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五章:绝望中诞生

第五章:绝望中诞生

书名:抗战纪实:丛林之虎作者名:李幺傻本章字数:8262更新时间:2023-12-27 20:56:56

  孙立人归来,已经到了198年7月。

  孙立人伤愈回来,自己一手带出的军队没有了,手下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也不见了。他来到武汉,站立在浩渺无际的长江边,站立在猎猎的江风中,心中充满了穷途末路的倜怅。

  孙立人还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接受胡宗南给他的第八军高级参谋,去第八军赴任。然而,孙立人性情高傲,从淞沪会战中的表现看来,他是一个完全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又如何愿意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做一名参谋?

  在腐败昏庸的国民党军队中,孙立人注定是孤独的,也注定是落寞的,从美国军事院校出来的孙立人,他的性格和处世方法,不是与第八军格格不人,也不是与胡宗南格格不人,而是与整个国民政府格格不人,与蒋介石领导的那支军队格格不入。

  孙立人的军事思想是超前的,也被那个昏庸的时代所不容。所以,他一生的悲剧也是注定了的。

  孙立人在郁闷了好几天后,先后找到了宋子文和孔祥熙。这两任财政部长都极为看好孙立人的才华,他们都觉得孙立人的军旅生涯一定会走得更远。他们比胡宗南更了解孙立人的军事才华。

  那时候,孙立人还没有走进蒋介石的视线里。蒋介石所关心的,是黄埔系、

  财政部属下的税警总团,在淞沪一战中损失殆尽财政部有意重建税警总团。然而,如果再打出税警总团的旗号,似乎不太好,好像是有意要与上面对

  着干,对陆军收编了税警总团心怀不满。所以,孔祥熙就将重建的税警总团叫做缉私总队。

  缉私总队的最佳人选是谁?他们选择了知根知底的孙立人。

  而此时走投无路的孙立人最好的选择是哪里?也只能是缉私总队。

  孙立人进入缉私总队,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缉私,他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军队,有朝一日再次带着部队杀奔抗日战场。

  所以,孙立人的缉私总队,缉私是假,上阵杀敌是真。

  孙立人一直看不起国民党军队,看不起当时国军里一些训练章程和作战方法,他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训练一支军队,然后在抗日战场上建立功劳。

  孙立人一直对共产党军队很推崇,他在自己所写的《统驭学》中,一直表示对共产党军队练兵、作战、官兵一致的敬佩。他认为共产党军队之所以拥有比国民党军队强大得多的战斗力,是“因为他们吃得苦,耐得劳,不怕死,肯牺牲。”

  后来的孙立人之所以能够在缅北战场连战连捷,也与他吸收了八路军的游击战有关。

  孙立人一生三次练兵,第一次练兵,练出了税警总团;第二次练兵,练出了新38师;第三次练兵,练出了新一军。

  这是孙立人的第二次练兵。新38师的前身是缉私总队。

  关于第一次练兵,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孙立人带领税警总团第四团驻扎在一座村庄,而邻村也驻扎了一支友军。当时,那支友军的一个排正在打靶训练,靶距离射击点有150米远,全排战士绝大多数都没有打中,甚至排长都是零分。这时候,恰巧有税警总团第四团一个士兵路过这里,看到这么差的成绩,就忍不住笑了。那名排长看到后,非常气愤,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让这名笑话他的士兵也射击。结果,这名士兵端起枪来,连发三枪,枪枪命中。排长大为惊异,问他是不是狙击手。这名士兵说:“我只是一名传令兵,在我们团,我这种成绩都不及格。”

  由此可见,孙立人训练出的部队和国民党部队确实不一样。

  缉私总队招兵买马,重树旗帜,旗帜树在哪里,就在哪里征兵。

  旗帜该树立在哪里呢?哪里的士兵战斗力最强?孙立人选择了长沙。湖南民风剽焊,世代尚武,自古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

  孙立人重建税警总团的消息,传到了其他部队的耳中。当年的老部下纷纷放弃高位前来投奔。

  李鸿,当年任税警总团第四团第一营机枪连连长,后升为第八军430师204团第二营营长,听闻孙立人回来,离开第八军,投奔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上表现突出,升为第一军新38师师长,西方军事家称他“东方的蒙哥马利”。

