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反攻揭幕战
书名:抗战纪实:丛林之虎作者名:李幺傻本章字数:8014更新时间:2023-12-27 20:56:56
中美工兵修筑的道路,步步紧逼缅甸,缅甸的日军坐不住了。
只要把公路修到缅甸境内,就等于把刺刀架在了日军的脖子上,汽车拉着的大炮、履带滚动的坦克、全副武装的军队,顺着这条公路源源不断地开往战争的最前线。到这时候,日军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想跑?你的两条腿可跑不过脱膛而出的炮弹。
日军难受了好多天,最后终于决定先发制人,向印度方面进攻,切断这条正在修建的公路。
当时,距离这条正在修筑的道路最近的,是驻扎在新平洋附近的日军第18师团搜索联队。
日军第18师团,又名久留米师团,每个士兵都来自于日本北部的民风彪悍的久留米。这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个日军师团。
久留米是日本北九州的一座城市。
第18师团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它组建不久,就从杭州湾登陆,在淞沪一带烧杀抢掠,然后向北,包围南京。在南京,第18师团兽性大发,杀人如麻,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此后,一路南下,攻占过广州,又抢占过南宁。再后来,第18师团在越南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丛林作战训练,兵出东南亚,连下马来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曾以万兵力击败英军7万人,俘获大量英军,对俘虏进行残酷虐待。好莱坞获奖电影《桂河大桥》反映的就是这段时期的故事。
由于第18师团在东南亚一带战绩辉煌,它被日军誉为“常胜师团”、“丛林战之王”、“丛林之狐”等称号。
在与新一军交战前,第18师团从无败绩。
日军没想到,丛林之狐,这次遇到的是丛林之虎。
1943年月2日,第18师团搜索联队联队长长桥次六奉命向印缅边境线上的英军发起攻击。
战前,英军控制着印缅边境这一带很多地区,在唐卡家、卡拉卡一线布防,监视着缅甸方向的日军。英军的部队番号为边防军第八团和皇家远征突击队第三旅第四营,人数有2000多人。而日军的进攻部队,不足2000人。
英军与日军一接触,就全线崩溃,纷纷转身逃跑,丢盔撂甲,翻山越岭;日军在后追赶,锲而不舍,不屈不挠。一场战争变成了爬山比赛。
日军追到了鬼门关后,就止步不前,再向前追,就会遇到兵力雄厚的中国远征军。不到2000人的日军,给他们十个胆,也不敢向万人的中国远征军发起攻击。这支中国远征军,曾受到东条英机的重视,东条英机让缅甸的日军,一定要加倍重视这支中国军队。
鬼门关是一处关隘,是中国远征军进人野人山的必由之路。要修筑一条公路向东进入野人山,只能从鬼门关走。
鬼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日军占据了鬼门关后,又向鬼门关两边互为对峙的山头派出精兵,等待中国远征军进击。他们自信把住关口,10万雄兵也休想通过。
114团团长李鸿奉命敲开鬼门关。
入夜,李鸿派出一个加强连编制的突击队,偷偷来到最西边的一座山峰上,然后藏身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天亮后,114团所有的炮火对着山头轰击,将山头上的树木全部炸断了,日军的防卫工事暴露在了阳光下。炮声刚刚停止,突击队立即展开攻击,还没有缓过气来的日军被远征军压缩在山顶上仅有的几个地堡里。
山头上,日军依仗着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他们想将进攻的中国远征军牢牢拖住,赢得时间,东面几座阵地上的日军就会来增援,到时候,里应外合,中国军队就会被歼灭。
可是,这次日军失算了,他们少算了中国军队中有了一种叫做火焰喷射器的新式武器。
这队远征军一路打上来,看到哪个射击孔里有枪弹射出,就偷偷迂回到射击孔旁,打开火焰喷射器向里狂喷。瞬间的三千度高温,立即将日军火化。后来,一些参加过缅北和滇西战斗的日军老兵,在他们的回忆录中,都对这种会喷火的新式武器极度恐怖。
无论日军的工事修得多么坚固,但总要有射击孔和通气孔,只要有空隙,三千度高温的火焰就会寻隙钻人,让日军在鬼哭狼嚎中化为焦炭。
这一天,114团连下四座山头。
宋代有一名战将,名叫狄青,每逢作战,一定会头发披散,戴着铜面具,一马当先,凶悍异常。他曾经带军队一日攻下敌军三座城寨,他的故事还被编人古典戏曲中,被人们代代传唱。
而远征军的反攻第一战,中国远征军将士,一日连下四寨,这个战绩同样让人吃惊。
而更吃惊的,是日军第18师团搜索联队的联队长长桥次六,他感到这支中国军队和以前交战过的中国军队太不一样了。这支中国军队就像拳台上的高手一样,你不能惹他,一旦惹他,他的组合拳就噼里啪啦打过来,让你难以招架。
114团仅用几天时间,就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夺取了鬼门关,然后分兵把守。日军搜索联队无法抵抗,只能转身向东逃窜,逃向新平洋方向。114团钻人野人山。
野人山,还是两年前的野人山,还是树木葱郁,遮天蔽日;还是蟒蛇盘踞,疟蚊横飞;还是草深齐膝,蚂蝗遍地。在一条已经被荒草掩埋的小路上,一具具尸骨静静地躺着,有的是一具两具,有的是十具八具,它们像路标一样,指引着野人山深处的方向。
114团的战士们,挖好了一个巨大的墓穴,小心地收殓这些已经在异国的烈日和野风中躺了两年的尸骨,小心地放在墓穴里。
然后,在这座巨大的坟茔前,削石为碑。李鸿在石头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此恨不雪,愧为炎黄后裔!”
