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15
书名:八月桂花遍地开作者名:沈靖本章字数:4049更新时间:2024-12-27 17:52:17
易手顺一听,不敢相信,看看管家问,你喊谁呀?
管家说,喊你呀。说着,又是背着手先走了。
易手顺愣在那里回不过来弯子,又摇摇头说,真是被石虎骂晕了,见到我咋喊起姑爷了呢?看来,说管家属狗的那是一点也不假,见人就咬,一打就跑。想着心里觉得好笑,离开厨房,往后院走去。
正屋是石三姑办公的地方,易手顺很紧张,进去了,空空的没有一个人。易手顺东张西望,感觉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好像一个人来到了一个洞穴,估不透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正在想呢,从里屋发出来梅干菜的声音:来了?
发出声音的地方是里屋,隔着山墙,山墙上画着一些画,好像是龙又好像是蛇,易手顺不认识,但是,红烤漆的房门是开着的,有风吹过门帘晃动,那门帘是刺绣的,上面是凤凰又好像是野鸡。易手顺隐隐感觉到石三姑最爱龙凤,心里也有点宽慰,觉得这里面还有自己的功劳呢。正在想呢,帘子后面仿佛有影子晃动,可能是石三姑了。易手顺盯着,不敢说话。石三姑见易手顺不吱声,又嗯了一下。易手顺知道了,对着影子说,是的,三姑,我是易手顺呀。
知道,要不,咋喊你来呢?
有事吗?
等一会吧,下面有一个木椅子,你就坐那儿吧。我跟你聊一聊,我还有事情呢。大事,天大的事情。你等一会儿,小燕子给我梳头,头梳好了,我喝点奶茶就出去。
足足等了一个时辰。小燕子撩开门帘,石三姑十分疲倦,似乎眼睛睁不开,穿着把身上滚刀肉都显露出来的大红旗袍走出来了,慢慢腾腾地从里屋走出来了。小燕子放下门帘,赶紧去挪红木椅子,带出一股风。风里夹着十分复杂的香气——有奶味儿也有山茶花味儿,更有栀子花味,好像还有一种臭香,易手顺不知道是什么香,第一次闻到这么多香,有点不知所措,赶紧站起来想去搀扶又停着了,盯着小燕子掺扶着石三姑坐到高高的老红檀香椅子上,易手顺才看清楚,急忙转过身对石三姑说,您老人家找我有啥事情吗?
哈哈哈,能有啥事情?石三姑说,你不要悲伤,不就是一个女儿吗?到时候还生一个不就得了。像我,一辈子不生不是更好吗?这就是命中注定!你知道吗?小辫子命中注定要祭窑,只有祭窑才能托生,才能升天。神仙说了,小辫子前生得罪过观音娘娘,观音娘娘要惩罚她。再说了,童男童女,成双成对,也算幸福了。
易手顺听着,几次想插话,想说“不”字,但是都被石三姑用手势压了下去。石三姑仍然在唠叨。她说,我就是观音附体,是观音对我说的,我说话还能有假吗?你得听我的。要是听我的,我就收莲花做我的养女,也就是亲生女儿,到那时就不能叫你易手顺了,我已经跟管家说了,得叫你姑爷。姑爷,那就是富贵的人物了。
可是……易手顺实在忍不住,心急火燎想反驳,但还没有说“可是”,石三姑又说,别再“可是”了。看看,院子里来了好多人,都来了,我得接待他们。
刚说到这里,吴承轩等一批地主豪绅都到了屋里,看见易手顺跟没有看见一样,各自找到座位坐下了。还是吴承阁先开口,他有点兴奋地说,三姑,你真是大手笔呀,多少年了都没有这般祭窑,今天你做到了。今天我们这些老头子算是开了眼界,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呀,比祈雨还热闹。我们刚来,东方刚刚出太阳,只见一道红光直冲牛斗,天上划过一道虹,太壮观了!三姑,恭贺发大财呀!石三姑笑,不回答。几个老绅士站起来,对着石三姑一起拱手,齐声说道:恭贺三姑发财!