  贾幼慧,原税警总团炮营营长,后为第八军炮团团长,投奔孙立人,后为

  新一军副军长。

  唐守治,原为税警总团第四团第二营营副,后为102师609团团长,投奔孙

  立人,官至新一军副军长。

  葛南杉,在税警总团担任职务不详,在第八军担任职务也不详,孙立人重树旗帜时,也来投奔,后来担任新一军政治部主任。

  然而,当时缉私总队前途怎么样,谁也说不上来,而这些后来成为孙立人得力干将、放弃了正规军团长职位前来投奔的人,完全是因为孙立人的个人魅力。

  后来成为新38师第一任副师长的齐学启,当时在上海保安总团任职,孙立人将齐学启挖了过来,同他一起训练新兵。

  齐学启、孙立人、贾幼慧,当年都是清华大学的同学,后来一起赴美留学。同去的共有四个人,还有一个是梁实秋。在美国,梁实秋从文,而这三人从武。不知道他们三个以后和梁实秋是否有来往,但是这三人的友谊,伴随一生

  不久,财政部命令下发了,孙立人为缉私总队总队长,齐学启为副总队长,缉私总队下设四个团,李鸿、贾幼慧、唐守治、葛南杉分别为团长。

  缉私总队,以后会成什么样子,谁的心中都没底。

  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领着一群狮子

  中国古语也有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些话说的都是将领的重要性:,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将领。

  孙立人要把缉私总队训练成为一头狮子。

  他训练的教材叫《孙氏步兵操典》。这是民国时期唯一一部用姓氏作为名称的操典。

  刚好我阅读过日军《步兵操典》。将这两个操典,也就是步兵训练教材对比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师范学校的《教育学》上说,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是差生。同样的道理,没有一个士兵,天生就是孬兵。

  世界上,只有差老师,没有差生;把学生教成差生,只能说明老师差。同样的道理,世界上,只有庸将,没有孬兵;把士兵训练成孬兵,只能说明将领平庸。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那样一个木讷迟钝的人,都能成为兵王就是很好的证明。

  孙立人曾经就如何训练士兵,写过一篇文章,他说训练士兵很简单,无外乎射击训练和体力训练。

  孙立人的《孙氏步兵操典》,是将中国传统的军事训练方法,同美国军校里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既注重训练反应能力、判断能力、枪械的熟练使用能力,也注意训练士兵的意志品质、顽强斗志、坚韧不屈。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说孙立人的步兵操典,是行之有效的,最符合东方人的训练手册。

  日军《步兵操典》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日军《步兵操典》极为古板僵硬,它连怎么拼刺刀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准备冲锋时,这个操典要求每个士兵必须右手紧握枪身,枪口向下,左手握刺刀座,当听到突击命令时,要发出“冲锋”的呐喊声,冲上去肉搏。

  日军指挥官要求每个士兵都熟练背诵《步兵操典》,可是按照这样的教条,每个士兵身高臂长不一样,又怎么能够要求每个人的左手右手必须放在什么地方;再说,如果这个士兵是左撇子,那又该怎么握枪拼刺?

  僵硬的教条教给了日本士兵的蛮勇,也让很多日本士兵在战场上白白地送了性命。

  在中国战场上,面对武器占据绝对劣势的中国士兵,日本士兵这种动不动就要拼刺刀的打法,能占据上风。因为日军的每杆三八大盖,前面都有近半米长的刺刀,专门就是为了拼刺的。而中国士兵普遍手中的汉阳造,不如三八大盖的枪身长。

  但是,在缅甸战场上,面对武器占据优势的中国远征军,日本人还动不动就要拼刺刀,那不是送死吗?

  日本人的这种二球打法,曾遭到德国军人的嘲笑。

  日本和苏联曾打过一仗,这就是诺门罕战役。开战前,日本人信心满棚,相信皇军天下无敌。结果,诺门罕一役,朱可夫带着苏联军队把日本人打回了原形,让日本的师团长小松原羞于见人,剖腹自尽;而日军参谋长冈田也被炸断双腿。

  当年日本人还准备西进苏联,此后就彻底断绝了这个念想。

  诺门罕战役时,德国派出了军事观察员,观摩这场战役,想看看苏联和日本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强。战役结束后,德国观察员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就很不恭敬地嘲笑日本人,说日本人的作战思想还停留在欧洲的中世纪,给步枪的前面装了一把半米长的刺刀,实在可笑,动不动就要耍蛮勇,完全不像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而《孙氏步兵操典》,就没有拼刺刀的章节,孙立人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士兵们的射击精准度。

  时代已经进入了20世纪中叶,枪弹已经发明了几百年。当年欧洲殖民者拿着几杆来复枪就征服了拥有几百万人的墨西哥,拿破仑能够战无不胜,横扫欧洲,也是因为他拥有最先进的火炮。可是,日本人居然还没有觉醒,还以为人们生活在德国军事观察员讽刺的“中世纪”。

