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九章:兵发仁安羌

第九章:兵发仁安羌

书名:抗战纪实:丛林之虎作者名:李幺傻本章字数:6402更新时间:2023-12-27 20:56:56

  4月14日,英军第一军第一师放弃了正面的防线,退到了一个叫做仁安羌的地方,中国正面的防线出现了缺口。为了堵住这个缺口,作为预备队的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112团和113团,由副师长齐学启率领,开往前线,负责掩护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和第六军的侧背,预防日军突袭。

  新38师来到缅甸的,共有三个团,下剩一个114团。114团除留下一个营的兵力守卫腊戍外,另外两个营守卫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两个营的兵力要守卫一座大城市,兵力明显不够用。

  当年,新38师的前身缉私总队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四个团,为什么现在仅剩下了三个团?

  缉私总队刚刚在长沙成立的时候,架子是四个团的架子。后来,来到贵州都匀集训,已经发展为六个团。孙立人一直悉心训练着六个团,准备有朝一日,开赴战场,杀敌建功。

  1941年12月,财政部成立缉私署,由熟悉警察业务的戴笠兼职负责。戴笠对孙立人这套“不务正业”的做法很不满意,颇多微词。然而,孙立人桀骜不驯,性格刚硬,拒不向戴笠妥协。他认为戴笠对军事一窍不通,视察军队居然不骑马,而让人抬着,实在不是军官所为。所以,孙立人在公开场合,多次与戴笠顶撞。

  尽管戴笠当时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炙手可热,权倾一时,但是孙立人丝毫也不买他的账。

  孙立人想要的军队,不是穿着警察制服抓走私贩,而是穿着军装上前线。

  1942年初,由于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协调,孙立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缉私总队的第2、第、第4团改编为新38师,奔赴缅甸战场,后来又扩编为新一军。

  而孙立人没有带走的第1、第5、第6团留在都匀,后来又调往四川,隶属于盐务总局,干起了缉私的活路。他们在缉私的行当里一直干到了抗战胜利后。

  没有带走的第1、第5、第6团一直由贾幼慧将军率领。贾幼慧将军也一直对没有走上前线而耿耿于怀,孙立人更对被人抢走了一半人马耿耿于怀。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贾幼慧将军才找到回国后的新一军,担任新一军副军长。

  孙立人训练出的缉私总队有六个团,是一个军的架子,可是他只能带出三个团,组成一个师,这就是新38师。

  而现在新38师的三个团,既要堵击英军留下的缺口,又要防守两座城市,

  兵力明显不够用。

  然而,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善于运筹调遣,能够以一当十;墨守成规,只能以十当一。

  孙立人在缅甸的第一仗,就显示了他极高的军事才华。

  英军退到了仁安羌,日军追到了仁安羌。

  追击英军的,是日军第师团,师团长名叫樱井省三,这是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

  樱井省三在中国“出名”,是因为上高会战。

  当年参加上高会战的中方总指挥罗卓英此时就在缅甸,当年参加上高会战的日军第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也在缅甸。真是冤家路窄,没想到在异国的土地上,这对冤家又碰在了一起。

  1941年月,日军第师团、第4师团、独立混成第20旅团共65000人,向中国19集团军驻地江西上高发动进攻,妄图一举摧毁19集团军。19集团军组织了9个师的兵力反击,于是双方就围绕着江西上高展开了一场大会战。

  日军对这场会战进行了精心准备和欺骗宣传,号称要将兵力运往江西以北,与国军民党在湖北决战,而实际上却向南昌偷偷运兵。中国的情报人员夜晚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北去的列车声音漂浮,南下的列车声音沉闷,就判断出日军是在向南昌增兵。

  日军部署完毕,就向上高发起进攻。

  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制定了“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战术,初期让中国军队稍作抵抗,然后退往两面高山,等到将日军引诱到上高县附近,然后74军从城里杀出,两面高山上的国军也顺势冲杀,就可以将日军包了饺子,聚而歼之。

  就在会战初期,日军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第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一看进展顺利,就私自退出了战场,向北行走。上高会战开始前,他们已经得到了消息,第师团要调往山西敌后战场,他们来参加上高会战,只是帮场子的。

  第师团向北走出了100多公里后,情况发生了逆转,突然从四面冲出的中国军队将第4师团和20旅团围住一通撕咬,两支日军都遍体鱗伤。第师团急忙回身救援,可是天降大雨,而路面又被当地百姓挖断,所有的重武器都无法通过。