易手顺真的糊涂了,又一下子明白了。易手顺什么也不顾,冲出屋子,朝着南边的石山看,只见石山的窑顶火光冲天,似乎有小辫子在那嚎叫——爹呀,娘呀,你们救救我呀!
易手顺一股劲的跑回家,石莲花被捆在树上,屋里堆放着石三姑送来的食品:两袋米面,还有两只母鸡。就这些就把小辫子换走了。小辫子的命就值这么几个钱呀!
易手顺顺手把东西呼拉到地上,跑到后山,一边给石莲花松绳,一边问,小辫子呢,小辫子呢。石莲花哭不出声音,看着易手顺流泪。松开了绳,石莲花什么也不顾,拼命地往石灰窑跑。迟了,迟了,太迟了。窑门已经封闭,高高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石莲花抱着滚烫的窑身嚎叫——小辫子,我的女儿呀!石莲花撕心裂肺叫着,似乎听到小辫子在恐惧地喊——爹哋,娘……嚎叫的声音越来越小,一股股血水流淌在石灰石上,空气中弥漫着烧焦的腐臭。只见在火光中,有两个小孩——十二岁的小孩,手牵着手,在火光中舞蹈。
说点后话吧。
管家第一天跟易手顺谈,已经定下了计谋,他们算着易手顺不同意,但是他们知道易手顺算不到会在他不警惕的时候下毒手。第二天通知石三姑谈话时,这边石薄嘴带着东西还有小孩爱吃的小糖来到易手顺后山,先是由管家把石莲花骗到后山捆绑起来,然后一个人去给小辫子糖吃,哄骗,说她妈妈叫她去,小辫子就上当了。这么大孩子咋知道大人的伎俩呢?更何况是计谋是强盗,是孩子闻所未闻的阴谋,就像披着羊皮的狼,小羊是不会知道的。在孩子的大脑里只有天堂只有花卉只有爹哋和妈咪,没有毒蛇没有虎豹更没有阴谋。
管家把小孩子带到窑洞里,穿上新郎新娘装,两个小孩子都很高兴,还互相问对方叫什么名字。小辫子说,小哥哥,从前我咋没有见过你呀?那小男孩是北方人,声音有点沙哑说,我也没见过你呀小妹妹,我好饿,两三天了,他们都不给我吃的,只给我水喝,还说吃东西就见不到你了。小辫子嘻嘻,伸出小手,拉着小哥哥手,笑着说,他们是骗子你的。我就在家里,一直就在家里,哪儿也没有去过呀……正聊着呢,管家就说,到窑洞里拜堂成亲。小辫子也就相信了。去到窑洞,大火就点燃了,这边就把窑封死了。开始还能听到小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不到半个时辰,只能听到窑里呼呼的火声。来观摩的绅士看到这个情景,都觉得石家窑烧很古怪,有的还恍然大悟,说石家石灰烧制的质量这么好原来是有秘方的。惊讶着,谈论着,此时天上的太阳忽然被乌云遮住了,大家都听到咔嚓一声响,一个木雷,也就是常说的旱雷。雷神过后,乌云又慢慢散尽了。
老杨说,有几件事情也是听说的。石三姑杀了不少赤卫队员,一九三三年,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张国焘、徐向前带领红军主力往西转移,留下来的红军也分散打游击,当时金刚台上有一支游击队,也有百十人,被石生财、顾敬之民团围剿大半年,游击队东奔西跑,死伤殆尽,存活下来的化整为零,基本没有战斗力了。就在这个时候,从金刚台下来两个蒙面人,从石圩子后山摸到石家,杀死了石三姑,抢走了财物。石三姑是狡兔三窟,那个杀死的不是石三姑,是她的替身。石三姑脱险之后,十分痛恨,组织红枪会扬言报复,带着四十多人到金刚台搜山。走到金刚台的一个叫棠梨树地界,忽然发现有许多人在那儿埋伏,急忙后撤,往山下滚,也不知道是被人打了黑枪,还是不慎跌入悬崖,像一个柿饼,一团肉,怎么弄也弄不动,没有办法,管家把石三姑大卸八块,用篮子装着抬回去的。抬回去时,发现没有人头,又让人回头找,在路上找到的,已经被狗把腮帮子上的肉啃光了。
