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三章:上海变成绞肉机

第三章:上海变成绞肉机

书名:抗战纪实:丛林之虎作者名:李幺傻本章字数:6034更新时间:2023-12-27 20:56:56

  8月中旬,淞沪会战开始。

  中日双方都把最精锐的部队向上海集结,要在这座东方最繁华的国际都市打一场决战。中国的海岸线很漫长,沿线城市多达几十个,而日本之所以把上海作为攻击点,可能有这两方面的考虑:一个原因是上海为中国工业重心,占领上海,中国工业将陷入瘫痪;另一个原因是上海距离首都南京很近,占领上海,南京指日可下,就可以摧毁中国人的抵抗决心和信心。

  中国正面战场上最好的军队奔赴上海,驻扎在浙江的税警总团当然也不例外。

  当时,上海这座东方最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绞肉机,中国军队伤亡巨大,几乎每天都要消耗一个师。又由于交通堵塞,运输欠缺,占据了空中优势的日军飞机轰炸,中国军队也只能将兵力渐次投入上海战场,三万人的税警总团,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留守,两部分奔往上海,而一到上海,因为战事紧急,就被投向不同的战场。

  税警总团本来是一个拳头,现在却只能作为三根手指使用。

  孙立人在《统驭学》中写到了当年奔赴上海参战的经过。他写道:

  “当时税警总团开上去的有六个团,共约25000人,配备齐全,可做三个师用,如果担当一面的攻守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可惜上面指挥者没有整个计划,竟被别人分散着用了。当时我们奉命开苏州河待命,接着就开南翔,到了南翔车站,已经天黑,只见各个的副官,都在抢着接兵,好像宾馆的茶房在车站接客一样,互相争抢。原因是各师都有损伤,就争着接兵补充,并送在最前线,以资抵御淞沪会战打得很英勇,伤亡也很大,但是下级士兵英勇奋战,而上级军官胡乱指挥,让这场战役落得大败。总指挥部都不知道自己的战略目的,走到哪里哪里黑,哪里黑了就在哪里歇。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作战纲领,居然就是50万人参战的总指挥部所为,实在让人想不通。把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强的税警总团瓜分得七零八碎,让他们单兵作战,傻子都知道这种打法非常不可取,而当年竟然就发生了。

  当年统帅部的无能和昏庸可见一般。

  当年一线的将士都在浴血奋战,他们并不知道统帅部的瞎指挥是多么不靠谱。

  最先,淞沪会战上的国军是以两个德械师为主力,这两个德械师是87师和88师,指挥官是张治中将军;日军是陆军和海军组成的联合军队。

  两个德械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仅87师,伤亡就达到一半以上,而日军的第九师团也被打成残废,阵地交付赶来增援的第三师团。

  日本在增兵,从日本本土通往中国的海面上,昼夜疾驶着满载日军士兵和坦克大炮的舰船;中国也在增兵,从全国各地通往上海的大道小径上,奔跑着身背步枪的中国士兵。沿途的百姓,箪食壶浆,支援前线。

  从日本本土开往中国上海,舰船仅需要五到十天;而从中国遥远的西南到上海,则需要两个月时间。有条件的坐火车,没条件的只能步行。

  现代战争打的是国力和军力,日本当时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

  可见,战争对中国极为不利。

  上海变成了屠场,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每一寸土地都在燃烧,每一寸土地都被烧烤。

  为了鼓舞士气,中央军校的教导总队都派到了上海战场。教导总队本来是培训军官的,现在把他们当成了士兵使用。作为缉私武装的税警总团也来到了上海。

  税警总团是最先赶到上海的第一批增援部队。他们刚刚赶到,顾不得休息,就投人了战场。

  税警总团在蕴藻滨与日军交战。在这里,第四团团长孙立人负了重伤。

  蕴藻浜是一条河流,它全长仅有0公里,宽不过二三十米。这样的一条普通的小河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关注,是因为淞沪会战。在这场会战中,蕴藻浜是战况最激烈的战场之一。

  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都会反复提到蕴藻浜。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伤亡很大。

  伤亡很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兵力过于集中,成为日军重武器的靶子;一方面是上层指挥无方。

  可是,如果不集中兵力,更容易让日军突破。,所以,当时的中国军队,只能选择人海战术,用巨大的牺牲来阻挡日军的进攻。

  税警总团来到上海的时候,日军的第三师团又被打残了。

  可是,日本的军队在被打残后,能够很快得到补充,战斗力丝毫也不会下降;而中国军队被打残后,尽管照样得到补充,但是战斗力大大下降。

  这是为什么?

