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5章 有钱人

书名: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作者名:自强不息本章字数:4026更新时间:2023-12-27 19:53:47

汉朝五铢钱大约有3.5克,而汉灵帝时期发行的是新版“四出五铢”又称“四出文钱”,大约3.6——4克左右。那时的钞票就只有一个面额,一枚就是一钱,大小都是它。

虽然分量很足,但奇怪的是,思想传统的老百姓还是不买账,新钱刚一发行上市,就引起骂声如潮:“京师将破,天子下堂,百姓四散而去”。

的确很准。

和一般人想象不同的是,东汉的黄金计量不像现在以克论,而是以斤论,非常大气。按官方牌价,东汉一斤黄金大体上值一万钱,仅相当于现在的五千元人民币而已,价格实在非常温柔,不像现在一克能卖400多元的天价。以至于后来的刘备取得益州后,打赏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等功臣,一出手就是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五铢钱五千万钱,看上去非常大方。要知道那时没有银行,没有支票,没有信用卡,曹嵩同志要掏腰包的支付款是天文数字般的一个亿,我估算了一下,如果用现金(五铢钱)支付保守估计也有36万公斤,约合360吨!即使全部采用黄金支付也要一万斤,而东汉的一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半市斤左右,大体上曹嵩同志应该孝敬皇帝两吨半黄金,马都要累死几匹!

真是有钱人啊。

曹嵩先生出手就一掷千金,如此阔绰,连见多识广的皇帝也被这败家子气派所震惊,震惊之余是感动。

原本卖价一块钱的土豆,居然有人向你问,十元,卖不卖?就是你也得感动啊。

这年月,如此稀缺的大傻冒,就是打着灯笼火把也难找啊!

但有个小小的程序性问题,原来的太尉位置上有人——崔烈。

而且人家的官位也不是天下掉下来的,也是给真金白银买的,只不过出手寒碜了点——500万钱,皇帝让了他一个五折优惠的友情价,先当司徒,表现好,提升当太尉。

由于曹嵩同志对名次的感情实在太深,他使劲儿往里砸钱,当然不可能要二流货,自然是非太尉不要。

要把人家活生生地挤下去,多不好意思啊。

但从经济效益角度讲,曹嵩同志显然更有诚意。

曹嵩是古今第一官迷,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皇帝是古今第一财迷,在这方面,两人是不缺共同语言的。

竞争上岗,能者多劳,管他崔烈还是崔狗,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他!

皇帝决定按经济规律办事。

笑纳了,成交!

在中平四年(187)十一月,曹嵩同志斥巨资,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朝思暮想的太尉。

皇帝致富了,自己也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官瘾,双方实现了合作双赢。

事实上,他只过了一把瘾。

因为到第二年的四月,曹嵩同志就不幸下课了,满打满算,他在职时间不过半年。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亿钱,高消费半年,又被皇帝耍了。

也别怪皇帝不仗义,东汉的三公原本就最难当,尤其是灵帝同志,典型的认钱不认人的主儿,在他眼中,各级官位,管他是县令还是三公,都是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放着这么一大笔资源不好好开发利用,那是大傻帽。

卖!

买完了,怎么办?

把人撤了,空出位置接着拍卖!

一个空头总理的印把子就可以在市场上卖天价,而且勤洗勤换,操作简便,如此一本万利的买卖,不干是傻蛋。

再说,那时也没有消费者协会帮助打假维权,皇帝大人的霸王条款,你不服不行。

不好意思,市场竞争激烈,只好委屈你了,曹嵩同志。

当了一个冤大头,似乎亏大了。

也未必,因为失去的东西他会拼命地赚回来,一向精明得脑袋冒烟儿的曹嵩怎么会做亏本的买卖呢。投资那么大,绝对不是为了献爱心,为了炫富、为了好玩,失去的东西他会施展吸金大法加倍捞回来的。

事实也是如此。

至于具体他施展了何种法术又如何捞钱的,史书上没说,我们也不不能瞎猜,我们只知道后来他被陶谦派人干掉时,随身财宝都装满了百多车!这就是他这多年辛勤劳动的最终成果,你说他是亏了还是赚了。

除了赚钱,还有一样东西,比金钱还值价。

那就是儿子曹操的前途。

曹操小时候非常机警聪明,是个小顽童,但他却不把这种聪明才智用在学习上,而是很厌学,成天吊儿郎当的,东游西荡,而且不服管,给患上多动症差不多,按今天的标准来看,是个典型的问题孩子。长大一点,这些坏毛病也没多大的改观,为人有时也很讲义气,和一般的街头小混混没啥区别。

不同的是,街头的小混混除了偷鸡摸狗、调戏妇女外,是玩不出多大名堂的,但曹操同志就不一样了,他除了有一个了不起的爷爷,还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这样的家庭背景,想不嚣张都难啊。

曹操的品行还是让有些人看不惯,比如他的叔叔,为了挽救这个桀骜不驯的问题孩子,常常自告奋勇地跑到他父亲那儿去告状。

告状起多大效果不清楚(以曹阿瞒同学的一贯表现来看,估计接受点家庭暴力是免不了的),但副作用却极为明显:曹操很讨厌这个叔叔,两人关系紧张。也难怪,自古以来,打人小报告的行为都是归为叛徒、间谍一类,都是不受欢迎的。

曹操决定给叔叔一点颜色瞧瞧,武力对抗是万万不敢的,但其它的歪脑筋还是可以试试的。

他用的法子是装病——抽风,而且配以痛苦不堪特写镜头。

侄儿抽风,好管闲事儿的叔叔赶紧去告诉曹嵩。曹嵩赶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曹操同学活蹦乱跳,哪里像个病人的摸样?

曹操后发制人,我没事啊,叔叔不喜欢我,他才巴不得我中风呢。

反间成功!

