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
书名:以文记流年作者名:阿来本章字数:2725更新时间:2023-12-27 20:18:52
杜甫在成都过得好,多半靠那些为官朋友的帮衬接济。但时间久了,交浅也好,缘深也罢,最初的热情过去,接济也就没有那么频繁了。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从杜诗研究杜甫在成都的行迹时,看出他在草堂建成后的很多时间,都在四处走动。游风景名胜,时常进城去跟新交旧友谈天吃饭,诗酒唱和。交往也很广阔,官员、画家、和尚,甚至还有武将。比如前面《赠花卿》那个花卿就是一位颇有战功也相当残暴的武将。杜诗还有《戏作花卿歌》一首,如此看来,那过往也不是一次两次。
也就是说,杜甫虽然写过《为农》诗,也在《有客》诗中描绘了自己在园中劳作的形象。看来却没有怎么坚持。一转眼,春天过去,夏天又过去,就是秋天了。园子里却没有什么可靠的收获。一到秋天,生活资料储藏有限,只好向已经麻烦求告过不止一次的诗友告急了。
这时的西川官场也有人事变化,对他有所关照的一把手裴冕上调京城,接任者对他没有表示兴趣。连高适那里也没了消息,只好写诗托人带去。《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在此之前,高适似乎确实有较长时间没有与杜甫通过音信了。
对高适与杜甫的疏远,后世注杜诗评杜诗者,有不同解释。有人说,高适之所以不回杜甫的信,不像他刚到成都时立马就送米送钱,根本原因是杜甫对高适施政有不同意见。这么推测,有些根据。也有人说,高适怎么会如此绝情,他是送了禄米的。不如此说,有损高适在边塞诗中已然树立的高大形象。彼时情景,史料没有太多确实记载,大家都是靠杜甫与高适互相往还的几首诗作的推测,下评判。而国人评判历史上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基于黑格尔们所说的那种“有意志的历史”,而是基于一般的道德评判。最后就变成一个谁对得起谁,谁又对不起谁的是非公案。这非但不能让我们以正确的方式深入历史,反而陷入一种自我辩驳的怪圈。讲历史的人没有遵从近现代历史观:“同情之理解”。
高适有没有马上来“救急难”,未见确切记载。
但杜诗中却有隐约的线索:“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这个“书断绝”的“厚禄故人”是谁?后世注家也莫衷一是,有说是裴冕,有说是高适。我倾向是高适。“故人”是老朋友。杜甫和裴冕的交情没到这个份上。只有高适,才当得起这个称号。两人曾在壮年气盛时与李白同游梁宋,又都是当时诗坛上并立的高峰。但以世俗地位论,两人差异就太大了,《唐书》上就说,盛唐一代的诗人,高适是官运最为畅通的。
杜甫寄了请求“救急难”的诗不久,就得到消息,高适转任蜀州刺史了。蜀州地在今崇州市。杜甫又写了一首诗给他《奉简高三十五使君》。恃才傲物的杜甫这回都有点语带恭维了:“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把高适比作疾驰于途的骏马,比作高飞云端的鹰隼。并告知高要到他新任职的蜀州去看望。“天涯喜相见,披豁道吾真。”到了相见时,我要敞开胸怀对君一吐真情。
高适回复没有,怎么回复也不得而知。倒是有当时高适的幕僚裴迪寄了一首表示思念的诗给杜甫。这全是因为杜甫与裴迪的个人友谊,还是有裴迪领导高适的授意就不得而知了。我这也只是合理想象而已。
转眼到冬天了,一家人生活物资匮乏,成都的雨也没有春天那么可爱了。“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冷啊,阴冷啊,雨还下个不停,饥寒交迫,只好继续向人求助。求助的对象是一个姓王的县令。他先写了一首诗寄去,王县令没回。只好再写一首《重简王明府》:“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这里的“行李”,是使者的意思,而不是我们出门带的那个行李。意思是说你应该派人来慰问帮助我,我自己是解决不了当前的生活困难了。
困难到什么程度?《百忧集行》写到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如此情形下,看到的景色也不那么美好了。看看连续几首诗的诗题:《病柏》《病橘》《枯棕》《枯楠》,那真是满目凄凉。“野外贫家远,村中好客稀。”
恰恰此时,风雨也来作对。先是大风雨,把草堂附近一棵老楠木吹倒了。让杜甫悲怆了一回。接着,大风再起,造成新破坏,就有了后人传诵不绝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怎么办?还是得找“厚禄故交”想办法。恰好听得人说,彭州刺史王抡和蜀州刺史高适都来成都开会了,赶紧写诗去联系。不好直接找高适,便找王刺史。诗题很长:《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王刺史大人你许诺过要带着酒到草堂来看我,今天我寄此诗来请,如果你能请到一同开会的高刺史一起前来就再好不过。王抡来了,“音书绝”的高适也来了。也写了诗,《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注意这个“竟”字。发了邀请,但没想到要来,却竟然来了。三人一起喝酒,还一同用“寒”字韵作了诗。两位刺史来,不光是喝酒,还帮助他解决了生活困难。接下来,他马上又出游了,西去几十里去看蜀人在江上造竹桥。桥造好那一天,恰好遇到高适在成都公干完毕,回蜀州,两人又在这新桥上见了一面。细品这首诗,过去与高适酬唱往还时引为知己的披肝沥胆没有了,多的是一些客气话。
接着,这年冬天,四川又换了最高军政长官严武。严杜两家,上辈人就是世交。严的官职是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西川最高首长。严武761年年底上任,次年春天,就主动写诗给杜甫表示慰问。《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杜甫马上回诗一首:《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末两句说,“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我这里少人探望,荒草都把路掩没了,为了你来,我要叫人把那些荒草都锄掉。
严节度使真的就来了:“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一方封疆大吏,只带了少许随从就来了。严武是真对杜甫好。不光是亲到草堂访问,生活上不断周济,还常邀他进城,诗酒唱和。一起在成都西城头晚眺,作诗。严武作了一道咏雨的绝句也要寄给他。严武还从城中捎去“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夏天,严武又放下繁忙的政务与军务,再来草堂探望。“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严武邀请他进城去,“严公厅宴,同咏蜀道地图”。两个人都是走过那北上南下的蜀道的,现在站在蜀道图前,各有感慨,又赋诗一首。用寒韵。我们应该记得,之前高适去草堂时,两人和诗也用寒韵。
好日子来得快,去得也快。762年,政绩官声人品都很不错的严武又奉命回中央任职,要离开成都了。无论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考虑,还是出于真诚的相知之情,杜甫都有千般不舍。他不光写诗表达不舍离别之意,还一路相送,正是古诗中所说,“行行复行行,长亭连短亭”。不是送到城门,也不是送到城外十里八里,这一相送,就是好多天,一直相伴相送到涪江边的绵州,也就是今天的绵阳。也一路留下情真意切的诗篇让我们看到两人在绵州流连的情景。“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奉济驿重送严公。”可见两人一直到出了绵州在一个叫奉济的驿站才真正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