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空桑木钻出的元勋

书名:殷商六百年:殷周革命与青铜王朝的兴衰作者名:柯胜雨本章字数:4347更新时间:2024-05-25 16:23:59

伊尹的身世之谜

成汤深陷“汤丘困境”之时,四处寻访贤才。《鬻子》中说,汤有七大夫,庆辅、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除了七大夫,还有仲虺、咎单、女鸠、女房、义伯、仲伯等辅臣。

伊尹绝对是成汤的头号智囊。没有伊尹,成汤就灭不了夏桀。伊尹可以说是成汤革命取得成功的最大推手。他第一次登上历史大舞台,是在成汤灭了同宗的葛国之后。成汤以葛伯为反面教材,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水让一个人看清自己的面貌,百姓让一个君主知道治理的情况。这话当即受到了伊尹的赞赏。

征葛伯之时,成汤还不认识伊尹。成汤得到伊尹,是在攻拔大师姑、望京楼城后,困在汤丘期间,与东边的有莘氏缔结政治婚盟时,伊尹作为陪嫁之臣,投靠成汤的。

这个革命推手伊尹的出生带有传奇色彩。

伊尹原名伊挚,长有异相,《荀子·非相》中称:“伊尹之状,面无须麋。”这是说伊尹脸上没有胡须和眉毛。伊挚的母亲住在伊水岸边,《水经注·伊水》中记载,伊水东北流经新城南,也就是今河南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南。伊川县城南4千米处的伊阙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以及龙山文化、夏商周时期的遗存。据传,神农氏时期这里有伊国之称,唐尧时称伊侯国,虞舜时称伊川,夏朝时称为伊阙地,战国时称伊阙、新城。公元前293年,秦国名将白起在此大破韩魏联军,威震天下,名噪一时。

伊川应该就是伊挚的故里,伊氏旧地。

《水经注·伊水》记载了伊尹的传奇出生。伊挚之母怀孕时梦见有一位神灵告诉她,要发大水了,让她一见石臼出水,就一直往东走,千万不要回头。天亮之后,伊挚之母果然看到石臼里不断地涌出水,赶紧朝着东边跑。大约逃了十里,回头一看,她的村庄已经全部被洪水淹没了,而她自己则立刻变成了一段空桑木。

空桑木漂流到有莘氏,恰好一位姑娘在水边采桑,发现空桑木头中有个婴儿在啼哭,于是把他抱回来,献给有莘氏之君。有莘氏之君将他交给自己的御厨。这个漂流儿长大之后,德才兼备,远近闻名。

伊阙在有莘氏西边200千米,中间河网密布,还隔着一个嵩山。伊挚是怎么来到有莘氏的?有人认为,伊挚应该是伊水之滨的伊氏之长,因遭洪灾流落至豫东平原的有莘氏。成汤想聘用他,因为伊挚的身份不是自由民,所以就向有莘氏之君求取,但被拒绝。

伊挚也很想投奔成汤,于是成汤请求跟有莘氏缔结婚盟。有莘氏之君大喜,就让伊挚作陪嫁人,一同来到成汤身边。

伊挚受到成汤的重用,被任命为尹。尹,在卜辞中与卜、作册、亚服同属于殷商王朝的外服政务官。尹负责辅佐商王,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又称为相、阿、保。伊挚因此被尊称为伊尹。

至于伊尹生母得到神明告示要发洪灾,还有化为空桑木等,都不过是传说而已。在伊尹的家乡——河南伊川县平等乡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新城县南涓水东北就是有莘氏女采桑得婴处,其地古称大莘店,伊、银二水交汇于此。但伊尹得名不是他被任命为尹,而是取自于伊、银二水的谐音。伊、银二水发洪水,伊尹之母在逃命中生子,情急时置婴儿于桑树空洞,母身力竭,随洪水而去,莘女采桑得婴儿。

但是有莘氏在今河南开封陈留一带,从伊水到有莘氏,两地相距至少200千米,伊尹不可能一路漂流过去。三国时期的蜀汉史学家谯周干脆在《古史考》中说,伊尹是河南陈留人,陈留有空桑故城,就是伊尹的出生地。伊水在陈留东北10千米,环绕着伊尹的故里。

