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十八章:“此路通向东京”

第十八章:“此路通向东京”

书名:抗战纪实:丛林之虎作者名:李幺傻本章字数:7941更新时间:2023-12-27 20:56:56

  1943年,刚刚进人春天,已经等得急不可耐的中国驻印军,依靠车船运输,从受训的蓝姆伽来到雷多。

  雷多是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的起点,也是中印公路的起点:

  自从第一次缅甸战争失败后,中国和英国的军队退出了缅甸,日军完全控制了缅甸境内和中国滇西的滇缅公路。此前,美国援助中国的战略物资,是从太平洋运至印度洋的缅甸仰光港口,从这里装上汽车,沿着滇缅公路运至中国境内。现在,因为滇缅公路被日军占领,美国的战略物资就再也不能运到仰光港口了,而改为运至印度的加尔各答。此时,印度尚未被日军占领,它控制在英军手中。

  堆积在加尔各答的援助中国战场的战略物资,要运至中国境内,没有更好的路径可以选择,只能依靠空运,用飞机从印度运至中国云南。这条空中航线,叫做“驼峰航线”。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艰险的一条空中航线。

  在这条航线上,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这条航线翻越亘古无人、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气候恶劣的高黎贡山,随时会遭到炮火袭击的日军占领区,穿越飘忽无定的西南季风、来势凶猛的暴雨狂风,能将飞机吹成风筝的强气流,穿越鸡蛋一样大小的冰雹、滴水成冰的霜冻、铺天盖地的雪片……而且,飞机一旦出现故障,陡峭的山峰中,幽深的峡谷里,刀削的悬崖边,连一片迫降的地方也没有;即使侥幸迫降成功,然而这里地老天荒,创世之初这里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人类的足迹从来就没有踏进过这里一步。这里只有凶猛的野兽出没无常。迫降在这里,也只能等死。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人们又怎么会在这种最不利于航行的冰天雪地间开辟航线。

  然而,这又是当年唯一能够行走的航线,要从印度飞往中国西南,只能走这一条航线。

  还有,当时的飞机最高只能飞到2000英尺,也就是不到70300米,而喜马拉雅山间70300米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如果遇到狂风和霜降,飞机的飞行高度更低,连60300米都不到。所以,飞机要从印度来到中国云南,只能从高耸的山峰间穿越:山峰如驼峰,所以这条有史以来最为艰险的航线就被称为“驼峰航线”。

  每天,都有上百架飞机从印度起飞,满载战略物资,飞往中国。而每天,都有两三架飞机会失事。这样一条航线,让中美飞行员付出了惨重代价,先后有上千名优秀的飞行员葬身于亘古荒蛮的高山峡谷中。

  尽管驼峰航线在昼夜运营,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需要。

  当年,从美国海运到印度的援华物资堆积如山,驼峰航线航运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无法运走。中国战场上,枪支弹药,尤其是重型武器,仍然很短缺。

  中国不缺人,缺的是枪;美国不缺枪,缺的是人。

  所以,中美双方都迫切需要重新开辟一条道路,把美援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国战场。

  这条道路,就叫中印公路,又叫史迪威公路。之所以叫史迪威公路,是因为史迪威在提议到打通这条公路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把美同运至印度的战略物资,修一条公路,再转运到中国,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最理想的地点是,从英帕尔开拓一条道路,向东延伸,与断裂了的滇缅公路相连,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可是,英国人不同意。

  英国人担心有了这样一条公路,中国军队可以直接抵达印度境内的纵深,因为英帕尔向西,可通印度腹地。所以,他们坚决反对。没有办法,只好选择在西北部荒凉的雷多修筑这样一条公路。

  从雷多向东,要与滇缅公路相连,需要翻越野人山和北缅的高山峻岭、大河巨流,工程异常艰巨。

  然而,再困难的险阻,也无法挡住回家的脚步。

  1943年月,反攻的号角吹响了。一些资料记载中国驻印军的反攻是从1943年10月开始的,其实,早在1943年月,反攻就已经开始了。

  要了解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北部的征战经过,需要先了解缅甸北部的地理环境。

  缅甸向北,就是青藏高原,就是喜马拉雅山山系。青藏高原雄浑无比,壮美异常,它像一头巨兽一样趴伏在地球的北段,俯视着东南亚和印度洋。它自北向南逐渐延缓,缅北,就是它伸出的一条腿脚。

