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3章 无我和非他,哪一个更真实

第3章 无我和非他,哪一个更真实

书名:不过如此作者名:穿过竹林的风-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923更新时间:2022-04-26 21:45:10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齐物论》

选择和被选择,从来并不对等。

逆风而行,无我和非他岂能共存?

苏凤很清楚,为什么她会选择离开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里的人。

错综复杂的心思和难以隐藏的秘密,就像并不相容的化学品,一旦混合未必不是强反应,瞬时爆炸,亦或缓慢地变质。

这是一座有着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城市。

苏凤觉得她的基因似乎与这座城市一脉相随,也许是因为水的原因。

穿过她老家城区的江水,跨越重重山峦和田野万千,也温柔地环抱了这座城市,绕城如带,再顺流而下奔向浩瀚的大海。

人类自古以来逐水而居,事实上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成全。

无论这中间,存在怎样的生命寄托或情感依赖,都始终没有脱离互为有无的基本规则。

对于这座城市的脉络和风情,她早已了然于心。

而现在,却是离开的时候。

她曾经用几个寒暑假的时间,走遍这个城市每一处有记忆的存在,查阅这个城市的史记资料,编写了一本关于这个城市的脉络图谱。

有市井俗风、地名渊源,有旅居诗人的刻画和城市建筑的变迁,城市景点也是必要的组成。

除了遵从于客观和史料,她更是揉合了他人见解和自我情感。她不想要冰冷的记录,她觉得自然是有温度的。

但她也不想说一些似是而非和道貌岸然的东西。

她搜录的那些关于这个城市人、事、景的观点,也许她自己并不完全理解或认同,但一定是鲜明而犀利的,是独特而有内涵的,是值得更多的人去推敲和反复置疑的。

她除了告诫自己保持冷静和超然的态度外,也以不可掩藏的自我,呈现内心的立场、观点和情感。

有些时候,她似乎也敢于坦露自己的情愫,并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与驳斥。

就像和祝生在一起,她并不去理会那些嫉妒目光和闲言碎语。”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是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

苏凤想, 我终其一生都在求学的路上,并不是追求真理的苦行者。

写作之初,起缘好像比较复杂。

作为一名研习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来说,必要的写作知识储备、深度思考的能力、三天不练手生的练笔之需,都是这个想法的起因。

对这个城市的热爱以及每个假期无处归根的虚空,也是始作俑者吧。

当然,也许还有心底深处藏着的那根针,苏凤这样想。

原本随心之举,收获倒也挺大。

从刚开始的练笔日记自勉,到后期主流报刊连载、一大波忠实读者追更、掀起某个热点讨论等等,更难能的是因为其中某些暴光或呼吁,推动了一些行政作为或惠民工程。

曾经一个系列连载,保护了一片行将砍伐的上百年梧桐树。

而恰恰也是因为这片梧桐树,她才和祝生在人生的旅途上巧然相遇。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那片街道很有特色,梧桐隔着两边树干交织,浓荫叠翠,形成一道天然的植物天棚。夏可遮阳,雨可避淋。

梧桐被誉为“智慧之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秋天落一地梧桐叶,让人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还有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都是凄冷而愁苦,让人陡生醉意。

梧桐据说也是爱情忠贞的象征。

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睢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所以这条街也被当地人称为“情人街”。

沿街小铺都是咖啡店、小酒馆、书店和奶茶店,每一家都有自已的设计特色和定位,附近几所院校大学生都爱相约到此聚集。

听闻,若干年来已成全了若干跨校情侣的爱情。

其间还有几间地标性的纪念馆,是曾经徽商商会、滇商商会所在地。

当时商机繁荣,商贾云集,商会纪念馆见证了一个过去时代的城市荣华。

另外还有某近代文化名人的故居。

天井合院,红砖青瓦。雨滴在天井里的石阶上,滋润一大片浓绿苔藓。石雕山水观景池,鱼戏水草间,假山吊兰隐。几株芍药、几枝山茶,盛开时富贵惊艳。墙角几丛兰草和几棵细竹掩映,彰显房屋主人低调高雅的情致。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有年代感和情怀的街道,竟被规划为拆迁改造之列。

