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十五章:悲怆野人山

第十五章:悲怆野人山

书名:抗战纪实:丛林之虎作者名:李幺傻本章字数:7306更新时间:2023-12-27 20:56:56

  新38师113团来到了印度安全地带英帕尔的这一天,凌晨7时,野人山中的杜聿明突然接到了蒋介石的密令:“该军应即向印境或印度东北之雷多转进,暂事休息……”直到这时候,蒋介石才醒悟过来,才想起了凌晨发电报。

  之所以用密令,是担心日军会截听。

  我能够查到的蒋介石关于远征军撤退的最早电报,是5月7日发给杜聿明的一封,内容为:“我军应立即向密支那、片马转移,勿再犹豫停顿。”

  密支那是缅北城市,片马是中缅交界的云南边陲小镇,这封电报就是要杜聿明立即率领远征军穿越缅北野人山,回到国内。

  从5月7日发布的让回国的电报,到现在发布的这封让去印度的密电,时间已经过去了24天这24天里,不知道蒋介石和他的高级幕僚们是怎么考虑中国远征军的事情,是如何指导中国远征军的撤退。为什么时隔24天,才改变当初错误的主张。

  中国远征军直到此时才决定去往印度。

  可是,已经晚了。

  因为24天的疲惫,24天的重负,24天的艰苦,24天的饥饿,24天在暗无天日的热带雨林中踉踉跄跄地行走,24天在蚂蝗蟒蛇蜈蚣毒蝎中穿行,中国远征军最后一点精气神儿,已经耗尽了。

  耗尽了最后一点精气神的中国远征军,用坚强的求生欲望支撑着,又向西行走,向印度的方向行走。

  他们在缅北丛林中又走了两个月后,有的陆陆续续走到了印度,有的意外走回了中国,而四万中国优秀男儿,长眠缅北野人山。他们的遗骨浸泡在缅甸阴湿的雨林中;他们叫什么名字,也无人知道;他们的父母妻儿一直在国内等着他们,等待了多少年啊,等得白发苍苍。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否知道白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倒在了遥远的缅北野人山中;是否知道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亲,魂灵无法安宁?

  当年,在缅北野人山中,踏着累累白骨走出来的远征军中,有一个人叫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他有一个堂弟叫查良镛。查良镛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他的笔名世人皆知,这就是金庸,写了那么多武侠小说的金庸。查良铮的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但是他的笔名肯定有很多人知道,这就是穆旦。

  穆旦是中国现代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

  1940年,穆旦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前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内迁西南后,合成的一座大学。能够在这座大学就读的,都是当时的高材生。

  中国远征军人缅前夕,号召知识青年人伍,穆旦应征,在第五军军部担任翻译。穆旦的英文非常厉害,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英国著名诗人拜伦、雪莱的诗歌,都是他翻译的。

  穆旦终生都没有写下自己在缅北野人山经历的文章,可能他不愿意再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他只用几首诗歌描绘了当年的生活,其中有一首叫《森林之魅》,副标题为“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胡康河谷,是缅北野人山中极为难走的一段路程,几千名远征军葬身此处。我后面要写到这个地方,新一军反攻的时候,也让几千名日军埋骨于此。

  这首诗歌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每次阅读这首诗歌,笔者的眼泪都会流下来。仿佛看到了中国远征军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互相搀扶者,他们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眼望着中国的方向,慢慢地倒了下去,倒在了覆盖着一层腐叶的地上……

  他们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十个八个,而是四万人。

  缅北野人山,死亡之山。

  新38师已经来到了印度英帕尔的时候,杜聿明率领着远征军还在缅北野人山的崇山峻岭中艰苦跋涉。每天,都有几百名战士倒在密密的丛林中。两年后,当新一军大举反攻,再次来到缅北野人山的时候,还能看到当初的情景,疲惫到极点的战士们围坐成一团,他们的肩上还背着枪支,手臂还挽在一起,可是,他们没有力气再站起来。