  缅北,至今还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地区之一,这里丛林疯长、蚂蝗遍地、蛇蟒出没、人烟稀少、瘴疠横行,很多地方从来就没有留下过人类的足迹。而缅北的野人山,至今还有处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生存。他们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由于担心会被来自外部文明社会的人类找到他们,他们会不断迁徙,居无定所。

  缅甸北部有数不清的高山大岭,高山大岭都是南北走向;缅甸北部有数不清的江河溪流,这些江河溪流也是南北流向。缅北北部的气候很变态,大雨一下就是几十天,将陆地变成汪洋大海;缅甸北部的植被也很变态,在森林里走几十天也见不到一缕阳光。

  高山大河南北贯通,而中国驻印军要从西向东进攻,任何一道山梁,任何一条河流,都会成为中国驻印军的障碍。这一路上,中国驻印军需要不断地翻山越岭,不断地穿越丛林,不停地涉过河流。难怪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说,缅甸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间最苦的战场:也只有中国的军队,才能在这样“人间最苦”的战场上作战。

  孙立人曾有过一篇讲话稿。他在这篇讲话稿中,把中国士兵和美英士兵做了一番对比。他认为,中国士兵的体质,是欧美士兵比不上的。这篇讲话稿讲了两个故事:

  缅甸反攻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次,英军一个营在前面担任警戒,突然看到日军,吓得掉头就跑,孙立人派最前面的驻印军半个连上去堵住。英军营长一看到中国连长,就问:“你们来了多少人?”中国连长说:“50个人。”

  英国营长说:“你快点跑吧,再晚就来不及了,50个人能干什么?”中国连长说:“日本人有什么怕的?你看我的。”他带着50名中国士兵冲上去,挡住了上百名日军的进攻。

  在全面反攻的时候,美军配置给驻印军两个团的兵力,这就是一些资料中经常出现的“麦支队”和“加拉哈德团”。这些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士兵并没有参加正面作战的攻城略地,只做一些从侧翼警戒和迂回包抄的任务。中国军队在熬长工,美国军队在打短工。可是,短短的三个月过后,美军这两个团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三分之一的士兵患上疟疾,无力行动;三分之一的士兵患斑疹伤寒死去,另外三分之一的士兵患上了精神病,因为缅北的环境太艰苦了,他们无法适应。而英军的战斗力更为差劲,他们希望患病,因为患病就能够被送回后方。

  笔者在釆访松山战役的时候,听一名老兵说过,松山惨烈的战斗,把一名美军顾问吓疯了。而在缅北,这样恶劣的,超出了人类想象的环境,也把一批美国人吓疯了。

  美国大兵们哪里经历过这样的艰苦和磨难,而只有中国人,自小忍受贫穷,历经千锤百炼,吃尽了千般苦万般难,才能在这样的绝境中生存。

  也难怪史迪威评价中国士兵的时候说,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

  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缅北的地形利于日军,而不利于我军。因为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河流,日军都能够据守阻击,都能够设置障碍,中国军队要从西向东进攻,攻占这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实在太难了。

  然而,孙立人却认为,这是上天给他歼敌的好机会,是上天让他打胜仗的好地形。

  孙立人讲话稿中的这段话,让人大彻大悟,茅塞顿开,他是这样分析敌我形势的:

  “正是缅北这种利守不利攻的地理环境,使得日军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把自己置身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敌人的据险扼守,层层设防,看起来十分吓人,但实际上分散了兵力,给我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使敌人兵力总的优势变成了局部的劣势,随着日军一股股被我消灭,最后总体上也就失去了优势。”

  要了解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北部的作战经历,就一定要了解缅北的一些地名。因为将这些让我们念起来拗口的地名,先从北向南,再从西向东串联起来,就是中国驻印军走过的路径。

  第一个地名叫鬼门关,在这里,中国军队打响了反攻的揭幕战。

  第二个地名是新平洋,新平洋是缅北野人山中极为少见的一块平坦盆地,在这里,中国军队建立了进攻的前沿基地。

  第三个地名叫胡康河谷。既然是河谷,一定就是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势。在这里,中国远征军击败了日军的“丛林战之王”第18师团。上面说了,缅北的山脉都是南北走向,所以,中国远征军的进攻方向,是从北向南打。胡康河谷中有一连串的地名要记住,自北向南分别是于邦、太柏家、孟关、瓦鲁班,这是胡康河谷的四大村镇,也是日军第18师团重兵屯集的地方,而其中的孟关,更是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所以,在这四个地方都发生过激战。