  因为日军每一个师团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比如,第三师团来自名古屋,第四师团来自大阪,第五师团来自广岛。因为来自同一个地方,语言饮食和风俗习惯都是一样的,在战场上相互配合相互交流也很得力。如果第三师团被中国军队打残了,阵地就先交给第九师团,第三师团赶快去补充。从哪里补充,还是从第三师团的根据地名古屋补充,补充的都是些什么人?补充的都是从第三师团退役后的老兵。这些老兵回到当初的部队,官兵都很熟悉,武器也是曾经用过的,再次走上战场,自然战斗力丝毫也不会下降。第三师团补充完毕了,立即接替又被打残了的第九师团,而第九师团也依法炮制,继续进行补充。

  再反观中国军队,德械师87师被打残后,只能从别的部队去补充,而德械师全是徳式装备,补充的战士连怎么使用都不会。既然不会用徳式装备,那就用自己的汉阳造吧,可是德国武器和中国武器在一起混杂使用,战斗力又怎么能够发挥出来?还有,老兵和新兵来自不同的地方,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交流都会发生困难,又如何能够进行战术指导?最后只能是长官怎么做,士兵们就跟着照做。所以,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下级军官,伤亡非常大,尤其是连排一级军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打仗的时候,他们冲在最前面。

  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武器上,还表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日军每个士兵在走上战场前,都最少打过几百发子弹,练就了一副好枪法;而中国军人,很多是抓的壮丁,上了战场,连枪是怎么使用的,都不知道。

  懂得了日军的兵役法,就不会对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求全责备了。这些年,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军队打了八年,为什么没有成建制地消灭日军一个师团?这实在是冤枉中国军队。

  仅以孙立人的新一军为例。在缅北战场,号称“丛林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是新一军最主要的对手。据统计,第18师团在与新一军的交战中,至少进行了15次补充。尽管第18师团的番号还在,但是打到最后,几乎全是补充进来的新兵了。

  我釆访的老兵阮明刚,在湖北随州老家被抓了壮丁后,跟着部队去打台儿庄,边走边学打枪,走了一个月,到了台儿庄,学会了打枪,却没有过一次实弹射击,因为子弹太金贵了。

  我采访过的八路军战士刘志明说,当时他们连队里,平均一杆步枪只能配发四颗子弹,很多人拿着大刀长矛上战场。为了迷惑日军,八路军把高粱杆折成一寸长的小节,塞进子弹袋里迷惑日军。

  “二战”时期,还有哪支军队能够穷成这样?

  电影中经常能够看到,八路军伏击日军的时候,枪一响,就马上冒着弹雨,发起冲锋。为什么?我问过好几个八路军老兵。他们说,八路军穷啊,没有那么多子弹,只能和日军白刃战,打死日军后,才能缴获枪支弹药。

  当年淞沪战场上的战况有多惨烈?惨烈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日军先后向上海投人了20万兵力,中国投入了50万兵力,双方70万兵力投放在一座城市里,那时候的上海远远不如今天的上海这么大,兵力的密集情况,完全能够想到。

  日军攻打了十几天,每天只能推进几百米,而每一米都变成了焦土,地面上遍布着弹片和弹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打得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那时候的上海还没有摩天大楼,房屋的结构也不全是钢筋水泥,那些低矮的砖瓦结构的房子,在日军一颗炮弹的轰炸下,就会轰然倒塌,将藏在其中抵抗的中国军人掩埋。在淞沪会战中,不知道日军共消耗了多少发炮弹,但是,仅仅日军出动的飞机,每天都在500架次。每天500架次的飞机,盘旋在一座城市的上空,反复轰炸,这座城市还有多少值得轰炸的东西?更何况,还有比飞机炸弹多得多的舰船炮弹和各种山炮野炮小钢炮的炮弹。为了这次淞沪会战,日军除了20万陆军和海军共同参与外,还派遣了一支炮兵旅团和三支炮兵联队。日军的一个旅团,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师;一个联队,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团。除此之外,日军的各种炮装备到了每一个中队和小队里。现在算算,日军共有多少门炮?