  日军的《步兵操典》一直在极力鼓吹“精神胜利法”,这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没有多大差别。日军《步兵操典》中说,无形的武器能够破铜墙铁壁,军人精神所到之处,必能以寡敌众。

  所以,当机关枪和冲锋枪已经在中国远征军中广泛使用的时候,日军还在强调用精神战胜枪炮,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难怪,日军在中国战场上,攻击受阻后,能够前赴后继,不动脑子。原来编写日军《步兵操典》的人,根本就没有脑子。它训练的不是士兵,而是一群会开枪的机器人。

  日军的《步兵操典》极力鼓吹进攻,认为进攻是摧毁敌方战斗力的唯一手段,要求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进攻。

  这更是莫名其妙,如果处于易守难攻的境地,还要一味进攻吗?如果对方设了圈套,还要继续进攻吗?

  缅甸战场上,远征军一个排坚守阵地,日军大队人马全力进攻,可是远征军依靠飞机空投弹药和补充物资,就是让日军攻不进来。然后,孙立人亲自带领援兵赶到,全歼日军。

  日军的头脑不会变通,都是《步兵操典》害的。

  看到了日本这些傻冒操典,再来看看《孙氏步兵操典》。

  孙立人祖上都是进士举人出身,没有一个从军的。孙立人考上清华大学,专业不是军事;在美国考上的第一所大学,学的依然不是军事;后来又考上了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就读过的弗吉尼亚军校,这才开始接触军事。

  可以说,孙立人的军事思想是受到美国熏陶的,和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军事思想没有什么联系。

  所以,孙立人尊重每一个士兵,而同时期的国民党军队里,打骂士兵是家常便饭。在缅甸战场上,已经成为了军长的孙立人,每逢大战,还冲在前面,而同时期的中国军队里,称职的军长用电话遥控指挥,不称职的军长,带着家眷逃之夭夭。

  孙立人一生很注意军容军纪,军装总是一丝不苟,走路总是挺直肩膀。他身高186米,腰杆笔直,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无论面临多么危急的战况,他都不会慌乱,依旧衣着笔挺,马靴程亮。据说,这也是沿袭了美国军校的作风。

  日本《步兵操典》极力鼓吹二球精神,极力强调意志力量和不分场合的进攻;而《孙氏步兵操典》注重的是步兵最基本的能力。

  孙立人要求每一个士兵,必须熟练使用步枪、冲锋枪、机关枪、迫击炮,不但能够精准射击,还要能够熟练维修;不但能够维修,而且还会保养。

  甚至,在印度受训时,孙立人还要求战士们熟练驾驶坦克,熟练爬树,熟

  练游泳。

  孙立人之所以把枪械训练看得这样重要,是因为他明白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才不像编写日军《步兵操典》的那些没脑子的教官,思想僵硬而落后。

  日军《步兵操典》是冷兵器时代的训练方法,《孙氏步兵操典》是枪炮时代的训练方法。

  因此,孙立人能够在缅甸战场上,以中日伤亡1:5的比例,痛击日军。

  日军是以武士的标准来训练军队,强调的是胆识;而孙立人则是以特种兵的标准来训练军队,强调的是技能。

  武士是早就被时代淘汰的一个群体,而特种兵直到今天依旧是享誉世界,让敌方为之色变的一个兵种。

  武士一拼杀先要摆出架势,虚张声势,让对方恐惧;而特种兵像猎豹一样悄然出击,一击致命,杀人于无形。

  武士要和特种兵交战,如果不失败,那就没有天理了。

  早在税警总团的时候,孙立人就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练兵。那时候,每天早晨,税警总团第四团全体作战人员,上至团长孙立人,下至下士列兵,沿着荒郊野岭进行军事训练,每人背上行李重达0公斤,包括枪支、50发子弹、两枚手榴弹、干粮袋、水壶、铁锹或者十字镐、衣物、毛毯等,每天急行军最少0公里,风雨无阻。

  如果仅仅只是每天0公里的急行军,那么。孙立人培养出的,就只是“军中王军霞”了。

  每天急行军,只是为了锻炼战士们的体力。

  0公里过后,这才只是一天训练的开始,接下来是野外战斗训练,包括抢占山头滩涂训练和射击训练,还有攀爬、跳跃等方面的训练。

  孙立人是前世界篮球冠军队成员,他的身体素质相当好,所有的训练项目,他都能够出色完成。

  想想那时候国民党军中有多少军官,长期养尊处优,肥胖臃肿,走一步路也要停步喘息。而前世界冠军孙立人跟着士兵一起每天进行高强度训练,这样两种长官训练出的士兵,绝对有天壤之别。