  李文才说:“我们在野人山,几乎每走一步,都能看到远征军的遗体,有的是一具,有的是好几具。很多人倒下去后,手臂都伸向前方……”前方,就是回家的方向。

  回家,回家,他们在人世间最后一个愿望是:回家。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坚实的陆地。可是,家太远了,他们伸出手臂,家却遥不可及。

  缅北野人山,至今都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里山大林深、燥热湿闷、毒虫遍地、沼泽密布、树木蔽天、葛藤疯长,每走一步都可能掉人陷阱,每走一步都面临死亡。这里不但有狼虫虎豹,有毒气瘴疠,有叮一口就会让人死亡的蚊子,有能将人吞下去的巨蟒,还有神出鬼没、像鬼魅一样的野人。

  这里的野人,滇西缅北的人叫他们土人,或者山头人。

  这些野人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历史,他们从哪里来,他们有怎样的血脉传承,这些都没有人知道。这些野人居住在茅草苫盖的房屋里,每一群人就是一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一个酋长。他们像风一样飘忽不定,不断搬迁,他们的生活来源就是打猎,他们打猎的工具是锋利的石片和削尖的木棒,他们至今还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缅北人,至今还知道诸葛亮的故事。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了稳定后方,专心北伐,曾经在这里七擒孟获。

  诸葛亮在平定南方,班师回朝的时候,曾经在泸水边祭奠,时阴风大起,波涌浪卷,人马皆惊。泸水瘴气弥漫,毒气蔓延。

  泸水之滨,便是野人山。

  野人山,中国远征军的噩梦

  笔者已不忍心再写野人山,不想把采访到的发生在野人山中的一件件悲惨往事再提起,每次一想到当年远征军在野人山中的那些经历,我的心就很疼。

  而采访到的很多远征军老兵,都会提起野人山。

  用另一位诗人杜运燮的一首诗歌——《给永远留在野人山的战士》,作为描述野人山的结束。

  每当夜深树寒,你们一定

  还想起今年用草鞋踏遍多少山河。

  守望过美丽的山陵幽谷,

  怀想着自己祖传的肥田

  记起苦难的同胞们笑脸相送,

  国外的侨胞们又笑脸流泪欢迎;

  已经用血肉筑过一道新长城。

  震惊人类,还同样要用生命建一座高照的灯塔于异邦,

  给正义的火炬行列添一分光,

  还同样把你们的英勇足迹印过野人山,书写从没有人写过的史诗。

  就在最后躺下的时候,

  你们知道,你们并没有失败,

  在这里只是休息,为着等待一天更多的伙伴带着歌声来。

  四万躺倒在野人山中,再也没有站起来的远征军将士们,你们可以瞑目了。两年后,就在你们躺倒的地方,中国军队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厮杀声震天动地,他们将数万日军埋葬在了野人山中,然后踏着日军的尸骸,向东反攻,向着祖国的方向。

  你们,回家了。

  曾听几位抗战老兵说过,当时日本南方军人手一册《一读必胜》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就是野外丛林求生的技巧,如何避免被毒蛇咬,如何治愈被毒蛇啮咬的伤口;哪些动物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动物植物不能触碰;哪种草木的根茎含有水分,哪种树木的果实可以吃……除此之外,这本小册子还有一些卫生防疫知识,如何预防蚊虫叮咬,如何避暑……

  《一读必胜》的作者是辻政信,他在日军中担任过多支部队的作战参谋,他的最高军衔是大佐。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每次行动,都离不开这个狗头军师的谋划。辻政信不但残杀中国人,而且还在新加坡残杀了10万华人。辻政信异常凶残,因为吞食战俘人肉,而被人们称为“豺狼参谋”。

  当年听到日军有一本丛林生活指导的《一读必胜》时,笔者震撼不已,又悲伤不已。日军人手一册这样实用的小册子,有了这样的小册子,就能够平稳地在热带丛林中生活。而同时期的中国远征军,从来就没有这样内容的书籍,中日两国的作战军人,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如果中国远征军也有这样一本小册子,也许就不会有四万孤魂流落异乡。