  继续向南,第四个地名叫杰布班山,这道上千米的山峰分割了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

  再向南,第五个地名叫孟拱河谷。这里的地形和胡康河谷相似,从北向南依次是沙都渣、加迈、西通、孟拱。沙都渣是孟拱河谷的门户;加迈是日军的屯兵之地,也有的资料把它叫做卡盟;西通是日军的屯粮之地,中国驻印军在这里与日军旷日血战,击溃了日军多个师团的多支部队;孟拱是缅北第二重镇,仅次于密支那,它向南通往曼德勒,向北通往加迈和西通,向东通往密支那在这些地方,中日两国军队都经历了惨烈激战。

  第六至九个地名分别叫密支那、八莫、南坎、芒友。密支那和八莫都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南坎和芒友在中缅边境。密支那是中美两国的军队联合攻占的,也是缅甸战场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空降兵作战;八莫是新一军投放兵力最多的一个地方,因为战果辉煌,八莫的两条道路分別以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和新38师师长李鸿的名字命名;攻下八莫后,中国远征军转而向东,出击南坎;南坎攻占后,中国驻印军又飞兵北上,直取芒友。芒友就在原来的滇缅公路上。

  芒友还有一个异常重要的意义是,两支中国远征军在这里会师:一支是这一路打过来的缅北远征军,当年的代号叫X部队;一支是翻越了高黎贡山,从东向西一路激战,先后经历了松山血战、腾冲战役和龙陵战役的滇西远征军,当年的代号叫Y部队。

  至此,史迪威公路与滇缅公路连接起来。中国抗战的大动脉,又开始输入新鲜血液。

  中国远征军和新一军的故事还在继续。

  第十个要记住的地名是腊戍。这个名字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反复出现过,这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攻占的最后一个重镇。然后,中国远征军一路向南,势如破竹,英军看到这种情景,就以战前划分的作战区域来提醒中国远征军不能再继续攻打。日军望风而逃,英军便跟在后面驱赶,直至仰光港口。

  说完了中国远征军,回头再说说缅甸战场上的英军。

  就在中国远征军攻占了南坎,缅北之敌将要被扫清时,英军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就展开了反攻,走下英帕尔高原,进人缅甸。

  英军对中国远征军出兵缅北,一直抱悲观态度,他们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孙克刚的《缅甸荡寇志》中记载了一名英军少校的风凉话,这位少校在中国远征军准备反攻缅甸的时候,就说:“你们的部队想从野人山打出去,还要掩护中国和美国的工兵修筑一条中印公路来吗?我看不要说这条公路没有法子修得成,恐怕连你们的部队也没法子爬过这座野人山啊!”

  中国远征军一路高歌猛进,英军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就下山反攻。英军进人缅甸后,占领曼德勒,在乔美与中国远征军会师,阻止中国远征军西进,然后,英军与日军在敏铁拉激战,又攻占仁安羌。

  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看到大势已去,退出缅甸,起义的缅甸国民军占领了仰光,第二天,英军兵不血刃占领了仰光。

  至此,缅甸战役结束。

  缅甸战役中,中国远征军是军队的主力,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定论。中学历史课本中也有这样的文字:“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了侵缅日军。”

  很多史料中记载,中国远征军的缅甸反攻战从1943年10月到1945年月6日的中英乔美会师,共打了一年半。事实上,反攻前哨战从1943年3月就开始了,应该算两年。

  英军的缅甸反攻战从1945年1月到1945年5月,仅仅打了5个月。

  接下来,再看看中日两军的兵力对比。

  缅甸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从1943年月下旬新38师进人野人山,到1944年8月上旬攻占密支那,但是一般的资料是从1943年10月下旬远征军进人胡康河谷算起。第二阶段从1944年10月中旬进攻八莫开始,到1945年3月中英乔美会师结束。

  在第一阶段里,中国军队打得特别艰苦,几乎是无日不战,重创了日军第18师团等多支武装。这时候的中国军队,仅有两个师,在攻打密支那的时候,才增加到五个师。在第二阶段,因为日军大势已去,中国军队进展非常顺利。

  在这两年里,中国远征军在地球上最艰苦的环境里,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厮杀。除了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因为雨季而休息了两个月,其余的时间,不是在作战,就是在行军。