  恐怕翻遍历史,也找不到哪一座城市曾经遭受过这么多炮弹的蹂躏!

  而中国军人,在这么密集的炮弹轰击下,居然没有死,居然还在反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日军除了炮弹外,还有坦克,坦克装备到了每一次冲锋中。而中屆那时候的坦克,稀罕得不得了,除了第2030师有坦克外,其余的军队连坦克是木头做的,还是泥巴糊的,都不知道。

  所以,每次日军展开攻击,坦克打头,步兵紧跟其后,向着中国军队的阵地慢悠悠地开过来,中国军人没有见过这个像乌龟壳一样的玩意,就拿起枪瞄准射击,子弹打在坦克上当当作响,连一条印痕都没有留下。坦克开到了跟前,将至死不退的中国军人压在了履带下,跟在坦克后面的日军将躲在一边的中国军人射杀,然后继续向前进击。

  中国军人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才明白这个铁乌龟不能用子弹打,只能炸。可是怎么炸呢?中国军队没有反坦克炮,没有火力凶猛的野炮,中国少量军队装备的平射炮,对坦克就根本构不成威胁,而且这些威力弱小的平射炮在日军第一轮轰击下,就几乎丧失殆尽。

  万般无奈下,中国军队只能使用自己的最基本武器,用手榴弹炸。

  我曾经采访过参加了淞沪会战的第七军老兵梁天恩。他说,在淞沪战场上,每个士兵能够领到两枚手榴弹。只发给每个士兵两枚手榴弹,可见当时的中国军队有多穷,这还是作为主力使用的,冲在最前面的第七军,而另外的军队,估计连手榴弹也没有,只发给几发子弹。中国军人们就拿着这几发子弹,和拥有坦克飞机舰炮的日军,在上海这个有限的空间作战。

  用手榴弹炸坦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手榴弹又如何才能炸坦克呢?只能用人体炸弹。把很多枚手榴弹绑在身上,爬向坦克,接近了坦克后,拉响手榴弹,自己和坦克同归于尽。

  坦克里有日军,日军能够在潜望镜里看到前面的动向。坦克后面是日军,日军能够看清左右和后面的动向,在四面都被日军密切注视的情况下,要接近坦克,谈何容易!一个战士上去了,还没有拉响手榴弹,就牺牲了,另一个战士冲上去,又牺牲了。往往为了炸掉一辆坦克,要牺牲很多个战士的性命。

  梁天恩回忆说,为了炸掉一辆日军的坦克,常常要牺牲一个排的战士!

  防守蕴藻浜北岸的除了税警总团,还有第11师62团。62团几乎全军覆没。其中,第一连在守卫阵地时,一天就换了三个连长。打到最后,只剩下了六名战士,日军冲上来,六名战士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一刀砍死了日军的宿田信义中队长,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上海久攻不下。

  而淞沪会战开始前,日军大本营就曾经夸口说:只需三天,就能够拿下上海。而现在几十个三天都过去了,为什么日军还不能占领上海?

  大本营很生气,就派情报科科长西村敏行去上海,当面责问总指挥松井石根大将为什么进展如此缓慢。西村敏行怒气冲冲地来到上海,面对满天飞舞的炮弹和遍地燃烧的战火,看到上海变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绞肉机,西村敏行一句问罪的话也没有说,就回到日本大本营复命去了。

  西村敏行回到大本营,第一句话就说:速速向上海增兵。

  在没有新一军在印缅战场诞生之前,第一军被当时的人们常常提起。蒋介石、何应钦都在第一军当过军长。抗战开始前的19碎,胡宗南担任第一军军长。

  第一军也是首期赶到上海前线的军队。

  激战数天后,淞沪警备司令部作战参谋刘劲持受命来到第一军了解情况,第一军参谋处长傅维潘介绍说,他刚刚从第一师回来,第一师共有两个旅长,都已受伤;四个团长,两个牺牲,两个受伤;第一师所有的连长中,除过通讯连连长外,其余的全都死亡或者重伤,现任的所有连长都是战场上重新任命的。

