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有教无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家
书名:君子不器:《论语》读解作者名:徐昌盛本章字数:3178更新时间:2024-12-27 17:52:35
学校教育起源很早,至迟在商代已经有贵族的学校教育。西周的贵族学校教育已分为小学和大学,一般认为,贵族子弟八岁上小学,学习写字、算术、音乐、诗歌、舞蹈等,十五岁上大学,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文化经典等,二十岁成人后,开始学礼。以往的学校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将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普及到一般的庶民当中,因此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文化的普及促成了士阶层的兴起,那些掌握了知识的平民子弟,到处游说诸侯,深刻地改变了战国的政局。孔子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创办私学的人。据传少正卯是与孔子同时开办私学的人,深得学生的欢迎,这将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了,但毕竟到了荀子时代才记录此事,又无更多的文献可供印证,因此是不可信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招收学生不考虑社会地位,这是孔子最根本的教育思想。首先,“有教无类”意味着孔子不考虑学生的贫富、贵贱、老幼、“国籍”等差别,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施以教育。孔子的弟子大都出身贫贱之家,如颜渊、仲弓、子路、原宪、曾参等,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据说,原宪住在一丈见方的茅屋里,房门用蓬草编成,门轴
用桑木做成,窗户用破瓮做成,房间用粗布隔开做两室,屋顶漏雨,地面潮湿。曾参常常三天不煮饭,十年不制衣,以至于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了出来(即捉襟见肘),提一下鞋子鞋跟就掉下来了。孔子不要求弟子交纳学费,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拿着十条以上的干肉做薄礼来求学的,孔子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
其次,“有教无类”意味着不管品行善恶或习性优劣,都平等地加以教育。《论语·先进》载:“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他们都是孔子的学生,可见孔子门生性格各不相同。《荀子·法行》载南郭惠子曾经问子贡说:“孔夫子门下怎么如此混杂呢?”子贡回答道:“夫子端正身心等着来求教的人,来者不会被拒绝,去者不会被制止。况且,良医门前自然会有很多生病的人,矫正木材的器具旁边自然会有很多弯曲的木头。所以夫子门下才会这样混杂啊。”
孔子实践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接受教育者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不管是从教育方面来说,还是从政治方面来说,这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说: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
044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045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属于士的身分。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从大夫之后”,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
孔子善于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个性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论语·雍也》载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有时候,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样的问题,他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回答。《论语·先进》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实践它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推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但有时不够慎重,所以压压他。”冉有遇事退缩,所以孔子激励他采取行动;子路敢作敢为,所以孔子要他多听听父亲兄长的意见,冷静行事。这就是因人施教,是孔子十分
046
“步游洙泗”(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齐鲁书社,2006.6)
重要的教育方法。
孔子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教育047家。孔子注重诱导学生主动开动脑筋思考。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开导;学生思考已有一点儿眉目却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来,他才去启发。他非常重视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论语·述而》载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意思是,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到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去教他。
孔子特别重视学习,并且强调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没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啊。《论语·为政》载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学”与“思”的关系,说得很清楚,他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卼臲(兀臬,不安的样子)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孔子强调教学相长,师生互相促进。《论语·先进》载孔子评价颜渊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思是颜渊不是帮助我的人啊,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颜渊悟性极高,对老师的话领会很快,但不能够质疑问难,所以孔子说他对自己没什么帮助。可知孔子是不希望弟子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王阳明《传习录》载有人问他“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王阳明回答说:“亦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越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孔子从弟子那里得到一点儿启发,他都会喜不自胜,比如前面提到的子夏对“绘事后素”的理解,以“礼后乎”作答,孔子很高兴,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你讨论《诗三百》了。”跟子夏的交谈之所以让孔子高兴,是因为他把绘画加在白色的底子上,类比为把礼施于人的仁德本性上,切合了孔子读《诗》的类比思维。
孔子的上课方式也很自由,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有什么说什么。孔子坐着,其他人或坐或站,各随其意。孔子上课的形式多样,比如他教《诗经》,总是配乐而唱,琴不离手,即使说话,也是一边弹琴,一边说话,这就是“弦歌一堂”。现在一些著名学者回忆自己从学的经历时说,自己的学问都是在跟老师的聊天中得来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之,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与思、教与学、学生的自觉要求与教师的合理启发等不同因素相辅相成的作用,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孔子把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并以渊博的知识启发人,以伟大的
048人格感召人,赢得了学生深深地崇敬,奠定了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