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书名: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作者名:郭志坤本章字数:1821更新时间:2024-06-11 20:22:29

在晋代,社会生活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是“品”。何为“品”?很多人以为是人的品格、品行,即所谓“人品”。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说的“品”指的是人的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包括家族的社会地位。

曹操当年为了获取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出“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用之。这种提升虽有利于广罗人才,但显然是有偏颇的。曹操一死,曹丕的心腹陈群马上提出了“九品官人法”,一下把这个“品”字提了出来。讲“品”是与曹操的“不仁不孝”式的不讲“品”对着干的。但是,陈群与司马懿的家族都是世代豪族,他们心中的“品”,与一般人心目中的“品”并不相同。在他们看来,谁的祖宗地位高,谁的家族门庭贵,谁就有“品”。这“品”字,起初的时候也许与人的品德有点关系,后来就单看门第不讲其他了。那些所谓的“中正官”本身出自高门,他们的眼睛当然更是看上不看下了。

晋武帝时代有个著名的直臣,叫刘毅。有一次,晋武帝与刘毅一起在南郊玩。晋武帝一时兴起,突然向刘毅发问:“你看看我与汉代的哪一个皇帝比较相似?”在旁的群臣都以为刘毅会说晋武帝与汉文帝或汉武帝相似,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说:“你与汉代的桓帝和灵帝差不多。”晋武帝看来还是相当大度的,笑着说:“我的德行虽说比不上古圣人,但是,我消灭了吴国,统一了天下,说我像桓帝、灵帝,评价低了一些吧!”刘毅一本正经地回答:“陛下,一点也不低。桓灵二帝卖官,钱入官库,而陛下卖官,钱财都到你和势族的私囊中去了。”大概晋武帝认为刘毅所说的符合实际情况,哈哈大笑,然后说道:“桓灵之世,是听不到你这样耿直的话的,今有你这样的直臣,可见我与桓灵二帝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晋书·刘毅传》中这段对话生动地表现出了晋武帝一朝错综复杂的境况。

还是这个刘毅,不久又上疏向九品中正制开炮。他认为“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是长久不了的。《晋书·刘毅传》记载道: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人能将“九品中正制”批评得如此透彻。他指出以下几点。第一,所谓“九品中正制”完全是豪门的游戏。“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所谓的品级的“高下”,都是由其地位、权势、财力、家世来决定的。至于由爱憎定是非,那实际上就没有是非。第二,负责评品的“中正”官,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是“不精才实,务依党利”,这样的人到头来当然必是不“中”不“正”了。第三,在评九品过程中,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丑恶现象——“货赂自通”“计协登进”,以致攀附权势、曲学阿世之徒飞黄腾达,而恪守道德之人却贫困愁苦。可以说,当时各种丑恶不公的社会现象,多是伴随着“九品中正制”而来。

刘毅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十字,清晰地描画出了西晋上流社会的面貌。

九品中正制起于魏,盛于晋。有晋一代,历经种种变革,但始终不敢去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在古代社会,田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西晋实行占田制,不但没有剥夺豪门贵族占有的大量田地,相反把大族也列为占田分配对象。当时规定,高官显爵者按品位高下占有相当的土地。第一品可得占田五十顷,二品四十五顷,三品四十顷,四品三十五顷,五品三十顷,六品二十五顷,七品二十顷,八品十五顷,九品十顷。就是九品的人,也比普通百姓多占了十多倍。东晋社会是维护世族利益的,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东汉、三国以来,大族一直占有不少依附人口,但政府长期不予承认。到西晋时,第一次以法制的形式承认可以私家依附和庇荫人口,高官可按官品庇荫亲族,多者荫九族,少者及三世,免除这些人的租税和劳役负担。所以,无力自守的自由民往往投靠世家大族,成了他们的佃客和部曲,接受奴役。这些人户荫庇于世家大族,不属于政府的编户齐民,可不承担役调。此时的荫庇户对庄园主的依附关系,比前朝(如东汉)有更大的发展,这也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当时还规定,高官可以允许庇荫劳动人手,作为佃客和衣食客,一、二品不超五十户,三品不超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六品三户,七品二户,八、九品一户。这当然只是官样文章,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对于一些高官,朝廷赐予的菜田、厨田、厨士还多得很,高官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的土地也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