这样看来,曹操同学从小还极有表演天赋呢。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曹嵩原本就对弟弟经常告状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下曹嵩同志再也不相信弟弟的话了。

其实早曹操10岁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胆子特大的人。

有一次他在老家的涡河里游泳,不巧遇上一条蛟龙(应该是水蛇一类的东西)。此时,曹操显示出他过人的胆量,不但不逃跑,反而主动出击,与蛇共舞。

水蛇眼见讨不到什么便宜,只好溜走了。

曹嵩拜曹腾为干爹后,曹操也和父亲一起搬到京师洛阳,开始过上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后来,曹操和袁绍认识了,俩人逐渐成为要好的朋友。

当然,要指望两个纨绔子弟在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可能的,搞点恶作剧倒是蛮在行。

有一次,曹操同袁绍一起去观看别人的婚礼,看着人家闹热,两人也想帮着添把火——打算将新娘子抢走!

不图别的,就为刺激,找个乐子,娱乐一把。

这可是高难度任务,要知道,抢人老婆,坏人好事历来都是被人切齿痛恨的,何况参加婚礼的亲友团人数众多,要是人家被抓住,喜剧就悲剧了。

天大的困难也难不住这两个机灵鬼。

他们先溜到主人的花园中藏起来,等天黑尽了,猛然放声大喊:“有贼,快抓小偷啊!”

声东击西,效果不错,参加婚礼的人们纷纷从房内跑出来,曹操乘乱钻进房内,拿把刀子将新娘劫持出来。

玩大了,那就赶紧跑吧。

也许是由于做贼心虚,袁绍慌忙中掉进了带刺的灌木丛中,怎么也爬不出来。还是曹操同学脑瓜活络,急中生智大喊道:“小偷在这里!”

这时袁绍同学也顾不得疼痛,从灌木丛中一跃而起……

由此可见,曹操的胆略实在让人刮目相看。

综合那天晚上两人的表现来看,曹操胆大、灵活善变,当仁不让是首犯,而袁绍的表现实在不如曹操那么出彩,也就是个从犯,但千万不要以为袁绍同学胆子不如曹操。

那要看什么时候。

有段时间,曹操和袁绍为一些事情关系处得很僵,袁绍决定给曹操一点颜色看看。考虑到自己说又说不过,打又打不赢的实际情况,袁绍决定玩点阴的——派出杀手去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和我过不去,就让你吃飞刀!

不愧是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的高干子弟,连思维方式也异于常人。

刺客领命出发,从窗户外向曹操的房间里甩来一把飞刀!

低了!

没关系,低了咱就那就再补一刀!

高了!

原来曹操早已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身体状态,趴在床席上,终于化险为夷。有如此精准的算计,袁绍只有吐血的份儿。

小时候玩不过也就罢了,更可气的是长大成人的袁本初同志也一直玩不过诡计多端的曹孟德,实在郁闷之极。最后还是官渡之战帮他解脱了——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真是个克星啊!

爷爷曹腾同志圆滑,老子曹嵩同志腐败,根据遗传学推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儿子曹操同志应该……应该不是什么好鸟。

根据遗传学优生优育理论,应该是如此。

从小时候来看,的确如此。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成年后的曹操也应该如此。

错误。

事实上成年的曹操,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是能臣,是实干家,也是英雄,作风比较正派,方式也比较激进,要说什么政治野心,那简直就是没影儿的事情。

在当奸雄之前,曹操是英雄。

但正派并不意味着老实,其实曹阿瞒同志打小都是一个无比狡猾的人。自古以来,官场上混的老实人都是走不了多远的。个别能力特别拔尖的,运气特别好的,能混上丞相位置也就阿弥陀佛了,比如诸葛亮、比如鲁肃、比如荀彧。能成就一番伟业的人小时候是小滑头,长大是大滑头,人老了也是老滑头,不然早就被同道中人给玩死了。

人不但要有真本事,还得滑来滑去的,才能在江湖中立足,不容易啊。

现在就说说曹操同志是怎样走上仕途的吧。

由于曹操从小不务正业、诡谲奸诈,是个问题孩子,大一点又是个问题少年,长大后更是个问题青年,不爱死读书,也不爱读死书,太不符合时代潮流,因此,从小看大,他官二代(应该是官三代),除了吃喝玩乐,把家败光外,今后不会有多大息。

但也有人看好曹操,觉得假以时日,他一定是个栋梁之才。

其实,以曹操同志的家庭背景,入朝为官那是小菜一碟。

在东汉,要想当官容易吗?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说它困难其实很容易;说它容易,其实很困难。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选官制度的问题。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四个时期的变化:秦朝以前实行贵族世袭制,秦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贵族世袭制简单地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接班。老子是什么官爵,儿子今后接班还是什么官爵,一个金饭碗,世世代代传下去,慢慢吃利息。

进入隋朝,隋文帝同志开创了伟大的科举制,科举制简单地说就是考试制度。形式上有点类似于当今公务员录用:凡进必考。想当公务员,光靠老子的身份就想吃白食,蒙一个官做是不行的,肚里没墨水更是不行的,无论阿猫阿狗,一切在考场上见,让成绩说话。

汉朝既不是世袭制也不是科举制,有自己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察举制说白了就是推荐制度:太守、州牧、九卿等二千石以上高级领导干部看谁有才,看谁顺眼就把他作为孝廉或者秀才推荐给朝廷,经过上级考察合格后出来做官。

光忙着推荐别人,自家的孩子咋办?

放心,这点朝廷早就为你们考虑好了——任子。

凡是任期满三年的高级领导干部(二千石)的公子哥儿可以走绿色通道自动获得晋级资格,连一般待定、考察程序都免了,这种人性化的照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