114团的战士们,肃立在坟茔前,枪口朝向天空,打光了所有的子弹,齐声发誓:
“此恨不雪,愧为炎黄后裔!”
114团转身,离开坟茔,走人野人山,搜索联队被远征军击退的消息,传人了胡康河谷的孟关。孟关是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的所在地。师团长田中新一听闻中国远征军打入了野人山中,极为震惊。他命令新平洋方向的日军,无论如何也要将中国远征军赶出野人山,夺回隘口鬼门关,扼守天堑,坚决不能放过一兵一卒,让远征军永远不能回国,让正在修筑的公路无法前行。
田中新一觉得他对付中国远征军,是有一定的实力和底气的。第18师团尽管成立较晚,但是,第18师团的战斗力,丝毫也不逊色于那些排号靠前的常设师团。日本从上到下都对这个师团极为看重。
田中新一的命令下达后,渡边少佐率领着一个大队和两个炮兵中队前去增援搜索联队。这股日军大约有1500人。
田中新一要派兵攻击中国远征军,为什么仅仅派出一支1500人的队伍?他为什么没有多派人马?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直到此时,田中新一还是没有足够重视中国远征军的实力。他对中国远征军的看法,还停留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时期,只要日军一个冲锋,就能够冲垮中国守军的阵地。他不知道中国远征军早就不是那支拿着汉阳造出征的军队了,而是全副美式装备;也早就不再吃了上顿没下顿了,而是吃牛肉罐头了,而且想吃多少就有多少。
第二个原因是,第18师团处处设防,难免就分散了兵力,无法进行更为强大的攻击。同样的一只手臂,握成拳头的攻击力就远远大于伸直五指的攻击力。
孙立人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尽管这一路的回国之途极为险阻,要翻无数道山,要过无数道河,每一处关卡每一道隘口都有日军设防,看起来困难重重,易守难攻,但是孙立人认为日军兵力这样分散,正好让我各个击破。雄关漫道有利于防守,但雄关漫道也成为了防守日军甩不掉的包袱。
渡边少佐率领的1500名增援日军,和长桥中佐率领的搜索联队,合兵一处,很快就组织了反攻。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远征军的阵地,他们无法啃动,每次都要留下大量尸体后,不得不后撤。而中国远征军的攻击,震天动地,山呼海啸,他们还没有看到中国远征军的人影,就一命呜呼。
有一张拍摄于那个年代的照片,照片上的中国炮兵部队,他们在炮弹上写着“到东京”。每打出一发这样的炮弹,都像直接瞄准东京一样,豪气干云,让人荡气回肠。
当年在中国境内的战场上,日军依靠炮火优势,让守卫阵地的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步步后退。而现在,风水轮流转,一报还一报。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才短短的几年时间,日军就尝到了被炮弹轰击的滋味。
这支中国军队,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美军《步兵操典》这样规定的:火力优势是进攻战斗的先决条件和取胜的根本保证,应及早取得火力优势并在进攻的过程中予以保持。
如何进行攻击,美军《步兵操典》说得非常详细:在每次进攻的半小时到一小时前,先实施空、炮火力准备。步兵分队在向目标冲击时,坦克、装甲运输车、步兵火器不间断地对目标实施射击。冲击过程中遇到对方坚固支撑点或当对方实施反冲击时,便召唤空、炮火力进行压制。如冲击受阻,步兵先后撤一段距离,重新实施火力准备,尔后再发起冲击。
各国的《步兵操典》都是建立在本国军力的基础上。当年的美国经济发达,他们为了达到攻击目标,丝毫不会考虑弹药不济。而贫穷的中国军队,考虑的是如何节省子弹,“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1943年盛夏,中国军队将不自量力的日军一股劲儿地赶过了一条叫做南阳河的河流。日军损失过半,不敢再做反攻的奢想了,就在南阳河对岸构筑工'事,继续与中国军队对抗。中国军队也停止了追击,因为山高路险,补给不便,弹药缺乏,更重要的是,前方不能打得太快,因为后面还有筑路大军。中国军队一边要击退前方的日军,一边还要保护后方的筑路工兵。
三个月后,112团团长陈鸣人带着全团战士,替换了114团。114团回到雷多休整。
