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章 你怎么敢说过往种种,是与不是

第2章 你怎么敢说过往种种,是与不是

书名:不过如此作者名:穿过竹林的风-奇迹小说家本章字数:2985更新时间:2022-04-25 23:38:07

                        不要不辞而别,我爱的人---泰戈尔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次亲密接触是恋情的加油站,没想到却意外划上了句号。

接下来的几天,苏凤将和祝生一起,陪同祝生母亲去探访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感知沉淀的人文气息和自然景观。

还未成行,苏凤突然已有不堪重负的感觉,或源于第六感。

城市化进程摧枯拉朽地改变着城市的体貌,但又因为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远古的化石,秦汉的青铜,五代的瓷器,明代的壁画,都无所保留地存在;寺庙道观、忠孝儒林、名士游迹以及传世的山水诗画,文化沉淀,遗风犹存。

这是一座宝藏化的城市。

一行三人订了周边三日游的旅游套餐,因为有旅行社的安顿,感觉似乎会轻松自在一些。

这条旅游线路,自带文化厚重感,但第一天的行程,就让人有些无言以对。

行色匆匆。旅行社并没有安排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可以静心观摩。

祝生提意退出旅行社,三人便随性、悠然自由行。

不是法定节假日,散落在城市和周边的景点,因少了喧闹而更显本真。

没有时间的限定性,旅行的节奏便慢了下来。

他们的旅程轻松惬意,享受着城市乡野的日出和夜暮。

苏凤充当了导游的角色,因为曾经练笔编写这个城市的脉络图谱,对她来说,导游驾轻就熟。

祝生母亲似乎也很享受这样的旅程。

相比职业导游那种模式化的语调,苏凤带有个人风格的解说和发散状思维,更让祝母感觉舒适。

黄昏时,坐在古镇河边的小茶馆,水流清澈,远山静谧。

祝母慢品茶香,感叹道:“总说是境由心生,呆在这里才知道,环境也可以让我们心性自由,无拘无碍。”

祝生若有所思点点头,“‘心远地自偏’,归根到底,还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

思辩的逻辑性很强,苏凤想。

时光仿佛静止下来。大家没有更多交流,似乎怕破坏了这份恬静。

他们选择古镇一家客栈住下。

川西建筑风格,院内小桥流水、庭台楼阁。

苏凤与祝母共住一个标准间。

虽然有些不适,但苏凤似乎也只能内心挣扎。

她不习惯在狭小的空间里与人共处,这总让她想起心理咨询室。

但她也不习惯于拒绝,所以她并不会轻意与人走得太近。

祝母是个讲究的人。

她保持着每天换装的习惯,她说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我的心理肯定。

她告诉凤,自己其实有些守旧,坚持下来的习惯,从来不想改变。

她会坚持早睡早起,坚持睡前读书,也坚持看早间新闻。

作为一名心理学教授,苏凤觉得这些习惯非常贴合她的身份。

睡前,祝母合上手中的书。

苏凤下意识地瞥了一下书名,是《生命的重建》。

这是关于心理治愈的书,苏凤知道。

类似于此的书籍,苏凤多少了解些,但从来不当真。

就像她总会定期看心理医生,但并不会随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症结坦白于人。

她觉得,所谓的诊疗,无非是医患双方的自欺欺人或者各得其所罢了。

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积极向上的自我暗示,那是治病的良药。

可是苏凤疑惑,人性如此复杂,我们怎么可能做到不困于心,不拘于行?

对于暗夜里的独行者,一烛光焰并不能照亮脚下的路。

当然,若干年后,当她想起这一天,却不免心怀感恩。

因为一粒种子植入了她的大脑。

历经漫长岁月,绽放了生命的绿舟。

熄灯后,她们随意地交谈了良久。

暗夜里,谁也看不见谁的表情。

“小凤,你老家是哪里的呀?”