  作战的艰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中国军队艰苦,日本军队也艰苦。据战后的日军老兵回忆,因为不堪忍受那种痛苦生活,剖腹自杀的,跳落悬崖的,饮弹身亡的,时有发生。

  先看看中国远征军的兵力。

  缅北反攻开始时,中国军队仅有两个师,这就是新38师和新22师,另外有指挥部的直属部队炮兵和装甲兵等,总计三万人。

  在胡康河谷攻坚战的后期,美军投人了一个团,这就是麦支队;在孟拱河谷攻坚战的后期,英军派来了第三英印师77旅;在攻打密支那的时候,美军投人了一个团,这就是加拉哈德团。但是,就像孙立人在讲话稿中所说的,这两支老外部队都因为伤亡和疾病过半,而很快就退出了战场。因为在缅北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只有吃苦耐劳的中国军队才能够生存。

  反攻缅甸的战役中,出力最多的是新38师和新22师。

  1944年夏初,日军进攻英帕尔,印度风声鹤唳,史迪威赶忙从中国境内调来了30师,又紧急从国内空运来14师和530师,阻击日军,保卫新一军的后方基地。

  1944年8月,在新一军攻占了密支那以后,也就是第一阶段战役和第二阶段战役的中间空歇期,新一军进行了改编。中国驻印军下辖两个军新一军和新六军。除此而外,中国驻印军司令部还下辖中美混合突击队,有两个团两个营的兵力;七个战车营;四个炮兵团;一个高射机枪营;另外还有工兵团、通讯营、特务营等。

  新一军下辖两个师:新38师,师长先是军长孙立人兼任,后为李鸿;30师,师长先是胡素,后为唐守治。李鸿,在税警总团时代,就跟随孙立人,从中国淞沪战场,一路打到了缅北丛林;唐守治跟随孙立人多年,在税警总团时代,任营长,当时孙立人是团长;缉私总队时代,任团长,孙立人任总队长,相当于师长;在新38师时代,任副师长,孙立人任师长;在新一军时代,任师长,孙立人任军长而胡素尽管是黄埔一期,但是比起孙立人手下这些人,多年从事练兵工作的胡素,还是相差一个档次。

  新38师是新一军的绝对主力。

  新38师有三个团,112团,团长陈鸣人;113团,团长先是刘放吾,后为赵狄;114团,团长李鸿。

  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介绍新一军的编制和长官,是因为他们的名字会经常出现在以后的文字里。

  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书生将军。

  新六军下辖三个师:新22师,师长先是廖耀湘,后为李涛;14师,师长龙天武;530师,师长潘裕昆。

  1944年12月,由于国内战场告急,新六军新22师和第14师被紧急空运到国内,后参加湘西会战,同兄弟部队一起,重挫日军。参加这次会战的精锐除了新六军,还有74军和18军。

  湘西会战是抗战最后一次大会战。

  新六军回国后,原属新六军的530师划归新一军。此时,新一军有了三个师:新38师、30师、530师,总兵力也不过45000人。

  然而,日军的兵力比中国军队要多得多。

  整个缅北战场,日军的兵力一直占据上风。缅北战场和国内战场不一样。在国内战场,占据了兵力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总是被日军像赶羊一样赶着满山跑;而在缅北战场,占据了兵力绝对优势的日军,却总是被中国远征军吊起来打,打得满头疙瘩。

  现在,再来看看缅北战场上的日军。

  日军在缅甸设立有缅甸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1945年才改为木村兵太郎。

  在中国远征军尚未反攻时,缅甸方面军下设一个第15军和一个直属的第55师团,第15军司令官是牟田口廉也,发动七七事变的刽子手之一。

  第15军包括三个师团,分别是第18师团、第师团、第56师团。这样算来,日军在缅甸只有四个师团。

  第18师团的师团长名叫田中新一,第56师团的师团长叫松山佑三,这两

  名在以后会多次出现。

  胡康河谷战役结束后,中国远征军痛歼日军第18师团。日军为了稳定缅甸的局势迅猛增兵,这时候的缅甸方面军,已经从当初的四个师团,迅速增加到九个师团和一个旅团。而兵力最多的时候,是1945年月,日军在缅甸达到了九个师团和三个旅团。这九个师团的番号是:15军下属的第15、31、33、53师团,28军下属的第54、第55师团,33军下属的第18、第56师团,另外还有缅甸方面军司令部直属的第49师团。三个旅团是第24、72、105旅团。

