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灵活的外交方略

书名: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作者名:郭志坤本章字数:1779更新时间:2024-06-11 20:22:25

东吴的孙氏一族,与三国中的其他两家——曹氏家族和刘氏家族——的家族背景是很不相同的。曹氏家族属于大宦官之家,在东汉末的王朝统治集团中据有特殊的地位,而刘氏家族据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属于皇亲国戚,因此刘备被称为“皇叔”。而孙氏历世只是“富阳小吏”,可以说没有多大的政治靠山和政治背景。孙氏一族的优势在于与社会下层比较接近,以孙坚为例,“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从此,闯荡江湖,与海贼、失意者、起事者有较多的接触。这样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日后在处理外部以至外交事务时比较灵活、圆通、务实。

中平元年,黄巾军起,汉王朝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镇压。孙坚一看这是个机会,就投到了朱儁门下。在攻打宛城的战斗中,“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孙坚由于英勇善战,被拜为别部司马。奋力攻下长沙后,他晋升为长沙太守。“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这也可以说是孙氏家族步入政治舞台的第一幕。

灵帝死后,董卓专擅朝政,在一片讨董声中,引发了牧守混战,群雄割据。在各派势力中,孙坚选中了袁术,袁术也赞许他的英勇善战。襄阳一战,孙坚战死,长子孙策继续委身于袁术。袁术看到孙氏是江东人,就让他回江东发展。这正合了孙策的心意。兴平二年,孙策受命渡江作战,不久在江东建立了根据地,兵二万,马千匹,算是一股不小的地方势力了。但总的看来,当时孙氏羽翼未丰。孙策还是巴结袁术,袁术也对他有好感,以至于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袁术把孙策当儿子看待,可见两者的关系非同一般。

可是,过不多久袁术称帝,孙策马上就与袁术决裂,并且发表了严正的决裂声明。所谓“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在群雄中他看好曹操,于是就加入了曹操集团。投桃报李,曹操就让汉献帝给了他讨逆将军的名号,封为吴侯。这样,孙氏在吴地有了合法的地位。当时曹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付强大的对手袁绍上,“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这样一来,曹操与孙氏家族攀上了儿女亲家。这对曹操来说是一种策略,而对孙氏家族来说也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既然如此,在曹操和袁绍的对垒中,孙氏理应站在曹操一边,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孙策是另有一番打算的,他想以江东为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只是还未实现抱负,他便遇刺身亡了。

曹操在击败了袁绍等势力后,实际上矛头所向就是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表、刘备了。曹操先是在建安五年“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建安十三年,曹操趁刘表新死,迫降刘琮,派大兵压境,想要乘孙权与刘备准备不足聚而歼之。在当时的条件下,曹操“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在孙吴政权内部,“多劝权迎之”,也就是很多人劝孙权向曹操投降。这里的“迎”字,作投降解。可是,孙权显得镇定自若,与周瑜、鲁肃一起推行了联刘抗曹的政策,结果赤壁一战,大败曹军,“三国鼎立”的局面也由此形成了。

赤壁之战后,孙吴政权的外交更加灵活,也更加务实。总的大政方针当然是联蜀汉以抗曹魏,但时而会以联曹魏为重,时而又会以联蜀汉为主,时而模糊于联蜀与联魏之间,有时还会故意讨好曹操,劝曹操取汉帝而代之。而终极的目标是赢得孙吴政权的生存权。“吴在三国中,内部最不稳定,可是立国时间反比魏、汉长”,这一问题的确值得讨论。孙吴政权立国时间长,固然与仅孙权一人统治时间就长达半个多世纪有关,与东吴地区大族的支持有关,但切不可忘记,它与孙吴政权在外交上的出色成绩也是分不开的。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孙氏能“审时度势,灵活处理与蜀、魏之间的关系”。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亡故,曹丕取汉献帝而代之,是为魏文帝。黄初二年十一月,曹丕策命孙权为吴王,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同年,刘备亲率大军伐吴,孙权积极备战,同时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问:“吴王何等主也?”赵咨回答:“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魏文帝要他讲得具体一点,赵咨就说:“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这些说法大致上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