114团最大的伤亡,不是来自日军。
李文才说,在野人山最让人烦恼的,不是日军,而是蚂蝗和疟蚊,蚂蝗和疟蚊比日军更难对付。你从树下走过去,无意中低头一看,就看到自己的手臂上,小腿上,肩膀上,凡是裸露在外的地方,都爬满了蚂蝗,密密麻麻的蚂蝗在你的身体上蠕动,一半身子在外,一半身体钻进了你的身体里,你的血液流出来,但是你浑然不觉,因为蚂蝗在向你进攻的时候,它的身体会分泌一种毒素,让你局部知觉麻木,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它会来袭,等到你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吸饱了你的血。
面对钻人你身体的蚂蝗,你不能惊慌,不能将它扯出,你要扯只会将它扯断,因为它钻入你身体里的前半部分,集聚了所有力量来对抗你,而如果它剩下的前半截身体进入了你的身体,那更麻烦。
这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香烟灰烬放在它后半部的身体上,它闻到那种气味,就会慢慢地退出来离开你。这就像对付那些流氓无赖一样,你越招惹流氓无赖,流氓无赖越会缠住你,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
你身体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成为它攻击的对象。你包裹得再严密,它也能寻找到空隙。你的耳朵,你头发的缝隙,你绑腿之间的缝隙,你鞋带之间的缝隙,它都会寻隙而人,让你防不胜防。
疟蚊也是这样。你在丛林中行走,如果被一只疟蚊发现了,它就会呼叫无数的疟蚊,成千上万的疟蚊。成千上万的疟蚊把你当成了一顿人肉大餐,追赶着你,围堵着你,争先恐后地扑到你的身上,疯狂地吸你的血,然后把病毒注射进你的血液里。你无法躲避,你无处遁逃,因为疟蚊和蚂蝗一样,到处都是,你无论怎么奔逃,也逃不出它们的围剿。
被疟蚊叮咬后,很快就会得病,而这种病并没有特效药。当年远征军走进野人山中,被疟蚊叮咬后,患病死亡的,不在少数。
缅北,这是地球上最恶劣的地方;缅北战场,是地球上最恶劣的战场。
蚂蝗和疟蚊只管叮咬吸血,它不管咬的是中国军人还是日本军人,也不管吸的是中国军人的血,还是日本军人的血。当年,中国远征军不胜其扰,日军也痛苦不堪。
1943年的雨季来临了,日军无法发动大的进攻,改为派小股部队偷袭。
为了掩护后方的工兵部队筑路,112团在正面阵地上挖掘了一条长约50公里的堑壕,阻击日军。日军只要在堑壕旁边出现,立即遭到躲藏在密林中的远征军的射杀。就是在这个时候,和中国远征军展开反攻第一战的日军搜索队队长,被击毙。
现在,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军在攻,远征军在守。日军防守都不行,进攻更不行。远征军进攻都摧枯拉朽,防守更是轻而易举。
日军偷袭的阴谋一直没有得逞,他们看着远处的公路渐渐逼近,但是毫无办法。
中国军队强大的火力,让日军望而生畏。
9月,公路修到了南阳河边,距离雷多起点已经10公里。
远征军决定再次发动进攻,将日军赶过新平洋,也将公路修到新平洋。新平洋,就是两年前,美军飞机发现中国第五军残兵,并给残兵空投补给的那个地方;新平洋,也是两年前中国远征军收集溃兵的那个地方;新平洋,还是两年前中国远征军在野人山终于得到喘息的那个地方。
新平洋的占领很顺利,顺利到了几乎所有的历史资料中都没有详细记载,孙克刚抗战结束后所写的《缅甸荡寇志》中,只有一句话是关于此次作战的:“10月29日,新38师占领胡康河谷的前进基地一一新平洋。”
然而,占领新平洋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一句话的记载。因为占领了新平洋,远征军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了日军的前沿阵地。在这里,进可以攻打胡康河谷,退可以防守雷多基地。当然,远征军有进无退,他们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这两年来,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回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包括崇山峻岭和日军的枪林弹雨。