  等到樱井省三带着第师团冒着大雨来到上高附近时,第4师团和20旅团只剩下一幅骨头架子,而第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也差点成了刀下之鬼。当时,大贺茂带着警卫和野战医院逃窜,被一支国民党军追上,昏天黑地中,国民党军只顾奋力砍杀,大贺茂丢下2000名伤兵,独自逃走。

  战后统计,此战第19集团军毙伤日军24000人,俘虏72人。

  樱井省三的第师团在中国赣西北的上高,与中国军队交手,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而在缅甸西北的仁安羌,和中国军队交手,照样被打得满地找牙。

  1942年4月14日,英军第一军军长斯利姆中将在逃走之前,命令英军炸毁了仁安羌油田,一时浓烟滚滚,遮没了半个天空。

  仁安羌油田是缅甸最大的油田,日军的战争机器急需这里出产的石油。英军当面之敌是日军第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看到烈焰升腾,即使相隔百米,也无法站立,气得捶胸顿足,咆哮不已,急令一个大队的日军,乘着汽车,向西疾驶,占领桥梁,切断英军西逃的退路。其余的日军,赶快去救火。

  英军要逃走,只能向西南面已经完全被日军占领,北面是莽莽苍苍的缅北野人山,东面是已经被日军占领了的泰国和中国云南地区,所以西窜是他们唯一选择。

  15日早晨,日军对英军的包围形成。包围圈里,有英军第一师所辖的两个

  旅和一个战车营,人数多达7000多人。

  这么多英军被包围,英军第一军军长斯利姆急忙派遣别的英军部队去解围,没想到迅速被日军击退。在武器和人数都占据了优势的英军面前,日军丝毫也不休,反而以弱胜强,打得英军毫无还手之力。

  7000名英军被围困的消息,震动了英国朝野,丘吉尔要英军东南亚总司令亚历山大赶快想办法营救。

  亚历山大没有办法,只好来求中国远征军。

  史迪威和罗卓英经过协商后,决定派遣距离包围圈里的英军最近的新38师营救。毕竟是友军,不能见死不救。中国有句俗语“别人对我不仁,我不能对人不义”。中国还有句俗语说是以德报怨。

  再说,如果当时赌气见死不救,高兴的是日军,盟军的失败将会来得更快。

  也有的资料说,当时的中国军队,还不知道英军抛弃了他们。

  新38师连夜兼程,赶往仁安羌。

  这已经是4月16日了,英军7000人已经被围困两天,饮食短缺,叫苦连天。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水对于一个人比什么都重要。

  最先赶到仁安羌附近的是113团。他们行走了一整天,在黄昏时分埋锅造饭,突然就遇到了风尘仆仆赶来求援的斯利姆军长。

  英军从司令到军长,此时不是忙着制定营救方案,而是忙着搞外交拉关系。中国人一向奉行“求人不如求己”,而这些英军将领却相信“求人胜过求己”。

  斯利姆军长一见到新38师113团团长刘放吾,就大倒苦水,像个寡妇一样喋喋不休,诉说自己的苦衷,请求中国军队赶紧去解救英军第一师,并愿意提供车辆让中国军队使用。

  刘放吾却断然对斯利姆说:“没有师部的命令,本团绝不擅自行动。”

  斯利姆无法说动刘放吾,只好住在113团团部里等待孙立人。那时候,无线步话机还没有用在中国师一级军官身上。

  4月17日早晨,斯利姆在等待了一个难熬的夜晚后,终于等到了新38师师长孙立人。盼星星,盼月亮,斯利姆终于盼来了孙立人。

  斯利姆一见到孙立人,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孙立人出兵,说包围圈中的英军已经无法撑持下去了。

  孙立人在进人缅甸后,就搜集各方面的情报,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英军第一师自然也在他的了解之中。他对斯利姆说:“包围圈中的英军有7000余人,大炮100多门,坦克58辆,而包围圈外的日军有两个联队,双方兵力相当。眼下,日军正在全力扑灭仁安羌油田的大火,不会发动进攻,请转告斯考特将军,我的部队集结完毕后,一定火速前往救援。”

  斯利姆无可奈何,只能继续等待,孙立人没有无线步话机,而包围圈中的英军第一师师长斯考特却有,他拿着步话机,不是指挥战斗,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军长斯利姆求援。师长字字血,声声泪,让军长刚刚安定下来的心绪,又烦乱起来。

  军长斯利姆又开始在孙立人耳边催促,说被困英军已经断绝了两天的水粮,目前情况实在不能再维持下去了。如果还等不到救兵,就要投降日军了。

  孙立人不得不耐着性子,一遍一遍向斯利姆解释,一定要等到新38师集结完毕,等到适当的时机,才能向日军发动袭击。

  斯利姆还是不放心,他追问孙立人,解救英军,能不能给一个确切的时间

  孙立人说:“贵师既已忍耐两天,请无论如何再坚持一日,明日下午6时前,中国军队一定会将贵师完全解救出围。”