虽然祝母只是淡然一问,但苏凤知道,这是她必然会面对的。

关于家庭和父母,对她而言,其实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苏凤没想好怎么应答,有些破釜沉舟的决然。

”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心里又补充一句,”但都与我无关“。

祝母似乎感觉到什么,并没有深入。转而把话题投向祝生。

她细述那些点滴过往,感觉得到家庭的温暖。

别人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在祝母眼里,祝生也是,从小就是。

他会把零花钱和奖学金积攒下来,给妈妈买生日礼物,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从不落下。

苏凤想起祝生送给她的小礼物,有时是路边一朵不起眼的野花,有时是河边有好看花纹的卵石,他总找得到它们与众不同的意义,足以当成礼物送给苏凤。

在有很多三叶草的地方,他也总愿意花时间去找寻一株四叶草,他对苏凤说,‘四叶草’是幸运的象征,四片叶子分别象征着:希望、信心、爱情和幸运,而这些正好代表了他全部的心意。

据说找到的机率仅有万分之一,但祝生竟然找到过好几次。他把四叶草用面巾纸包住平压在书里,阴干后制作成书签,用他潇洒的行草写上三行诗,再到照相馆用塑料膜塑封送给苏凤。

这些小礼物因为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而让苏凤觉得弥足珍贵。

祝母说,祝生从小就会察言观色,发现妈妈心情沮丧,他会像个小大人般不显山不露水地劝导,用的是逻辑分析推理和循循善诱的说词,表现出一种心理学者的先天潜质。

但其实她从来不希望祝生走心理学这条路。

”人们的承压能力越来越弱,心理疾患越来越多。就算是经过系统干预,治愈率也只有百分之六七十。而且心理疾病者,就算治愈也很容易反复。这对于心理医师来说,你觉得是不是一种挫败感?“

“凡事总有因由吧。有因必然有果,有些果其实就是一种必然。”苏凤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但并没有回答祝母的问题。

“像心理疾病患者,不管是命运磨难打击,还是自身性格缺陷,心理创伤都会留下极大的阴影,但他们潜意识里又有很强烈的意识,总是偏执地认为,这个世界与自我之间是注定如此。”

“所以很多患者,内心常常是不愿意接受治疗的,他们会本能地拒绝改变,或者拒绝那些让自己改变的东西。”

“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呢?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还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过去?”苏凤听得很仔细,想了想问。

“疗愈师能给患者提供的,只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正面思维模式的引导,帮助患者建立一个全新的正面积极、正能量的思维方式。不过心理治疗的实质,还是自我疗愈的一个过程。但我们还是不知道,病患自我疗伤的原动力在哪里?”

“如果能自我疗愈,那病人为什么又要求助于心理疗愈师呢?”

“所以,这种医患关系,有些时候就是在不断地试探一种可能性。”

“可能性?可能改变?也可能停在原点或者回到原点吗?”

“这也是这个行业的悲哀。不管你多么努力、多么敬业、多么专业,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这些心理问题,疗效结果往往还是预期不到的,充满了无力感。”

祝母说,心理疗愈者很多时候,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坚强。

”他们试图治愈病患的心理问题,自身其实也承受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他们会面临诸多的情绪压力、卷入反移情,甚至还会遭遇替代性创伤,对身心都是一种极大考验,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建设和心理防御。“

”祝生就像拼命三郎,做心理学问、搞心理研究、接心理个案,他完全沉浸其中,太过专注。“

祝母说,作为心理学教育者,她为之骄傲;但作为母亲,她却只希望祝生能有更单纯的生活和工作,远离这些充满负能量的破坏性的磁场。

关于祝生,苏凤觉得他就像自己的造血系统,造化自己生命的每一个细胞。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美好爱情,似乎都因祝生而变得真实。

但苏凤知道,她一直心有惶恐。

她既渴求祝生给予她的温暖,又恐惧她对于他的刻意隐瞒。

作为一名抑郁症患者,她力图在祝生面前表现得比正常人更正常。

但这些简单的存在和感觉,能给祝母说吗?

苏凤努力在听,想要抓住每一个字。

祝母说,苏凤有内在的力量,秀外慧中,藏巧于拙。

她年轻时曾一直渴求有一个女儿,苏凤就像她心中女儿的模样。

一时间苏凤心智明了。泪水滚落出来,浸润枕头,像山涧的水淌过水底的卵石,清澈而冰凉。

想起季节的转变、流年的浮华,那些人生路上的相聚与别离,不过是无为而为,归于尘土。

不知不觉间,没有应答一句,就睡沉了过去。

                              也许

                                 尘土与泥

                                     就差一场雨

                                                 -----苏凤QQ说说 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