  新38师来到印度,却找不到副师长齐学启,孙立人决定派出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带着干粮和水,再次进入野人山,寻找齐学启。

  小分队还没有出发的时候,新38师却被包围了。

  包围新38师的是一群全副武装的,开着汽车,车上架着机枪的英国宪兵。这群英国宪兵接到英军东方警备司令艾尔文的命令,要求进人英国殖民地印度的中国新38师,就地缴械。

  新38师是从缅甸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这一路上多少艰难困苦都战胜了,这一路上和日军多少次真刀真枪地干过,怎么可能害怕这些一见到日军就屁滚尿流的英国宪兵?

  新38师的士兵排成方阵,步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炮兵将炮口对准了英军的汽车,跃跃欲试,引而不发,严阵以待,如果英军胆敢放肆,新38师就立即冲过去。

  英国宪兵害怕了,他们从面前这群中国士兵身上看到了极强的威慑力。他们尽管身体消瘦、衣衫褴褛,但是他们的脸上燃烧着愤怒,他们手中的刺刀闪闪发亮,他们架起的炮口蓄势待发,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这种气势像山岳崩颓势不可挡,像波涌浪卷无可抵御,像天崩地裂无坚不摧。

  英国宪兵胆怯了。

  他们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走了,如何向东方警备司令艾尔文交差,丢失了大英帝国的尊严;不走,一场大战一触即发,他们这些宪兵警察,又怎么会是这群从血泊中爬起来的中国战士的对手。

  怎么办?英国宪兵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李文才说,新38师从缅甸一路撤退到印度,建制从来没有打乱。哪个连先撤,哪个连掩护,哪个连迂回,哪个连阻击,井井有条,纹丝不乱。这一路上,跋山涉水,左冲右突,转战河川,阻击丛林,穿越沼泽,飞越险境,没有丢下过一个弟兄。

  而且,尽管一路上饥热交迫,食不果腹,焦渴难耐,但是所有人军容严整,军纪肃然,所有的钮扣都扣上,腰间的武装带都扎上,仍旧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从缅甸普拉村到印度英帕尔,这一路上的百姓好多天都见到了英军撤退的样子,他们光头赤足、丢掉枪支、三五成群、踉跄不已,看起来非常狼狈,而最后撤入印度的中国军队,仍旧排着队形,喊着号子,唱着军歌,精神焕发,斗志昂扬。百姓们大为惊异。

  现在,一群英国宪兵突然包围了这群中国军人,而中国军人杀气腾腾,拒不缴枪,他们都跑来观看,提心吊胆地等待着,看事态会如何发展。

  就在这时候,亚历山大和斯利姆来了。

  亚历山大,就是当初请求中国远征军营救被日军第师团包围了的英军第一师的“压力山大”。斯利姆,就是一再跑到113团阵地上催促孙立人赶快营救包围圈中的英军第一师的第一军军长斯利姆。

  亚历山大,在英国有“善于指挥撤退将军”的称号,翻译成中文其实就是“逃跑将军”、“长腿将军”。此亚历山大,成名于敦刻尔克大撤退,在缅甸战场再次上演一路狂奔的好戏。有的将军是依靠善于进攻而出名,有的将军是依靠善于防守而出名,而唯独亚历山大是依靠逃跑而出名。他的逃跑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就是跑起来非常快,让对方想追也追不上。

  而斯利姆将军,在这次撤退印度的过程中,因为逃跑太快,风速太大,他感冒伤风了,躺在医院里治疗。

  这一天,斯利姆正在医院养病,突然听到了英军东方警备司令艾尔文想要“围剿”新38师的消息,斯利姆吓坏了。

  一直在印度后方当宪兵的艾尔文不知道新38师的战斗力,但是斯利姆亲眼看到了新38师的战斗力。艾尔文手下那些欺负惯了小商小贩的宪兵们,哪里会是新38师的对手?