  白天的训练结束后,夜晚还有训练项目。

  夜晚的训练项目是上课,主要是战术指导。怎么利用地形进攻,怎么利用地形防守,怎么进行步炮配合,怎么运用孙子兵法,这都是战术课上的内容:

  那时候的中国军队,训练方法几乎都脱胎于日本的《步兵操典》,每个士兵都极为重视刺刀拼杀、手榴弹投掷这些技术,看看反映抗战生活的电影电视,就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军人,是如何训练的。

  而孙立人的《孙氏步兵操典》和别的军队训练方法都不一样,都要高出一筹,它更多的是来自美国陆军的训练方法。中国军人特能吃苦耐劳的特性,加上美国最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美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培养出来的士兵肯定不一样。

  这些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都很强。

  第一次缅甸战役开始前,孙立人练出的缉私总队被编为第66军新编第8师。第66军军长张轸检阅孙立人的部队,随机抽出四个班,进行远程实弹射击,居然绝大多数打出了10〜12环的成绩。那时候的靶位满环是12环,张轸感到不可思议。而第66军另外两个师的师长,分别持枪射击,居然打出的基本上是2~5环的成绩。要知道,这些能够从底层拼杀上来的军师长,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而他们的射击居然跟不上孙立人手下这些普通士兵。

  还有一件事情,发生在新38师撤入印度时期。

  新38师从缅甸撤入印度后,受到当时印度的殖民统治者英国的排挤和欺辱。当时,印度作为东南亚战场的总后方,西方各国的军事观察家云集,西方各国的警卫部队也聚集这里,互相不服气。有一次,好事者就组织当时在印度的各国警卫部队在首府德里来一次大阅兵,看看哪国的军事力量最强结果,

  新38师派出的一个排,力压美英法等诸强,荣获第一,震惊印度。印度所有的报纸都登载了这个消息。这一个排的士兵在从德里返回驻地的时候,沿路的华人夹道欢迎,泪流满面,说自从来到印度后,从来没有这么扬眉吐气过。

  还有一件事情,发生在驻印军时期。

  中国驻印军,是指当年从缅甸退入印度的两支中国军队的合称,一支是孙立人的新38师,一支是廖耀湘的新22师。

  当年的军政部长何应钦来到印度查看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力,看到一场军事演习,他的下巴差点惊掉了。当时,步兵在向高地S标冲锋,机枪手在掩护,机枪子弹贴着步兵头皮飞过去,何应钦惊得站了起来。一直到步兵冲击到距离目标仅有十步远,投掷出的手榴弹在目标处爆炸,机枪才戛然而止。何应钦戎马半生,大仗恶仗见过无数,从来没有见过冲锋和掩护能够配合得这么绝妙。他回到重庆复命的时候,说:“驻印军的战斗力,是别的国军远远不能相比的。”

  新一军的老兵,至今提起当年的战斗岁月,还心驰神往。

  李文才是我多年前采访到的第一个新一军老兵,他说到新一军的往事,说起当年在缅北痛击日军的情景,神采飞扬,容光焕发,一下子年轻了十岁。一次釆访结束,他送我到门口,突然满脸落寞,我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在风中抖动,也伤心得差点落泪。

  真想不到就是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当年是缅北战场上的战士。

  和那时候国民党军队中所有的长官不一样,孙立人个性鲜明,对上级不满,形之于色。

  因为他个性鲜明,所以他遭受黄埔系的排挤;因为他骄上谦下,所以他从印缅战场回来后,就没有得到重用。

  在那时候的国民党军队中,孙立人是一个另类。他敢于顶撞上级,拒不执行上级的错误命令,也从而给自己带来隐患。

  杜聿明也是国民党军队中有名的将领,他无论在缅北还是在东北,都是孙立人的上级,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不及孙立人,下达过一些错误的命令,孙立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和他对着干。

  蒋介石更是孙立人的上级,他终生重用的是自己的黄埔系,而留洋归来的孙立人,能力高过黄埔系。所以,孙立人只要和别的国民党军将领在一起,总是郁郁不得志。他一个人无法与抱成团的黄埔系争斗。孙立人先后任过多个虚职,从第八军所谓的高级参谋到没有实权的东北副司令,都是拜黄埔系所赐。

  缅北战场上,并肩作战的新一军和新六军,都建立了功劳。然而,新六军的军长廖耀湘能够在东北战场上担任实力最雄厚的兵团总司令,而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手中却没有一兵一卒可以调派,为什么?因为廖耀湘是蒋介石最宠信的黄埔将领之一,而孙立人无门无派,是从海外归来的浮萍。