史料记载,石薄嘴收编了这支红枪会,为了给石三姑报仇,多次指使部队进山围剿,但是他一步也不离开石圩子。最后是被石虎砍死在石圩子里。石三姑死后,石生财回来了,对石三姑很不满意,觉得一点军事常识也没有,死了活该。于是就把剩下的人员的大半收编到民团里,成立两个中队,一个由石虎带着,一个由石豹带着,继续与红军为敌,互有胜负。
最奇怪的是易手顺失踪了,石莲花也失踪了。石莲花到了金刚台,参加了红军,在党史上记录了石莲花的口述,不过她不叫石莲花,已经改名叫王金桂。这个名字是金刚台妇女排副排长周晓梅起的,周晓梅说,石莲花那是为石家卖命,还要求穷人心地像莲花一样洁白,不行,要革命,就应该像八月桂花一样满地喷香。红军主力走了,她们怀念主力,自主地唱起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想起红军哥哥的事迹,于是就给石莲花起了这个名字。
石莲花解放后住在南京军区医院,没有任职也没有再嫁人。期间回过商城,到曾经战斗过的金刚台,对着青山说,玉兰姐,要是你还活着的话今天我们相聚是多么有意义呀。回头看,一个老太婆,大约有五六十岁,也站在旁边,感慨地说,金桂,你们为我修的墓地我看到了。猛然回头才看到是两个相识的人。
这个玉兰姐是什么来历,老杨说,我查遍资料都没有查到,金桂与玉兰也只是那次见了一面,以后各奔东西。至于王玉兰是谁,我总是怀疑,当然没有证据,我怀疑是石生财的二姨太。更为奇怪的是,有一年我去金刚台下的清凉寺,有一位老太太,自称八十多岁了,走路风吹一般,很健朗。我问她,她说,什么都不知道,只跟师父修炼。师父是湖北人,一百多岁了,吃饭还行。我问她练的是什么功夫,她说是养生功。就是一心一意想着一件事情。当时年轻感觉好笑,有一天查资料,觉得很像王玉兰的性格,再去找,师父说,她师父云游去了。至于王玉兰怎么生存下来的,一直是个谜。再说了,王玉兰爱着一个人,这个人死了,解放了,她知道自己是石生财的二姨太,交代吧,没有好下场;不交代吧,对党不忠诚,心里难过。这么一想,就作出决定,放弃一切,遁入空门!
老杨还说,有几件事情是县志记载的,但是查不到根,也查不到尾。我问啥意思,他说,就是记载那么一段,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譬如:一九三四年一十月,新成立的红25军在吴焕先军长的带领下,高举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又转移了,留下好多伤兵和妇女儿童,她们避其锋芒,撤到金刚台。但是石生财认为是剿灭共匪的大好机会,于是派了一个师约一万多人进剿,杀了几千人,红军受到严峻考验,百分之三十的红军被杀害,百分之十的红军脱离了队伍。
石生财剿匪三个月,已经到十冬腊月,山上大雪纷飞,这时候石生财觉得共匪没有了,就撤离,回家好好过年。没想到金刚台手枪队趁石生财到武汉领奖的机会,待机出动,一下子把石生财的老窝端了,把石生财的太太姨太太还有儿女都弄到山上。史料上记载,是一位红军女战士得知石生财家庭的具体情况的。这个女战士就是王玉兰。我怀疑王玉兰就是石生财的二姨太,但是没有资料证明。这就很奇怪。老杨叹口气说,石生财的二姨太一直是个谜,谜就谜在二姨太是两个人,而石生财自己又不承认,这是咋回事情呢?不知道你《奶奶日记》里记载了没有?
听了老杨一说,我回忆着,觉得好像有,但是又记不太清楚了。于是我说,等我回去再查查,我没有注意,或许《奶奶日记》上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