  斯利姆摇摇晃晃地坐上了吉普车,摇摇晃晃地去找艾尔文。

  斯利姆见到艾尔文后,向他叙说了新38师在缅甸战场上的骁勇,和搭救英军第一师的经过。他说,新38师是一个对大英帝国有大功的军队,是英军第一师的救命恩人,绝对不能以怨报德。而且这群一次次挫败了死神的中国军人,战斗力是非常强焊的,如果战事一开,艾尔文手下那些宪兵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

  艾尔文将信将疑。

  斯利姆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们可以一同去看看。”

  他们急忙驱车赶往新38师所在的德里。

  斯利姆和艾尔文还没有赶到德里,亚历山大先赶到了德里。

  亚历山大的级别比艾尔文高,他一听说艾尔文手下的宪兵部队去“围剿”新38师,就直接驱车来到了德里,他没有去找艾尔文。

  艾尔文来到德里的时候,亚历山大已经让这些宪兵部队收起了枪。

  事后才得知,艾尔文看到新38师来到印度,又黄又瘦,衣衫破旧,担心新38师会抢劫财物,扰乱秩序,便下令缴械。他没想到这支穷困的军队,居然如此强硬,让艾尔文感叹不已。

  几天后,艾尔文又来拜访孙立人,他看到新38师军容严整,服装虽破但衣扣齐整,枪械虽旧但擦得锃亮,面有菜色但精神饱满,艾尔文敬佩不已。他一再对自己的部下说:“你们以后多向这支中国军队学习。”

  几天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孙立人将军颁发了丰功勋章,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辛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之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一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进,于千苦万难中,从容殿后,转战经月。至印后,犹复军容整肃,不减锐气,尤为难能可贵,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是足为盟军楷模。”

  而就在两个月前,新38师还名不见经传,无人知晓。

  中国远征军有三个军:第五军、第六军、第66军,第五军和第六军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66是杂牌部队。军长张轸不属于黄埔系。新38师出征的时候,隶属于第66军。

  张轸的66军是杂牌军,他手下的28师、29师也是杂牌部队,而张轸认为新分配给他的新38师更是“杂牌中的杂牌”。

  中国远征军即将出征,当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从贵州都匀赶到云南,向军长张轸报到时,一贯瞧不起知识分子的张轸用轻蔑的口吻对孙立人说:“你们当学生的跑来干什么?打仗是军人的事情。”

  孙立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张轸又说:“我看我这一军三个师里就数你这个师最差劲。”

  孙立人一言不发,报到完毕后,就回到贵州都匀,然后带着新38师来到云南,因为新38师是“杂牌中的杂牌”,所以当中国远征军其余的部队都已经开赴了缅甸战场,最后一个才轮到新38师。

  因为大家都认为新38师战斗力最差,就将新38师作为总预备队的预备队。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谁也没有想到,才刚刚从军政部讨要到番号的新38师,居然打了第一次缅甸战役中的一场胜仗,然后,抗击十倍的强敌,掩护中国远征军和英军安全撤退。完成任务后,又杀出日军的重重包围,全身而退,来到了印度。

  新38师的表现,惊得所有人掉下了眼珠子。

  十年磨剑无人识,一朝成名天下知。

  6月14日,也就是新38师来到印度的第十天,国际联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阅兵仪式,凡是在印度的各国军队都要派出军队参加。当时,新38师派出一个排,随同先期来到的中国远征军司令罗卓英一起前往新德里。

  当时,有11个国家在印度驻有军队。

  在这次阅兵评比中,中国新38师的那一排士兵步伐最整齐,精神最饱满,军容最雄壮,赢得全场掌声,夺得第一名,美国第二,英国第三。

  中国士兵夺得第一的消息,登载在了当时印度的大小报纸上,广播电台也在播放这一消息。几乎全印度的人都知道了,中国人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一。