家和国,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春运期间无数人克服艰难险阻踏上回家之旅就能够看出来,从多年来海外赤子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来报效祖国就能够看出来。
日军面对的,是一支回家心切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自然是当年缅北战场的日军无法想到的。
还有一个日军没有想到的,是远征军手中的武器。中国远征军,手中拿的是比日军先进的武器。美军《步兵操典》一直强调武器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进攻前,会对目标进行覆盖性射击,对一切可能藏身的目标射击,先摧毁对方再说。在防御时,强调的是依托工事,固守待援,而不是强行突围,因为突围会付出巨大牺牲。在待援的过程中,会有飞机和炮火对地面的进攻部队进行密集轰炸,也会有飞机向防御的部队空投补给,地面上,则有解围的部队昼夜兼程赶来。
再反观日军《步兵操典》,一切追求的都是冒险和蛮勇,他们认为士兵的勇敢会压倒对方,会给对方造成威慑力。
前面写过,李文才所在的部队,在阻击日军的时候,日军久攻不下,就脱掉衣服,一丝不挂地挺着刺刀向前冲,冲到远征军的枪口前送死。
新平洋的战斗并不大,双方都只投人了几百人。日军是两个中队,远征军是一个连。这个连是112团的搜索连。
双方是在密林中的一处无名高地上不期而遇的。这个地方距离新平洋仅有几公里。
双方一交手,日军就大声呐喊着冲上来,和远征军的搜索连展幵厮杀。奇怪的是,远征军搜索连和日军一接触,就边打边撤,和日军拉开了距离。
日军很高兴,他们以为这次和以前的很多次一样,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皇军天下无敌。他们没有追击,因为山高林密,说不定什么地方就有中国军队的埋伏,日军有时候很愚蠢,比如脱光衣服挺着刺刀向前冲;有时候很聪明,比如这次。
可是,这次的日军聪明反被聪明误。
搜索连退后百米,日军开始修筑工事,想要在无名高地上与远征军长期对抗。就在他们的铁镐刚刚插进缅甸朱红色的土地中时,一件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几百颗迫击炮弹,带着巨大的啸声,像绽放的礼花一样,落在了他们的身边和身体上,爆炸掀起的巨大气浪,将他们粗短的身体高高地拋起来,又重重地摔下去。山摇地动,地动山摇,他们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就身首异处。十分钟后,炮击停止,硝烟散尽,放眼望去,无名高地上全是日军的残肢断臂,高者挂着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12团的搜索连心情愉快地走上了无名高地,他们腿脚从容,胜似闲庭信步。
日军的一个中队是180人,两个中队就是60人,远征军一个连300人,看起来人数相当。
但是,比起武器配置来,远征军就占据了绝对优势。
日军中队一级是没有配置大炮的,仅有9挺轻机枪和9具掷弹筒,掷弹筒的弹头重量仅有1公斤左右,射程250米左右,杀伤半径5米。其余的武器,就是
又笨又长的三八大盖。
两个中队,就是18挺轻机枪和18具掷弹筒,还有几百把三八大盖。这样的武器装备,在中国战场上,如果与一个团的中国军队作战,也能占据上风。
但是,这里是缅甸。日军面对的,是中国驻印军。
112团的搜索连,装备有12门迫击炮,三门反坦克炮,各种机枪25挺,除了轻机枪,还有重机枪,剩下的武器,就是M4汤姆式冲锋枪和美式步枪。
日军在重武器和轻武器上,都不占优。迫击炮的射程是50300米,是掷弹筒的20倍;弹头重4公斤,是掷弹筒的4倍;杀伤半径20米,是掷弹筒的4倍。至于反坦克炮,它的炮弹连坦克的铁甲都能击穿,何况日军的肉体。
而三八大盖,更和汤姆式冲锋枪没法比。三八大盖仅仅射出一发子弹,而汤姆式冲锋枪已经射出了十发。即使三八大盖先射出子弹,在他的第二发子弹还没有射出,汤姆式冲锋枪已经将他打成了筛子。
日军的两个中队,就这样全军覆灭。仅有两名头部和手臂擦破的伤兵,像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失魂落魄地逃回了新平洋。
112团搜索连飞兵直下,逼近新平洋。留守在新平洋的少量日军,听到两名伤兵绘声绘色的描述,早就吓破了胆,他们知道无法坚守,望风而逃,逃进了胡康河谷。
搜索连没有追赶,他们要巩固新平洋,等待后面的大部队到来。