  斯利姆又追问孙立人有无把握。

  孙立人斩钉截铁地说:“中国军队,连我在内,纵使战至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把贵师解救出险。”

  斯利姆感动不已,他相信了孙立人的话。

  斯利姆离开后,孙立人召集齐学启、刘放吾、陈鸣人商量作战方案。

  商量未定,孙立人又带着他们前往阵地,查看地形地势,确定攻击线路。

  夜晚来临了,新38师的高级指挥官们,还在阵地上。

  斯利姆又来了,他比东南亚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还压力山大,他忧心如焚,睡不着觉。

  斯利姆来到新38师驻地后,见不到师长团长们,还以为孙立人他们偷偷逃走了。后来,听说孙立人他们在阵地查看地形,就大着胆子跑过去。因为那时候,日军的炮弹随时会落在前沿阵地。

  斯利姆一见到孙立人,就感慨地说:“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们这些师长团长

  竟然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跑到连长排长的指挥所来了。我非常敬佩你们。”

  相信这是斯利姆军长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他在大英帝国的军队里成长,而大英帝国的师长团长们一般守着电话机,或者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地图,挺着大肚子发号施令,他没有见过哪个高级军官像新38师的师长团长这样。

  军长斯利姆乂来催促孙立人动兵营救,要不然,包围圈中的英军就要投降了。孙立人耐心地向他解释,请他稍安勿躁,更请他转告包围圈中的英军师长斯考特,千万不要投降。

  孙立人对这些动辄就要撂挑子投降的英国人,没有丝毫办法,用中国民间一句话来说,这是“吃屎的缠住了屙屎的。”

  在西方,认为失去了反抗能力去投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东方,即使负伤被俘,也会被认为是耻辱。两年后的余程万将军,带着74军57师8000男儿死守常德,与十倍之敌焦土奋战,坚守16昼夜,后带着仅剩的100余名勇士撤出常德,被后世的人们视为逃跑;三个月后,方先觉将军带着第十军17000名将士,死守衡阳,坚持47天,以敌我双方伤亡5:1的比例,创造了抗战时期非常悬殊的记录,后来,方先觉将军弹尽粮绝,无力再战,为了7000名伤兵,与日军停战,也被后世的人们视为投降。

  再看看英军第一军和第一师,枪炮齐全,与日军兵力对等,只是因为吃饭饮水不够充足,就要投降,而且丝毫也不感到难为情。军长斯特姆和师长斯考特,“二战”结束后,都被英国人当成了民族英雄,因为他们在异域代表英国作战。

  《孙子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要进攻敌人,必须是在数量占优的情况下,才能够发动攻击。而现在,在仁安羌,在仁安羌外的拼墙河边,兵力占据绝对劣势的中国军队,要向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发动攻击。

  李文才记忆中的那场战斗是这样的。

  孙立人所在113团的当天黄昏,战士们就向拼墙河北岸的日军发动了袭击。北岸的日军并不多,他们的主力驻扎在南岸。

  日军将兵力分成两部分,一南一北,这犯了兵家大忌。兵法中有一条策略叫做“半渡而击”,意思是说,当敌方的兵力有一半渡过河流后,我方立即攻击,必能大获全胜。这样取胜的原因在于,敌方兵力分散,首尾难顾。

  在仁安羌,日军将一部分兵力布置在拼墙河以北,一部分兵力布置在拼墙河之南,恰好就相当于“半渡”。日军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两种解释,一是日军根本就不懂兵法,二是日军根本就不会想到中国军队会从北面杀出救援英军。

  那次,战士们的袭击,日军并没有反击,只是用大炮还击。当时,情况不明,武器占优的日军,不会轻易出动。

  113团特务连连长蒋元在未幵战前,已经就近侦察,他们躲藏在树丛中,侦察到拼墙河北岸的日军,有一个大队。日军一个大队为1100人。另外,还有大炮12门,坦克10辆。

  当时,围困英军的日军共有多少兵力?据资料记载,有两个步兵联队,分別是第师团第21联队和第214联队。日军一个联队标准人数是800人,两个步兵联队就是7600人。除了两个步兵联队外,还有第师团的山炮联队主力、工兵联队、速射炮5中队,这样算下来,日军估计在万人以上。