  这一排中国士兵阅兵结束后,从新德里返回驻地。途中,经过了加尔各答,暂歇一天。当时,加尔各答共有六千多名华侨,几乎所有华侨都一起出城迎接这一排载誉归来的中国士兵,看着自己国家的军队如此威武雄壮,很多华侨泪流满面,激动万分。那时候,华侨在英国殖民地的印度遭受排挤和歧视,上街的时候,不能超过十人在一起。超过十人,就要被关押。而今天,数千名华侨倾城迎接新38师战士,这一排战士力压世界各国军队,夺得了第一名,英殖民统治者看到这种盛况,也不便再说什么。

  后来,这条对华侨极端歧视的法规被取消。

  1942年7月上旬,新38师奉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命令,移防至印度东北部的雷多,有的资料翻译为利多、列多。

  此时,新38师已经来到印度一个月了,而杜聿明的第五军直属部队和廖耀湘的新22师还在缅北野人山中,艰苦跋涉,劫难未尽。

  远征军其余的部队,他们的状况如何?

  第五军2030师:2030师在大撤退的时候,准备从八莫、南坎之间撤退回国。1942年5月18日,在穿越公路时,遭到日军伏击,戴安澜率部冲锋,大呼:

  “今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士兵们一路抬着戴安澜转移,10天后,戴安澜壮烈殉国。6月17日,抵达腾冲附近,受到在滇西打游击的预二师的掩护,后渡泸水回到安全地带,全师仅剩2600人。

  第五军96师:大撤退开始的时候,96师师长余韶接到杜聿明各种不同的命令,撤退路线一再变更。后来,余韶要求自选路线,杜聿明同意,但要求余韶可以焚毁汽车,绝不可丢弃大炮2为了抬炮行走,死亡上百人,病伤两三百人。可见当时的大炮对中国军队有多么重要,而英军在窜逃印度时,坦克大炮全部丢弃,为日本人所得。6月6日,抵达葡萄,与蒋介石取得联系。7月2日,蒋介石令96师回国。山路崎岖陡峭,只有埋藏大炮。8月5日,抵达怒江。8月底,到剑川。全师仅剩3000人。

  第六军:据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回忆,甘丽初的第六军翻越缅北野人山,退到云南思茅地区时,仅剩6000人。军委会将所剩兵士编为第93师,甘丽初被免职。

  第66军28师:第28师有三个团,分别是82团、8团、84团。82团在腊戍、新维溃败,编制被打乱。8团和84团第三营分成两路,一路在野人山中与第五军96师汇合,一起行走。回到滇西的时候,2000人的队伍仅剩下几百人。84团的一营和二营,与师部失去联系后,转移南渡,没有地图、没有给养、没有翻译、没有向导,他们在缅甸四处乱撞,居然奇迹般地走出缅甸,来到了中缅边境城市畹町,后乘木筏渡江,回国归队。

  第66军29师:一个团在腊戍溃败,两个团在新维溃败,多是脱离公路东向渡江回国。军长和师长都是乘着车辆逃回。

  宋希濂后来回忆说:“28师、29师在滇缅公路上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抵抗,被日军快速部队冲了一下就完全崩溃了。他们大多是几十人或三五人一群沿着滇缅公路两侧东逃,到处抢劫,弄得鸡犬不宁。为整饬军纪,我向军委会建议:66军军长、28师师长、29师师长均革职惩办。将66军和29师番号取消,保留28师番号,以收容的5000人编成。建议很快得到蒋的批准。”

  当初,孙立人率兵解仁安羌之围的时候,新38师114团有一个营奉命坚守机场。大撤退开始的时候,这一个营也撤往北部。目前找不到这一个营的撤退资料,但是按照撤退方向,新38师的这一营,不是随同第66军29师一起撤退,就是随同第66军28师82团一起撤退。当时,新38师隶属于第66军编制。

  这一营人马回到云南后,坚决拒绝接受28师兼并,一直强硬地以新38师114团一营的番号存在着。因为新38师在印度,他们一直努力争取要去印度归还建制。一年后,终于得到批准,他们排除千难万险,从云南一路走到了贵州,翻越重重山隘,在贵阳乘上了飞往印度蓝姆伽的飞机,终于回到了新38师主力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