112团来到新平洋后,开始进行基础建设,他们砍伐树木,铲除荒草,平整土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飞机场。然后,加油站、军火库、粮食储存站、被服站等各种设施立即跟上。几天前还荒无人迹的新平洋,变为了丛林中的小城市。
新平洋成为了中国远征军的战略基地。
112团留下一个连担任新平洋的警戒任务,其余部队挺进胡康河谷。
胡康河谷的第一道天堑叫于邦,也叫于邦家。这是一个土著人生活的小村子。日本人进入胡康河谷后,当地土著人吓跑了,日本人就占领了这个村寨,屯扎重兵。
从新平洋通往于邦,只有一条狭窄的人行道,曲里拐弯,宛若羊肠。而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从飞机上俯视于邦,只能看到漫漫林海,于邦被遮掩在无边的密林中。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作战,远征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因为无论是搜索、观测、通讯、侦察,还是步炮配合、地空配合,都无法组织。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战,就像两个人在暗井中打架一样。准以静制动,谁就占有先机。谁进攻,谁就吃亏。
而当时,日军已经在远征军必经的峡谷地段,埋伏有重兵。树梢上,是日军的机枪阵地;地面上,是日军修建的工事;工事前方,日军将大树砍伐,挡在路面,作为障碍。
据孙克刚的记载,当时盟军情报不准,认为驻扎在这一带的敌人只有四五十个缅甸士兵和当地的土人把守,由一个日军军官来指挥。而实际上,驻扎在这里的,是日军第18师团55联队和56联队的主力,携带有山炮和重炮。
情报的失误,导致了驻印军第一次遭遇重大伤亡。
1943年10月,就在新38师112团在新平洋向于邦进发的这个时候,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没有在军中,他飞到了重庆。
在重庆,蒋介石向史迪威布置了自印度雷多向缅北全线反攻的作战计划。随后,蒋介石又同意由蒙巴顿勋爵指挥中国在缅甸的全部军队,史迪威副之。
实际上,远征军的反攻早在这道命令颁布的半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因为有这道命令,所以人们普遍将远征军反攻缅甸的时间,定为这个时候。
终于领到了正式任命书,终于能够名正言顺地全权指挥中国驻印军,史迪威欣喜若狂,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有史以来头一次,授予我指挥使用(中国驻印军)部队的全权。没有绳索,那是我的部队。”据史迪威身边的人回忆,当时的史迪威哼着歌曲:“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我们坐在雪橇上,我们多快乐,嗨!”
然而,这时候,缅甸战场上的中国将军们,却一点也不快乐。
史迪威去重庆述职前,把权力移交给参谋长鲍特纳。这是一个没有能力,却又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平庸之辈。这个不学无术的老外,他之所以能够做中国驻印军参谋长,人们认为,一是他会说中国话,二是在中国生活过很长时间,做过情报员,但“对于战争的艺术,极为不行”。
鲍特纳在得知于邦和附近的守军,仅仅只有一名日军指挥官和四五十名缅甸士兵的时候,他命令112团在11月1日之前,占领于邦和胡康河谷北段。
这个命令遭到了孙立人的质疑。
孙立人认为,要从新平洋进入于邦,沿途尽是原始森林,荒无人烟,大军前行,必须开路。而且,此次前去,要占领横面为200里的区域,一团人无论如何兵力不够:,至于补给,更不可能,因为森林密布,无法空投,道路险阻,无法车行。
武器装备的优势,也谈不上。由于道路崎岖,重炮坦克都不能运走,士兵们只能携带轻武器。这样的轻武器,在进攻中无法发挥威力。
而且,孙立人综合前几个月的战斗,认为,日军绝对不可能在于邦和胡康河谷的北段,只部署缅甸士兵而没有部署日军。
孙立人向鲍特纳建议,将新38师113团和114团一同派上去,协助112团攻打于邦,但是鲍特纳没有同意。
孙立人将新38师从缅甸带出来,但是他没有指挥这支部队的权力。不但他没有,连新一军军长郑洞国也没有。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