  所有的长官非死即伤,仗打到了这个份上,已经不仅仅用惨烈能够形容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陶峙岳,在抗战之初任第八师师长。他率部参加了淞

  沪会战,而当时他就是和税警总团并肩作战,在蕴藻浜阻击日军的。陶峙岳在后来的冋忆录中写道:

  “我们必须与阵地共存亡。无论官兵,思想上只有国家民族,个人安危均已置之度外,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在蕴藻浜与敌人周旋了21个日日夜夜,阵地安如磐石。部队每天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休息和进餐只有在战斗的间隙里进行。战斗之频繁激烈为前所未见。我们由于缺乏空军和重武器,除偶尔夜袭外,主要是防御,以免消耗实力。后来有人问我,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怎么能坚守21个日夜的?我说,就是两个字:死守。”

  参加淞沪会战的税警总团分成了两个支队,从江苏赶往上海,因为一路有日军轰炸,公路铁路毁坏严重,他们赶到上海的时候,已经到了9月底。

  孙立人赶到上海的时候,就遇到了很令人可气的一幕。当时,孙立人是税警总团第四团团长。

  孙立人在《统驭学》中写道:

  “记得当晚大雨,不到翌日的12时,我团已经零敲补完,三个师都补得有我团的士兵,我的身边仅剩下二十余人了。刚到下午2时,忽然接到一道命令,说丁家桥指挥所正面被敌攻破,情势非常危急,让我立即补上,收复失地。我报告说,部队业已分散补完了。上面说:‘这是命令,违者军法从事!’我只得遵从命令,率领着20余传令兵,上去接战。丁家桥下面的河面足有二三十米宽,而河水却很深,无法徒步涉河,非从桥上过不可,我只见桥那边的友军潮涌般败退下来,势如山倒,不可遏止,于是我站立桥头,大声喊道:‘为什么后退?’他们说:‘他妈的,官长都逃了,我们不要命吗?’我说:‘我就是团长,你们不要退,听我指挥,快回去收复阵地。’他们都说:‘好,团长不怕死,我们也不怕死。’于是一拥向前,反让敌人惊慌失措,以为我军败而复进,一定是增援了大军,即刻退回原阵地去了。我恢复了阵地后,去见师长报告情形,当时连阴大雨,我从头到脚,遍体淋湿,而且天气很冷,难受之极,但是一看师长旁边还安稳地坐着两位团长,他们不上前线指挥,却躲在这里清闲。后来师长向上面报告:‘税警团无作战经验,闻炮声即散,因此影响全局。’”

  从这段真实的记载中,就能够看到,当年的国民党军队一些指挥官是多么昏庸无能和贪生怕死。

  孙立人在写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还写了这样一段话:“共产党军队作战,为什么能够士气旺盛,就是因为他们的官长,能够以身作则。”

  税警总团在作战中,因为两个支队长指挥无方,先后都被免职。第一支队支队长是何绍周,他是何应钦的侄儿,是一个依靠关系而爬上高位的。但是,尽管何绍周不会打仗,但是有一个长处,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会打仗,就放手把军队交给有能力的下属。何绍周在1944年的滇西会战中,任第八军军长,而副军长是李弥。我曾采访过当年的第八军少校参谋刘华,他说,在攻打松山的战役中,何绍周把第八军完全交给了李弥指挥,而自己只做后勤工作。

  第二支队的支队长叫王公亮,王公亮在1944年也官居78军副军长。解放军进人四川后,王公亮在成都宣布起义,后告老还乡。

  淞沪战场上,王公亮被免职后,孙立人接任第二支队支队长,兼第四团团长。

  第二支队下辖第四、五、六团,在税警总团刚刚来到淞沪战场的最初几天里,第六团伤亡巨大,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孙立人就将该团拆散,分别编入第四团和第五团里。

  10月18日,为了减少牺牲,税警总团第二支队奉命退到了苏州河南岸。

  中日两方的军队隔河攻击。这种隔河战一直打了两周。而在这两周的每天黄昏,孙立人都会带着参谋和两名警卫,来到苏州河边,观察对岸的情况。

  淞沪战场,这是孙立人指挥的第一次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