  按照日军《缅甸作战》资料记载,这时候的日军总数多达30.35万人。

  中国远征军,从北打到南,从西打到东,居然和六个师团的日军交手过。仅仅在八莫一役,新六军奉调回国,新一军就独立向日军四个师团发起进攻,并完胜对手。

  西通之战中,新一军新38师112团仅有2000人,与日军三个师团各一部的10000人展开攻守战,毙敌2700人,我军牺牲180人。

  孟拱之战,新一军新38师114团主力约2000人,向日军三个师团和炮兵联队各一部的6000人发起进攻,毙敌2000人,我军损失甚微。

  这样的战绩,这样悬殊的伤亡比例,确实很让人吃惊。

  和第一次出兵缅甸的原因一样,第二次出兵缅甸也是为了路。

  第一次出兵,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第二次出兵,是为了修筑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还叫雷多公路。叫雷多公路,因为它的起点在印度雷多;叫史迪威公路,是因为史迪威在这条路的修筑上出了很大的力;叫中印公路,因为他连接着中国和印度。

  史迪威公路是中美两国的工兵联合修筑的。早在1942年年末,中国远征军的工兵团和美国的黑人工兵团,就来到雷多,在野人山中丈量勘测。他们的活动,落在了日军暗探的眼中。

  新一军云集雷多,中美工兵团又在野人山外围蠢蠢欲动,日军马上就明白了中国远征军想要干什么。

  日军的情报工作,一直很出色。

  抗战开始前,日军派出了10万人,也有资料说20万人,进人中国境内,窃取情报,偷绘地图,为侵华战争做准备。他们对外的身份也千差万别,有的冒充游客,有的冒充商人,还有的,居然钻人中国军队中,成为了座上客。

  笔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桂林保卫战有这样一件事情。1944年夏,日军攻入桂林,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有一名日军指挥官,走进一间草屋里,对这家的男主人说:“你认识我吗?”男主人看着日军指挥官,摇摇头。日军指挥官指着屋梁上吊下来的铁锅说:“你这口锅是我卖给你的。”这家男主人恍然大悟。十年前,村中来了一个卖铁锅的小商贩,男主人从小商贩的手中买到了这口铁锅。没想到的是,当年的那个小商贩,居然是日军特务。侵华战争开始后,小商贩摇身一变,成了日军指挥官,打下桂林,旧地重游。

  日军指挥官假扮小商贩,早就窥探好了进出桂林的路径,所以,他们在十年后进攻桂林的时候,轻车熟路,水到渠成。只用了短短的十天,桂林就被攻破了。

  小商贩都这么可怕,那些钻人中国军阀队伍中的日本高级参谋就更让恐惧。

  冈村宁次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当年中国军阀混战,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乱哄哄得像一群争斗的公鸡,不咬出满地毛是不会罢手的。这样打来打去,让中国的军力越来越弱。

  而日本此时在悄悄磨着爪牙,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等待时机,准备出击。

  那时候,中国的各路军阀为了打败对方,纷纷聘请日军将领做参谋。孙中山就曾经聘请过日本人佐佐木到一担任自己的顾问,攻打陈炯明,而佐佐木到一却趁机把孙中山军营中的200份广东广西地图偷走了。抗战的时候,日军进攻两广,这些地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年,冈村宁次被孙传芳聘请为高级顾问,把华中所有地图都借给了冈村宁次,让他制定打败北伐军的战略计划,而冈村宁次将这些地图占为己有。不久,孙传芳战败,冈村宁次逃走。他临出逃时,把所有的行李财产统统丢弃了,唯独带着这些地图。

  十余年后,武汉会战开始,日军所用的,就是冈村宁次偷来的那些地图。

  1942年年末,中美工兵团开始修筑雷多进人野人山的道路。

  1943年2月28日,是开工修路的第66天。这条以后被称为中印公路的路程,已经修筑了78公里,再向前,就是进人野人山的鬼门关了。

  鬼门关,是史迪威公路从西向东的第一道关口。

  在这里,意气风发的中国工兵团,在路边竖立了一块巨大的木牌,漆成红色,上面用白色的油漆写着一行大字和一个向东的箭头:“此路通向东京!”美国黑人丁兵团看到中国工兵团这样写,他们也在对面竖起一块大木牌,上面用英文写着:“此路通向东京!”

  工兵们,豪气冲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