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5章 番禾庄

第15章 番禾庄

书名:飘摇的庄园作者名:李贤武本章字数:3041更新时间:2021-12-27 16:50:33

天宝县南面的祁连山白雪皑皑,草木茂盛,是河西地区水源的主要涵养地。而北面的龙首山周围却是一望无际沙漠戈壁,廖廓而荒凉。两山之间就是有名的河西走廊,古丝路在这狭长地域向两边无限延伸。

丝路沿线星星点点散布着无数古老的村庄,番禾庄就是这无数个普普通通小村落中的其中之一,距离古丝路只有五六里地。

周厚敦的庄园是一座用黄土夯筑而成的一个大土围子,建成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这种土围子式的庄园在河西走廊一带比比背是。这里的黄土就像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一样,具有坚韧不屈的性格。用这黄土造起的建筑,防寒保暖,坚固而耐久。大到万里长城,小到农居屋墙,皆历经千百年而不倒。

周厚敦的庄园虽然已是风雨侵蚀残破不全,仍不失大家气象,巍然屹立在番禾庄的最中心。庄园周围是十几户农家小院,显得低矮而简陋。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的土坯房,用土夯的院墙圈起来,人和鸡羊猪狗全在里面。

村庄东头私塾学堂是番禾庄最阔气也是最神圣的地方。整个建筑全用青砖碧瓦修建,四梁八柱,龙檐马脊。学堂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榆树,枝条虬劲,树冠巍峨,像一把巨伞一样将挺立在那里,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环绕村庄周围的是几百棵大大小小稀稀拉拉的白杨树,把整个村庄围成了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有几棵白杨树的高度已经超过或接近庄园的墙头。树上有几个老鸪窝和喜鹊窝,住在窝里的老鸪、喜鹊,和筑巢在庄墙缝里的燕子是好邻居。

番禾庄虽然不大,却是三家堡镇的发祥地。鸾鸟寨的韩家、显美庄的秦家的祖先,都曾在这里居住生活过。三百多年前,周、韩、秦三姓的先祖们,被官府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乡强行迁移到这里,开荒种地,后来又以三庄并立互为犄角之势建成了各自的庄园。

天宝县是中原历代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之一,也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秦汉时,匈奴人控制着整个河西走廊,并以此为跳板屡屡入侵中原。一代雄主汉武帝为打通丝绸之路,彻底消除边患,先后派张骞、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联络西域诸国,与匈奴展开旷日持久的决战,终于大败匈奴于焉支山下,最终将河西地区乃至西域大部纳入大汉版图。天宝县因汉王朝曾在这里安置过罗马战俘而闻名于世,世界八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在这里绵延近千里。

然而历经数千年来战争的破坏,曾经繁荣一时的天宝县成了河西走廊生态条件最恶劣生存环境最艰苦的地区之一。荒凉干旱、地广人稀、多风少雨、盗匪猖獗,这就是当初周、韩、唐三姓先祖们来到这里时的真实情况。

他们在丝路北缘一个名叫月亮山的山脚下,选择一处背风向阳的地方挖窑洞居住,修渠引水,开荒种地,亦耕亦牧,与当地土著人和睦相处,逐渐形成土围子式的庄户村落。

在月亮山的怀抱之中有一块印着九个圆环形状白色纹理的天然巨石。这些环形大小不等,仿佛受了鬼斧神工的魔力,星罗棋布于巨石表面,纹理贯彻石中,成就了此石独特的神韵,极像青天中镶嵌了九个小月亮。这块月亮石据说是当年被大羿射落的那九只金乌鸟噙在口里的九颗月光宝珠坠地后精气凝聚而成。落在此山不知有多少年了,后来成了番禾庄的镇庄之石。

