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沉香·翻腾的海归于平静(5)
书名: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1792更新时间:2024-05-25 18:37:16
夕阳无限好
若能在黄昏看到美丽的夕阳,又何须为黑夜的降临而感到悲伤?
有人觉得张爱玲的晚年生活是穷困凄惨的,其实不然,她的积蓄并不算少,只是已经没有了用金钱取悦自己的欲望。因为疾病缠身,张爱玲很少出门,她晚年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坐在家里看书、写作。
她的精神世界同样是富有的,只是她更喜欢避世的生活。唯有摆脱人际关系的束缚,才能让她感觉轻松。
张爱玲并不知道自己在国内知名度这么高,许多媒体都希望能向她约稿。《中国时报》副刊主编桑品载得知张爱玲要将一篇描写北方军阀的英文小说翻译成中文,立刻向张爱玲约稿,并且承诺可以先支付5000美元作为定金,给出的稿酬也相当丰厚。可张爱玲婉拒了,因为稿子还没有完成。这让桑品载有些为难,这次约稿也是《中国时报》董事长交代的任务,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桑品载就没法向董事长交代。张爱玲不愿让桑品载为难,便将三万字的《谈看书》寄了过去,并且在信中承诺,如果这篇稿子不符合报纸的体裁,以后再写一些短篇的稿子寄过去。
那段时间张爱玲除了翻译《海上花列传》,几乎没有新的文学作品。她偶尔会和司马新通信,谈一谈《海上花列传》的翻译进展,也会给司马新的论文提一些建议。因为司马新的论文选题也是《海上花列传》,夏志清便将他推荐给张爱玲,原因在于在上海出生、长大的张爱玲是个真正懂得吴侬软语的人,能给司马新更大的帮助。
司马新回国后,曾劝说张爱玲回家看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更加开放和包容,可张爱玲已经习惯了安静的生活,觉得没有回去的必要。若一定要走出家门,她宁愿去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此后再有人建议她回国看看,她都以工作繁忙为由一一婉拒了。
在熟悉的故土,张爱玲并不知道,那里有许多读者因为柯灵的那篇《遥寄张爱玲》而喜欢上了她。柯灵在文章中回忆了与张爱玲交往的点滴,字字感性,句句祝福。在文章的最后,柯灵写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我希望,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我在北方湛蓝的初冬,万里外,长城边,因风寄意,向张爱玲致以良好的祝愿,亲切的问候。”
没有人知道张爱玲是否读过这篇满载了回忆的文章,但是与上海有关的一切,还是能牵动张爱玲的一抹乡愁。她重新开始与姑姑、弟弟通信,姑姑也在信中分享自己和李开弟先生的爱情故事。张茂渊用一生等来的爱情,所幸并没有辜负她。
张爱玲对李开弟先生的印象非常好,得知姑姑和他结婚,立刻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只不过,张爱玲因为担心自己的住处再次被泄露,用的是租来的邮箱,所以与姑姑的通信并不多。
弟弟张子静是在看到了《文汇月刊》上刊登的《张爱玲传奇》之后,才知道姐姐还活着,激动不已的他通过美国的朋友和台湾的亲戚帮忙联系姐姐,直到1983年,这对分别了多年的姐弟才终于取得了联系。此时的张子静在一间只有十四平方米的小屋内独自生活,这个小屋是父亲留给他的唯一财产。这个曾经被视为继承张家香火的人,却被父亲耽误了终身大事,一生未婚。他希望姐姐能回国与自己团聚,张爱玲拒绝了。之后他再写信,却总是收不到张爱玲的回信。那时的张爱玲正在洛杉矶的汽车旅馆中“流浪”,没有固定住所。张子静的信总是被退回,导致他一度认为姐姐在美国可能出了事,整天担心不已。
张爱玲从未想过自己在国内的关注度竟然如此之高,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国内也能掀起风浪。就连张爱玲过马路被撞伤肩骨的事情,也会出现在国内报纸的新闻版面。张子静看到报纸上的新闻后紧张得不行,赶忙打电话向上海的亲友询问,还给美国的亲戚写信,却没有得到任何确切的消息。焦急之下,张子静甚至通过上海华侨事务办公室联络到洛杉矶领事馆,终于辗转联系上张爱玲。张爱玲的回信依然轻描淡写,说自己虽然小毛病不断,却并无大碍,让弟弟不要挂念。
其实,她挂念上海这片土地,挂念留在上海的人,却早已断了回上海的念头。一次,林式同打来电话,说自己要去上海,问张爱玲是否有事托付。电话另一头的张爱玲沉默良久,最终只是缓缓地说了一句:“哦,上海,恍如隔世。”
没过多久,张茂渊在上海离世的消息传来,她在遗嘱中交代不举行告别仪式,骨灰随便撒掉就好。张爱玲是最懂姑姑的人,她没有赶回去与姑姑告别,就像她曾说的那样:“‘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