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倾城·在最美的年华相遇(8)
书名:因为喜欢,可迎万难:张爱玲传作者名:朱云乔本章字数:1569更新时间:2024-05-25 18:36:54
父亲俨然已经成为张爱玲心底的一道疤。在香港读书时,她尽量努力地淡忘那道伤疤的疼痛,如今再次与父亲面对面,那尚未痊愈的疤痕再次被掀起,可为了继续读书,张爱玲哪怕内心再痛也要装得若无其事。
从父亲家里走出来,张爱玲仿佛终于卸掉了某个沉重的包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还好,这个世界还没有将她遗弃,她的梦想也不用终止。只要能继续读书,一切就还有希望,她忽然觉得自己被炎樱的开朗感染了,一下子变得快乐起来。
回到上海的那年秋天,张爱玲如愿转入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继续读书。在香港的三年,张爱玲每一天都在拼命练习英文,中文被她忽略了太久,导致她转学考试的中文成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进入补习班补课。要知道,从前的张爱玲中文修养一直很好,现在考出这样的成绩连她自己都觉得滑稽。
好在张爱玲中文功底深厚,没过多久,就从中文初级班跳到了高级班。还有一件更令她开心的事,就是炎樱又和她成了同学,她们又可以像在香港时那样一起逛街,一起讨论哪套衣服更漂亮,一起看两个人都喜欢的电影,生活的乐趣仿佛渐渐又被寻找回来了。
有人觉得张爱玲是悲观主义者,可是一个人若总是先把结局想到最坏,之后的结局哪怕比预想中稍稍好一点,都觉得是大大的惊喜,这样的人其实是变相的乐观主义者。
张爱玲从不抱怨自己遭遇的一切,或许是受到了姑姑张茂渊的影响。无论遇到多么糟糕的事情,张茂渊都会冷静地接受,最多只是无奈地叹息一下,之后又恢复倔强独立的样子。张爱玲最大的梦想,就是从经济到情感完全独立,不想依附任何一个人而活,她认为自己的世界应该由自己来支撑。
当年那个神情木讷的张爱玲已经不复存在,她留起了长发,学着打扮自己,无论外表还是内在都令人惊叹。在圣约翰大学校园里,走在一起的张爱玲和炎樱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从黄逸梵那里遗传的特立独行的性格渐渐显露出来,张爱玲就连着装风格都不喜欢随大流。她和炎樱都会自己设计衣服,两人又有不同的风格,炎樱偏爱西式裙子和上衣,再搭配一些带有中国古朴韵味的装饰;张爱玲则偏爱旗袍,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款式,会在旗袍下摆挂一些长达四五寸的流苏装饰。在多数人看来,张爱玲和炎樱的服装只应该出现在舞台上,可她们偏偏以独特的着装在校园中招摇地来去,引来一众女生频频侧目,那目光中有赞叹,亦有艳羡。
张爱玲开始享受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她知道自己是美的,且美得独特。更何况,她并不是一个空有美丽躯壳的花瓶,内在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值得别人因她的才华而赞叹。在《泰晤士报》上,张爱玲发表了很多篇剧评和影评,也写过关于服装与时尚的文章,其中最长的一篇便是发表在《二十世纪》杂志上的《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占了杂志整整8页的篇幅,其中还穿插着张爱玲手绘的12幅关于发型和服装的插图。
《二十世纪》杂志的创办人克劳斯·梅涅特是个德国人,对张爱玲十分欣赏,甚至还专门写文章称赞张爱玲的作品,称赞她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学子”。文学之路渐渐向张爱玲敞开了怀抱,她接连在《二十世纪》杂志发表了《洋人看京剧及其他》《中国人的宗教》等多篇文章。
可惜,容貌与才华都没能帮助张爱玲拿到大学文凭。进入圣约翰大学两个月之后,她退学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钱交学费。
父亲只肯给学费,却不肯给生活费,再加上张爱玲并不欣赏圣约翰大学的教学方式,便果断退学了。对她而言,未来更好地生活下去比浪费时间获得一纸文凭更加重要。弟弟曾建议她找个教书的工作,可张爱玲骨子里还是一个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自知胜任不了教师这个工作。
弟弟又建议她去报馆当编辑,这样便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工作。其实张爱玲早有了自己的选择,她要当自由撰稿人,做喜欢的事,有更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她曾在《天才梦》中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就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中国文坛即将迎来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张爱玲带着桀骜与从容的姿态,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