  但是,也有的资料说,日军的两个联队,是不满员的。但不论怎么说,日军的兵力都是中国兵力的好几倍。

  而孙立人手下能够使用的兵力,也只有一个113团,人数仅有1000人。当时,新38师是刚刚从地方武装缉私总队改编来的,一个团只有1000人左右。

  要用1000人攻打十倍之敌,其难度可想而知。

  孙立人运用了计策。

  他将有限的兵力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搜索连和谍报队,提前潜伏在拼墙河北岸的树丛里;第二部分是蒋元的特务连,靠近日军,伺机进攻;第三部分是大部人马,埋伏在道路两边的山顶上,待命出击。

  李文才作为第三部分,埋伏在一座草木葱郁的山头上。

  当天下午时左右,蒋元的特务连向日军发起了进攻。

  刚开始的进攻非常猛烈,打得日军措手不及,等到日军反应过来时,蒋元带着特务连飞快向北撤退。

  现在是白天,日军可以追击了。

  第师团自进人缅甸以来,都是与英军作战,所向披靡,从来没有吃过亏。现在突然遭受到来历不明的一支武装攻打,恼羞成怒,立即集中了500人,向北追来,他们要报复这支敢于在皇军头上拉屎撒尿的武装。

  蒋元带着特务连在前面奔跑,500名日军在后追赶,他们逐渐接近了李文才所在的伏击圈,李文才看到黑压压的日军从南面赶来了,他们穿着皮鞋的脚踩踏着热带地区红色的路面,像羊群乱哄哄地踩踏着黄土地一样,树林的上空,尘土飞扬。

  蒋元的特务连像斗牛士,日军就是那头笨重的牛,特务连挥舞着红斗篷,将这头牛激得怒发冲冠,然后,这头牛就眼睛血红地扑向特务连。

  他们怒气冲冲地扑过来,一头扑进了113团的包围圈里。

  113团拔出利剑,准备出击。

  这是李文才第一次上战场,他的心砰砰直跳,几乎要从喉咙跳出来。他的手掌颤抖着,像捂住了一只知了。很多年后,李文才还能记起第一次上战场的情景。

  他说,说打仗不害怕,那都是假的。

  日军越来越近了,跑在前面的是一个矮胖的指挥官,他高举着指挥刀,指挥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李文才将枪口对准了这名指挥官。

  此时,不知道树林中有多少支枪口对准了这名指挥官,而他却浑然不知。他就这样无知地蹈入死地。

  战斗一开始,第一波子弹就像雨点一样落在了追赶的日军中,不知道有多少发子弹击中了这名二杆子指挥官,他的身体被打成了蜂窝,连哼一声都没有,就以头抢地死去。

  当113团的第一波子弹打出去的时候,李文才还没有扣动扳机。等到他想起扣动扳机的时候,山顶上的大炮开始了轰鸣,炮弹落在日军中,溅起几米高的红土,让李文才的视线里一片模糊。

  大炮轰鸣了几分钟后,再听不到炮声,硝烟渐渐消散,李文才的视野渐渐明晰,他看到一个日军的半截腿脚,挂在几十米开外的树枝上,摇摇欲坠。

  山顶上的大炮此时已经转移,不给日军留下反击的机会。拼墙河南岸的日军,有一支炮兵联队,如果进行覆盖发射,113团的大炮则会无一幸免。

  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大炮,都是在一个地方不停地发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釆访过多名抗战时期的炮兵,他们说每次发射了一轮炮弹后,就要赶快转移,因为你一发射,就会暴露炮兵的藏身位置,对方报复的炮弹马上就会打过来。

  这场伏击战,进行得非常顺利,日军在丢下几百具尸体后,狼狈逃回了拼墙河北岸的驻地。

  而那名被打成筛子的日军指挥官,是一名中佐。

  就在日军所有的视线都被吸引在这场战斗中的时候,113团的搜索连和谍报队,头顶芭蕉叶,涉水渡过了拼墙河,秘密潜伏到了拼墙河南岸。

  拼墙河的南岸,先是一片开阔地,然后就是山峰。如果113团强攻,则会暴露在日军的射程里,而且沿着山坡仰攻,这是兵家大忌。

  搜索连和谍报队到拼墙河南岸干什么?他们要把南岸日军的布防搞清楚,什么地方是指挥部,什么地方是炮兵阵地,然后给113团的大炮装上瞄准镜。

  他们像一把尖刀,悄悄地抵近了日军的心脏。

  打仗,仅凭耍二杆子是不行的,还得用脑子。

  当天夜晚,113团发动奇袭,歼灭了拼墙河北岸仅剩的日军,控制了北岸。现在,中国军队和日军隔河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