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君子不器”:曲折仕途的短暂辉煌
书名:君子不器:《论语》读解作者名:徐昌盛本章字数:3358更新时间:2024-12-27 17:52:35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器”即“器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孔子要求人们不能拘守于一才一艺,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孔子既是学者,又是教育家、政治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君子不器”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孔子的教育创新,已见前述;孔子的学术成就,见于后述;这里着重介绍孔子在政治治理方面的成绩。
孔子出身于破落的贵族之家,小时候家庭贫贱,为谋生计,从事过诸如放牛、赶车、鼓吹一类的鄙事。大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孔子开始出仕,起初不过是做了委吏和乘田一类的小官,《孟子·万章下》说: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而已矣。
委吏是管理粮仓的,乘田是掌管畜牧的,属于看仓库、喂牲口的卑微小官。
鲁国自鲁桓公之后,国君已经没有什么权力,执掌鲁国权力的是“三桓”。权力由诸侯下移至公卿,就是孔子批评的“陪臣执国命”。“三桓”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桓”兴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孟孙氏)、庶次子叔牙(叔孙氏)、嫡次子季友(季孙氏)皆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故称为“三桓”。“三桓”的权力分配模式是:季孙氏为司徒,叔孙氏为司马,孟孙氏为司空。
曲阜鲁故城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9)
到了孔子时代,执政鲁国权力的是家臣,鲁国的权力又进一步由公卿转移至大夫。季孙氏为“三桓”之首,一直执掌着鲁国的政权,但家臣阳虎背叛了季孙氏。《史记·孔子世家》载:
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逐怀……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
季桓子是鲁国的最高执政者,宠臣仲梁怀与阳虎有过节,阳050虎抓住了仲梁怀,又囚禁了季桓子,与季桓子约誓而放还。孔子知道后,非常生气。阳虎想结交孔子以自重,遭到孔子的拒绝,
阳虎赠予孔子一只煮熟了的小猪,孔子不得不回礼,于是趁着阳虎不在家而去拜谢,然而孔子在路上遇到了阳虎。阳虎问:“怀051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论语·阳货》)又问:“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论语·阳货》)阳虎的意思是,孔子怀着一身本领,却听任国事糜烂,可以叫作“仁”吗?投身事业,却屡屡错失良机,可以叫作“智”吗?“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太阳、月亮升起又落下,岁月流逝不等人啊。于是孔子答应出来做官。
《史记·孔子世家》载:
(定公)九年,鲁伐阳虎,阳虎奔于齐。……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鲁定公八年(前502年),公山不狃凭借费邑反叛季桓子,召请孔子任职,孔子听从子路的建议,拒绝赴任。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制造乱局的权臣阳虎被迫逃跑到齐国。在经历了阳虎之乱后,“三桓”看到了孔子维护鲁国的决心,决定启用孔子。孔子时年51岁,先是做了中都宰(首都的长官),继而出任鲁国的小司空(负责工程建设),不久任鲁国的大司寇(司法长官),至此孔子担任了国卿的职位。
传说孔子担任大司寇后,七天就杀死了少正卯。“孔子诛少正卯”是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千古悬案,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视为“儒法斗争”的典型而举国皆知。最早提及“孔子诛少正卯”的是荀子。《荀子·宥坐》说: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应该是因袭了荀子的看法。自荀子《宥坐》篇始作俑,两千余年间,不断有人对其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直到1974年,赵纪彬写了一篇《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洋洋万余言的文章,肯定了实有其事。
少正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少正卯的姓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根据《论衡·讲瑞篇》的记载,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吸引过去,只有颜渊没有052去。少正卯成为鲁国著名的人物,被称为“闻人”。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
观之下,暴尸三日。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执掌朝政而首先杀了他,可能有些失策吧?”孔子答:053“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微轻一点儿。第一种是聪明有学问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能言善辩而蛊惑人心,第四种是博闻强记而以歪理邪说动人,第五种是诱惑别人犯错损人利己。一般人只要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君子就要除之而后快。而少正卯同时具备五种恶行,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杀。”孔子狠心下手,固然是为了阻止少正卯散布歪理邪说,扰乱政局,但也为后世以学术见解不同而杀人开了先河。
孔子担任大司寇期间最大的成绩是夹谷之会。齐国当时势头正盛,不久前使郑、卫两国屈服,而争霸对手晋国也已衰落。根据《左传》的记载,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景公听从大臣
黎鉏的建议,和鲁定公约定在夹谷(一说山东省莱芜市,一说江苏省赣榆县)会盟,想在外交上使鲁国屈服。孔子是鲁定公盟会的礼仪官。夹谷是齐国的土地,齐国预先武装了居住在夹谷的莱民,想以此威胁鲁定公。孔子说“兵不逼好”,齐国的行为“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左传》,说服齐国君臣放弃诡计。齐国又在即将会盟之时,在盟书上提出新条件,说齐国军队有事出征,鲁国必须提供甲车三百乘从行。孔子当然不肯答应这无礼的要求,又不好生硬的拒绝,以免毁坏和平的机遇,于是提出若要鲁国配合齐国作战是可以的,但必须归还阳虎奔齐所带走的“汶阳之田”,最后齐国归还了郓、
、龟阳之田。夹谷之会的外交胜利既提高了国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孔子的声望。
孔子随后又致力于国内政治的治理,首先是加强国君的权力。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设法拆除了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但孟孙氏的成邑因邻近齐国,未能拆除。总之,孔子的“堕三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桓”的势力。孔子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用政令引导人民,用刑罚整顿人民,人民只是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用道德引导人民,用礼教整顿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心悦诚服。
鲁国政治呈现出的新面貌,令邻近的齐国十分担忧。齐景公说“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史054记·孔子世家》),齐景公担心鲁国强大会威胁到齐国的利益,于是黎鉏设法离间孔子与鲁定公、季桓子的关系,想出一个阴
谋,“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史记·孔子世家》),送给鲁国八十名美女和055一百二十匹好马。鲁定公、季桓子沉湎歌舞美女,再也无心过问政事了。子路见状,说“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恋恋不舍,说马上就是祭祀天地的大礼,如果还能按照礼仪把祭肉分给我们,那么我们还可以留下不走。然而“燔肉不至”(《孟子·告子下》),孔子很是失望,率领弟子离开鲁国。孟子说“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不了解孔子的,以为他是为了那点祭肉而离开,了解孔子的认为他是因为鲁国的失礼而离开的。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先是去了卫国,在卫灵公麾下做了三年的官(57~59岁)。卫灵公死后,又去了陈国,在陈湣公麾下做了三年的官(61~63岁)。后来又回到卫国,在卫出公麾下做了四年的官(64~67岁)。在六十八岁的时候,孔子重新回到鲁国,从此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开始专心致志地整理古籍。在这十四年的时间里,孔子经过了卫、曹、宋、郑、陈、蔡六国和楚的边境,只有卫、陈的国君肯任用他,其他国家都不愿给他做官的机会。但卫、陈是小国,孔子做了十年官,这十年似乎没有取得为人所知的治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