伊尹到底出生在哪里?就是夏都斟鄩西南的伊川。

伊尹是伊水之滨伊氏的贵族。屈原《天问》中有句“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可见伊尹出生时遭遇水灾,有莘氏之女得之于伊水之滨的空桑木中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但这个有莘氏也在伊水之滨,跟开封陈留的有莘氏是两个不同的部落。伊水之滨的莘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尧舜时代就存在。相传鲧娶有莘氏女,名字叫女志,生下大禹。鲧是嵩山一带有崇氏的首领,所迎娶的女志就来自嵩山西部不足百里,伊水之滨的莘。《水经注·伊水》中说“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这里的有莘氏应是夏人的一支,夏启庶子的后裔,也叫辛氏,不是鲧所娶的有莘氏。夏启曾经把一个庶子封在莘,因为莘、辛的字形、读音相近,为了跟开封的有莘氏相区别,莘的子孙去掉草字头为辛,成了辛氏。

除了开封陈留、伊水之滨的有莘氏,还有另外一个有莘氏。公元前632年晋楚爆发著名的城濮之战,晋文公登上有莘之墟,以观楚国军队的动向。这个有莘之墟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可能在殷商或西周时期,河南陈留的有莘氏的一个支系迁徙至豫、鲁之间,就是春秋时期有莘之墟的所在地。

伊尹是怎么从伊水之滨的辛氏,去了河南陈留的有莘氏?

并不是因为洪水的缘故而东走。

尽管伊尹长大之后,有安邦定国之殊才,但是世人“恶伊尹从木中出”,他被视为不祥之人,因此得不到夏桀的重用。伊尹郁郁不得志,只好四处流浪,寻找明主。

伊尹流落到陈留一带的有莘氏后,穷困潦倒,在野外以农耕为业,勉强糊口。《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陈留县东北三十五里处的古莘城,就是夏朝末年的古莘国,伊尹曾经在古莘城之野耕种。

伊尹深谙兵家权谋,怀经略天下之大志,渴望有人赏识他,以成就大业。而致力于伐桀灭夏的商族首领成汤,网开三面,泽及鱼鳖禽兽,仁德有智,诸侯纷纷归附,无疑是伊尹心目中的理想君主。

伊尹靠厨艺见成汤

伊尹意欲投奔成汤,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自己一介农夫的卑贱身份求见成汤无门,只好委屈隐忍,待在有莘氏。这就是《史记·殷本纪》中说的“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奸,见也。伊尹静待成汤的一双慧眼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却没有机会。

机遇取决于一个人的耐心。善于等待的人,不会错过机会。

成汤进攻夏桀受挫,陷入尴尬的“汤丘之困”,于是东巡寻求援军。

至有莘氏,与之缔结政治婚盟。属于伊尹的历史性一刻到来了,伊尹决定去见成汤。

伊尹接近成汤的情形,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伊尹主动去见成汤。他以有莘氏的庖人的身份,凭借着高超的厨艺,获得与成汤见面的机会。然后伊尹巧借美食论取天下之道,说动了成汤。成汤大为赏识,聘任伊尹为辅相,二人共商伐夏大业。这种说法是主流,被《史记》等众多文献采纳。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说,伊尹能够受到成汤的重用,缘于他很会煮一手美味的“鹄鸟之羹”,献给成汤吃,又把一个玉鼎修饰得美观精致,由此大得成汤的欢心。

第二种说法,有人向成汤推举伊尹。成汤让部下去聘请,前后来回五次,才把伊尹请出来。这种说法与成汤思贤心切,做的一个怪梦有关。

成汤梦见有人背着铜鼎、抱着砧板,冲着他傻笑。成汤醒后大悟,说了一句语义双关的话:“鼎是用来烹饪煮食的器物,砧板是用来砍割鱼肉的器物,天下有谁愿意当我的宰呢?”宰既可以指君主的辅相,又可以指宰杀鱼肉的厨师。

成汤占了一卦,卦象说,这是得到贤人的吉兆。于是成汤四处访贤。有人就向成汤推荐了隐身于有莘之野的伊尹。成汤准备重金聘用他,但是被有莘氏之君阻止。成汤就求婚于有莘之君,与之结盟,条件是伊尹必须做媵臣。伊尹为了证明自己正是成汤的梦中之人,于是背着铜鼎、抱着砧板去见成汤。

清华简《汤处于汤丘》中也有记载。

简文中说,成汤在汤丘时,从有莘氏迎娶王妃。小臣伊尹作为一个媵臣,跟随王妃去了汤丘。伊尹厨艺高超,善于调味。王妃吃了伊尹烹煮的食物,“绝肪、滞以粹身,体痊、平;九窍发,明以道心;咽舒、快以恒”——大概是减肥、美容效果极佳,身体轻爽,皮肤光滑,耳聪目明,呼吸顺畅。