随着人口和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先人们把原来居住的地窝子和窑洞改建成黄土夯筑的土坯房,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村落。村庄里既有以种地为生的汉族人,也有以放牧为业的黄番黑番人。禾是当地最常见的粮食作物,由先祖们从中原老家带过来的豌豆与当地土著居民原有的青稞混合后种植出来的。两者混种,既增强了豌豆抗倒伏的能力,也提高了青稞的多量。具有抗旱耐寒,营养成份比较全面的特点,是当地居民最喜爱的农作物之一。番禾者,有繁荣和睦的意思,与河西地区民族杂居、和谐相处的社会背景十分契合。因为这个寓意,祖先们便把他们的村庄命名为番禾庄,几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河西走廊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外族进攻中原的必经孔道和粮草供给地。当时三姓宗族的先祖们,生活在如此荒凉的穷山恶水之间,既要克服自然环境的威胁,又要面对本地贪官污吏的剥削,还得对付外部侵略势力和多如牛毛的匪患。因而他们非常团结,患难与共,亲如一家,最终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并发扬光大。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韩、秦两姓人迁出了番禾村,到各自的耕地上安家落户去了,最终形成了现在一堡多庄的格局,也就是现三家堡镇的雏形。

现在的番禾村,以周姓人居多。大多人逃荒至此被祖辈们收留成认户(因为三家堡一带地广人稀,长期缺乏垦荒种地的人。本地土著居民有收容外来人口的传统习惯,尤其喜欢收留那些与自已同姓的流浪者,把他们当做五百前的一家人。有的逃荒者为了在村子找个栖身之所,便慌称自已与村里的大户同姓。这类人被当地人称为认户。随着居住年代久远,大多数认户的姓氏和排一排行随了本地大户,成了真正的本家子。)

番禾庄的异姓的只有龚、候两家,认户只有周三一家,是否真的本家,有待考证。周厚敦家是番禾村周氏家族中最大的一支,只是因为他父系系受到文字狱的迫害,直系血亲死了不少。要不是厚敦逃脱,这一脉几乎被官府灭了门。现在能排在五服以内的,只有厚敦一家了。

千万别小看这个塞上小村庄,清代道光年间,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秀才庄”。据说那时,周氏门中兄弟八人皆是秀才,其中五人中了举人,到外地做官去了。留在家里的三名秀才,个个也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在庄子里耕读传家,教书育人。经过族人们多年经营,番禾村一度成了绿荫蔽日、桃李芬芳、阡陌连片、民风淳厚的世外桃源。“番禾庄”从此声名鹊起、有口皆碑。将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勤劳俭朴耕读传家、民族睦聚和谐相处等优良传统发扬广大,深得人们的青睐和好评。

周厚敦少年时聪颖好学,志存高远。如果他父亲不要出事话,一定会学业有成,像他的祖父辈那样走上仕途。可是,命运之神却把他逼上了一条与家学渊源截然不同的坎坷之路,让他在江湖上浪迹半生,尝尽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直到辛亥革命后,听说天宝县成立了共和政府,为周家人平反昭雪,他才辗转回到故乡。

回来以后才发现,政府的县长还是满清时的那个知县,仍在原来那个县衙里办公,原班人马几乎未动。只不过是把“衙门”叫做“政府”,“把总“叫做“团总”,“师爷”称为”书记”......名义是改朝换代了,打倒了皇帝,实行什么民主共和,可老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苦。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国民军和马家军为了争夺地盘不停地打仗。征粮、纳税名目繁多,招苦力、抓壮丁络绎不绝。豪强官吏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要说贫户人家买儿买女四处逃荒,就连一些家底殷实的大户人家,许多也是不堪重负,度日如年。真是苛政猛于虎啊!

厚敦在外流浪了十几年,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西北大地。他所看到的仍然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他渴望半生的曙光一直没有出现。当他刚刚踏上故乡的土地,更是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在天灾人祸的破坏下,曾经美丽富饶的番禾村已是面目全非。他少年时代住过的屋子,那座祖辈们在鼎盛时期建成的高墙大院,如今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土地荒芜,草木萧条。村前庄后那些参天大树大多己干枯,活着的也奄奄一息寥寥无几。一种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不由地袭上心头。厚敦先把这些残垣断壁修补起来,在土围子里面盖了几间房子住下来。虽然简陋,心里却踏实了许多。他对先人们为他营造的这个立足之地充满了感激之情,总觉得先祖们的英魂一直陪伴着他护佑着他。在远房堂叔周家墉的主持下,庄里人把原本属于他家的土地归还给他,他继承了一部分父亲留下的产业。眼前虽然一穷二白,但总算是有了一个安定的家,他已经觉得很满足了。每当他到看到睡在热炕头的妻子和孩子时,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