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丧家之犬”:周游列国的艰辛生活
书名:君子不器:《论语》读解作者名:徐昌盛本章字数:3513更新时间:2023-12-27 20:20:21
孔子目光远大,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官,都不局限于鲁国。孔子出仕前去过周王朝的洛邑,属于游学的需要,也去过齐国求仕,可惜未能如愿,但在此过程中接触到了雅乐。孔子在鲁国出仕后再出国,是被迫的选择,也是他一生中最狼狈的时候。
《礼记·儒行》载“丘少居鲁,衣逢掖(儒生所穿的衣服)之衣;长居宋,冠章甫(儒生所戴的帽子)之冠”,说孔子大约二十岁之后,曾一度居住在宋国。孔子是迁居鲁国的孔防叔的曾孙,属于第四代传人,世系不远,在宋国应当有很多亲戚,但文献有阙,已经很难考知了。
孔子三十五六岁那年,在鲁昭公的支持下,去周朝国都洛邑向老子请教礼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如果司马迁的记载不误,这无疑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巨人之间的对话。
孔子为何要拜见老子?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档案馆馆长,年高德劭,学问渊博。孔子见完老子后,对他的学生感慨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
056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意思是,鸟在天空展翅057飞翔,鱼在水里自由自在游泳,野兽在陆地欢快地奔跑;但是天上飞的可以用弓箭射下来,水里游的可以用钓钩钓上来,地上跑的可以用网捕起来。他们都是平凡的动物,但龙是神圣的动物,它能兴云作雨,上至九天,我们不可能捕捉到它,甚至也很难了解它。我今天见了老子,感觉他就是一条龙!孔子对老子的景仰之情,于斯可见!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了孔子去周王室的行迹,说:“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除了向老子请教礼学这样的大事外,孔子还向苌弘请教了乐学,学习了祭祀天地、社稷、祖宗的制度。又称“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孔子也很可能阅读了周王室的藏书,为自己删述《春秋》做了准备工作。
事实上,孔子入周问礼和孔子拜见老子是两回事,司马迁将两件事情牵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孔子入周向老子问礼的记载。老子是周王朝史官,自然是懂礼的,但他反对礼,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三十八章)。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道家学派的特点说“绝去礼学,兼弃仁义”,道家反对礼学和仁义是一以贯之的。孔子拜见老子,应该是问道,《庄子·天运》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随着黄老道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道双方争夺政治地位而互相攻诘,因此道家学派提出了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说法,说明礼学和仁义本是老子废弃的学问(详参李巍《故事演义与学派
关系——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再考察》,《哲学动态》2017年第7期)。后世的道教和佛教的竞争中,道教徒处于不利的位置,也编造出老子化胡的故事,说老子出函谷关到了西域,化身佛陀教化西域的胡人。
鲁昭公二十年(前517年),孔子时年三十五岁,到了齐国,准备从事政治活动。孔子与齐景公有旧交,希望能够得到做官的机会。不久,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的方法,《论语·颜渊》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回答要“正名”,即“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听了非常满意。但齐国的贤臣晏婴并不认可孔子的那一套,说孔子恢复周礼的办法,不能解决齐国迫在眉睫的问题。齐景公听从了晏子的意见,不准备任用孔子,推脱说“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论语·微子》),又说“吾老矣,不能用也”(《论语·微子》),意思是给你以鲁君给季氏的待遇,我做不到,可以低于季氏、高于孟氏,又说我老了,恐怕不能有所作为了。孔子明白自己的处境,既无法得到齐景公的重视,又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
058抱负,于是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孔子在齐国第一次感受到圣王雅乐的魅力。《论语·述而》说:
059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乐传说是舜时所作,是宫廷演奏的雅乐,姜太公封于齐,《韶》乐得以流传到齐地。孔子听到庄重的宫廷雅乐,全身心地沉迷其中,以致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临淄孔子闻韶处旧址(作者拍摄)
孔子再度出国时已是二十年后,与初次出国时的意气风发相比,此时的孔子是被动出国,满怀着对鲁国政治的失望之情。孔子师徒先后辗转六个国家,历经十四年,受尽了苦难和嘲笑。
孔子首先选择去卫国。卫国有老朋友蘧伯玉、贤臣孔文子,还有子路的连襟,宠臣弥子瑕。卫灵公给予了孔子很高的礼遇。不久卫国流播谗言,说孔子及其弟子能力突出,一旦图谋不轨,
卫国就很危险了。卫灵公听信谗言,派公孙余监视孔子。孔子难以忍受国君的猜忌,于是带着弟子离开了卫国。子贡掉队,向路人打听孔子一行的去向,路人形容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知道后笑着说,描述得不错。
孔子一行奔赴陈国,在经过匡地的时候,孔子被匡人误认作曾在匡地掠夺和残杀的阳货,而被囚禁了五天。匡地的长官公孙戌提出条件说,只要孔子不回卫国,就可以释放他们,孔子只好权且应允。匡地处于晋国边境地带,孔子一度想去晋国,但因为晋国发生内乱,最终放弃北上,孔子的学问也失去了北传的机会。不过孔子没有遵守对公孙戌的承诺,还是折返到卫国,卫灵公深有悔意,去郊外迎接孔子,请他做官,直到三年后卫灵公去世,孔子才离开卫国。
孔子一行经过宋国,宋国主管军事的桓魋扬言要杀了孔子,孔子虽然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自诩为天德的承担者,天命所系,桓魋奈何不了他,但好汉不吃眼前亏,孔子还是换了便装迅速离开了宋国。
孔子来到陈国后,受到了陈湣公的接待,做了三年的官,但陈国是小国,陈湣公又是碌碌无为之辈,孔子很难有施展抱负的空间。孔子听说楚昭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于是打算去楚国,楚昭王很是高兴,准备派人迎接。孔子一行南下,在行进到蔡国的负函(今河南省信阳市)的时候,被吴楚交战的乱兵包围,没有粮食可吃,弟子们又累又饿,但孔子照常讲课、弹琴和唱歌。不060久,楚昭王病逝,掌权的令尹子西表示不欢迎孔子。孔子滞留在楚国边境进退两难。这时,楚国的一个狂人经过孔子的车边,唱
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意思是凤凰啊凤061凰,你的德行已经衰微,过去的不可劝止,未来的尚可挽回,放弃吧,当今的从政者很危险啊!孔子听后,知道他是隐士,赶紧下车想跟他说话,但狂人连忙跑开了。
卫国在卫出公当政后,国政已趋稳定,孔子于是决定再回卫国。据《论语·微子》记载,子路去打听渡口,遇到正在合力耕田的长沮和桀溺。长沮问子路:“那位驾车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他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应该是知道渡口的。”子路只好问桀溺。桀溺说:“先生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您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答道:“正是。”桀溺说:“洪水猛兽天下到处都是,你们和谁去改革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逃避社会的人呢!”说完,继续不停地干农活。《论语·微子》又载子路掉队后,遇到一位老者问:“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老师?”老人把木杖插在地上,开始除草,不再搭理子路。子路从老人的话里意识到他见过孔子,因此拱着手站在一边。于是老人留子路住宿,并杀鸡做饭给他吃。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后向孔子汇报此事,孔子命他再去看望老人时,老人已经离开了。子路两度遇到不同意孔子政见的隐士,本身就很奇怪,仔细想来,子路应该有编造故事的嫌疑。长沮桀溺的故事,无人在场,不可证实;荷蓧丈人的故事,等孔子命他再去时,丈人却又不见了。另外,子路还认识守门的隐士。《论语·宪问》载子路在石门住了
一宿,第二天早上进城,守门的人问:“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的人吗?)”考虑到孔子彼时正处于仕途偃蹇而又勉力为之的时候,子路很可能借隐士之口委婉地劝导老师。
孔子在卫国又做了四年的官。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鲁国的季康子发现他所任用的子贡、冉有政绩斐然,想起昔日孔子的种种好处,于是命人携带重礼聘请孔子回国。时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外漂泊了十四年,终于回到了故国。
孔子到处碰壁,灰心丧气,也起过做隐士的念头,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孔子明知世事不可为,却一意孤行,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行径,好似春秋时代的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