有当地民众觊觎巨额搬迁赔偿款而推波助澜,所以,即使舆论一片哗然,也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地回应。

苏凤以初生牛犊的倔犟,不惜挑灯夜战,借道老师关系,在当地晚报上连载了一个系列散文。

这个古老街道的前缘后尘,被抖落得意趣横生,让人陡生怀旧之情。引发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也触动了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

经过多方推研和慎重决策,终于重新规划定位,将这一片确立了以”文道“为主题的城中景点,算是保护和传承了城市的历史见证。

这片景点,后来成为城市的主要地标和外地游客的必选旅行地,带来文化与经济的火花冲撞。

按现在的词汇形容,就是所谓的“文创“。

可能是为了给民众一个态度,苏凤有幸与几位不同身份职业的市民一起,被其规划小组聘请为景观规划设计顾问,其中就有心理学研究生祝生。

苏凤与祝生都很喜欢这座城市。

这样的一座城市,为什么能够吸引世人的关注和喜爱?

一位中国第五代名导曾为这座城市拍了一部宣传片,留下广为传颂的城市宣传语----我心栖下,不问归程。

凭此一句,极大地满足了这座城市湘漂人士的幸福感,也无限地诱惑着更多的异地择业者、旅行者、探究者前来。

这座城市,或许因为包容有道,而显得生机昂然。

除了对这个城市的内心眷恋,苏凤相信自己骨子里已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包括灵魂。

但是现在,苏凤要对这座城市说再见了。

她知道,她与祝生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祝母的每一句话,在她的反复咀嚼下,已经烂熟于心。

原本她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城市。但人生,总是在选择之间离弃那些我们曾挚爱的人和物。

临近毕业,因为之前出版城市脉络图谱,以及在一些重要媒体上屡发文章,苏凤似乎名声在外,好几家杂志社、报社都向她抛来橄榄枝。

其中还有些是外地或外省的。

她选择了一个不太显眼的偏远城市。

苏凤收拾行囊,告别这个城市,是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

前一个晚上,她站在二十一层高的教研大楼楼顶。

仰望夜空没有星星,暗夜显得格外的深藏不露和冰凉如水。

俯看夜空下的城市,车水马龙,灯光璀璨,虽然烟火味十足,但却没有她的存在。

她感觉自己正呆在两种时空的交界至高处。

进可攻,退可守。

似乎是兵家必争之战略宝地。

她又觉得自己的灵魂有些飘离着离开自己的身躯。

她想起了祝生,祝生总是牵着她的手的温暖的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苏凤曾问祝生,你觉得诗人到底是感概自身微渺,还是凌云不示弱的骄傲。

祝生思忖良久,表现得很理性,更或者说具备一定的专业度。

他说,其实人在不同的境遇里,会徒生不一样的心境。即使是呈现出一种表象,有时也仅仅只是一种表象,并不能代表内心的本真或真我。

苏凤说,杜甫旅居成都时,其境堪怜、其情堪忧,承好友庇护而安居于蓉,好友病势他便举家迁徙,说明他的内心其实是脆弱的、敏感的、卑微的。天地之在,哪里有他安然容身之地?

“我想他应该是凄苦无助的。”苏凤自语般。

祝生接过话说,“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把这句诗投放在诗人一生的人生态度上,我觉得未免不是后者的坚强,或更能体现诗人那种博大的情怀和悲悯的人性。”

苏凤挚爱文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

有人说爱文学的人,必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存在的一切。

苏凤自问,也许吧。

但她知道,自己生性是悲观的。

黑格尔曾经说过,自然律的必然性本身应被视作偶然的东西,原由上就是与理解相隔阂的东西。

                                                以后

                                                    如无人之境

                                                        且退且行

                                                                -----苏凤QQ说说 2012.6.1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