  在那些年,孙立人是孤独的。

  孙立人对上级骄慢,而对下级却极为尊重。

  孙立人在税警总团担任第四团团长的时候,全团所有战士,上至营长,下至下士,孙立人都能够喊出他们的名字。和那t时候的军队管理不同,孙立人管理士兵非常宽松,谁要走出营房,不需要给他请假,只要在营门口登记一下就行。

  1944年,日军发动了打通大陆线战役,从河南打到了贵州。当时,新一军的家眷都留在贵州都匀,而新一军的将士们在缅北拼杀。惊闻日军进入贵州,家眷急需撤退,而当时的新一军留守处仅有几辆卡车,无法一次撤完。孙立人就下令:“排长的家眷先撤,撤完后,连长的家眷撤;连长的家眷撤完后,营长的家眷撤……所有人的家眷都撤完了,我孙立人的家眷最后再撤。”

  在缅北战场上,日军处心积虑想要杀害孙立人,他们派出了很多狙击手,拿着最新式的狙击步枪,藏在大树上,或者躲在战场的一角,等着孙立人出现为了辨別孙立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张孙立人的照片,照片上的孙立人军装肃正,神情威严,器宇轩昂。

  可是,日军的狙击手等候了很久,也没有见到孙立人,他们感到很不解。后来,一名日军狙击手被俘虏,出于好奇,就问孙立人到底在哪里。翻译带着他去看孙立人,没想到的是,孙立人长髯飘飘,赤裸上身,戴着一顶钢盔,手中拿着一支冲锋枪,带着士兵们打冲锋。

  日军狙击手万万没有想到,新一军的军长竟然和普通士兵一起作战。

  这名翻译出生在台湾,被日军征丁。在一次战斗中,新一军攻占了日军阵地,这名台湾人坐在地上,兴奋不已,一问,才知道是台湾出生的人。他后来担任了孙立人的翻译。

  他的名字叫钟正平。

  孙立人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他从来不知道在国民党军队中,要能够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一个团体,或者依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个团体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一样,盘根错节,首尾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人的利益,就是这个团体的利益,伤害到其中一个人,就是伤害到这个团体。

  孙立人在国内练兵的时候,曾经有人建议他加人国民党,孙立人回答说:“我不会加人国民党,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我是一名军人,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

  有人分析说,没有加入国民党,又性格直爽,喜怒形之于色,就为孙立人

  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孙立人不会投靠权贵,不愿意加入国民党,而且他自己也不会结党营私,建立帮派。孙立人成立缉私总队的时候,过去的老部下纷纷来投,有人就建议孙立人依靠老兵,建立自己的小团体,孙立人回答说:“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都是我的兵,我都会一视同仁。”

  在国民党这种很讲究门第观念和排除异己的军队里,孙立人能力再强,也注定了是一个悲剧。政治在这个团体里无所不在,而孙立人性格刚硬,不会钻营,卓尔不群,注定了是安徒生童话里的那只落入鸭群里的天鹅。

  民国要人张佛千说,孙立人是一个政治白痴。

  这样一个心无城府、心地坦诚的人,在当年国民党的军界是极为少见的。

  缉私总队在长沙成立不久,日军开始向长沙进犯。这些尚未训练的新兵是不能走上战场的,孙立人就带着他们来到了贵州都匀训练。

  在贵州都匀的大山里,当年正面战场上最强的一支军队正在悄然成长。

  在贵州都匀的一天,孙立人想起了在淞沪会战中,手下的一名叫徐永的连长,曾经负伤,被截断了右腿。孙立人问当初的税警总团老兵袁子琳,徐永现在在哪里?袁子琳说,徐永被锯断右腿后,装上了假肢,现在流落到了昆明一个亲戚的家中。孙立人听后,黯然神伤,他派人去昆明接来徐永,安排他到缉私总队的政训处做了一名干事,并叮咛政训处长多多照顾徐永。

  抗战期间,孙立人收留了1400名孤儿,也是抗战正面战场上唯一收留孤儿的将军这些孤儿,以后基本上都成为了教授、作家、建筑学家等各领域专家。

  他当年在淞沪战场负伤,失血过多。在医院做手术时,急需用血,一名学生挽起自己的手臂,献血给孙立人。孙立人一生都记挂着这个不知道姓名的学生。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的血管里留着袍泽弟兄的血。”

  所以,新一军在缅北战场上,提出了“为我的大好河山而战,为我的袍泽弟兄而战”。后来,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将这句话作为了主题词。

  在贵州都匀,孙立人一直等待着机会,能够重返战场,杀敌报国。

  时光进人1942年,杀敌报国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只在贵州大山里秘密训练的中国猛虎,开始跃上了世界战争史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