成汤也吃了伊尹的美味,赞不绝口,就顺便问了一句:“你这种调和食物之术,可以用来调和百姓吗?”伊尹立刻回答:“可以。”成汤素来礼贤下士,于是向伊尹咨询征伐夏桀之事。

清华简与《史记》中的记载大同小异,都认为伊尹是借着厨艺主动接近成汤的。至于《帝王世纪》中说成汤使人聘迎伊尹,当是后世儒家将成汤“圣君化”的需要,可信度不高。

伊尹作为媵臣,跟随有莘氏之女往就成汤时,他的身份是小臣,而不是一个低贱的庖人,也不是一介农夫。《吕氏春秋·本味》载,有莘氏国君得到伊尹之后,“命之曰伊尹”。可见,伊尹并非成为商汤辅弼大臣之后才有的称呼。尹,是上古官职的称呼,一官之长。伊尹应该得名于他曾经是伊氏之长,也就是伊族的贵族,在族中具有很高的威望。由于伊尹精通烹饪之术,所以后世说他是一个庖人。至于说伊尹“负鼎抱俎”去见成汤的传闻,那是为了将成汤和伊尹圣人化的需要而编造的桥段。

伊尹身为伊氏之长,地位显赫,深受有莘氏之君的信赖,所以才被赋予护送有莘之女,远嫁商族首领的重责。伊尹抵达汤丘后,通过“和味”得到成汤的赏识,由此以小臣的身份,开始参与灭夏大业的筹划工作。小臣,有时称作臣,在夏商时期通常指国君身旁的随行官吏,负责国君的饮食起居,有的是女性,有的甚至是商王的子嗣,地位并不低。小臣频频出现在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如殷商后期有小臣艅犀尊等。

伊尹的“和民”思想

《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汤得到伊尹之后,在宗庙中举行除灾驱邪的祭礼,点燃捆绑在木杆上的芦苇,以祓除不祥,用纯色公猪的鲜血涂红祭器。

伊尹受到了神一般的礼遇。

第二天上朝,汤又以隆礼接见伊尹,让他讲述调味之道。伊尹从极为丰富的烹饪知识讲起,深入浅出,向成汤灌输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清华简《汤处于汤丘》则提到了伊尹借助“食烹之和”来阐述“和民”思想,主张“和利万民”“修四时之政”,使商族不断强大起来,最后灭夏取得天下。

伊尹的治国理念核心就是“和民”,调和君民之间的关系,使君主获得百姓的拥护。如何做到“和民”?君主必须自爱,自爱就是“不事问,不居疑”——信任百姓,放手让百姓去干,实行无为而治;“不服过文、器不雕镂”“不虐杀”“与民分利”——君主生活要俭朴,不滥杀,让利于民,展现出一副亲民的面孔。如此才能避免激化君民矛盾,从而达到“和”的境界。

清华简中伊尹的“和民”思想,与《吕氏春秋·本味》中伊尹所说的烹调之术及治国理念,同属一个体系,都具有道家倾向。

春秋战国时期,伊尹成了诸子百家的抢手人物。他的思想被道家学派、墨家学派所吸收,他甚至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儒家学派的掌门人孟子,也对伊尹十分推崇,但他矢口否认伊尹以烹饪之术来游说成汤。孟子过分强调伊尹的仁政思想,说伊尹以尧舜之道来教化成汤,试图把他拉进儒家阵营。由此可见伊尹对后世影响之大。

伊尹的和民理念,让深陷“汤丘困局”的成汤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屈原《天问》中说:“初汤臣挚,后兹承辅。”王逸注曰:“言汤初举伊尹,以为凡臣耳。后知其贤,乃以备辅翼承疑,用其谋也。”这是说,成汤见到伊尹时,刚开始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官员而已。伊尹巧借食烹之术,大谈自己的“和民”思想,让成汤刮目相看,才知道这个“面无须麋”之人并非泛泛之辈。从此汤对伊尹深为倚重,和他一起谋划灭夏大业。

不久伊尹生病了,三个月没出过门。成汤屈尊纡贵,时不时就去拜访伊尹,每一次回来时都在深夜,以致引起亲信方惟等人的不满。

伊尹在成汤革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汤灭夏的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