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吃饭:无须自控力,三观最正的瘦身指南
(美)布莱恩·万辛克
已完结· 9.00万字
本书将颠覆你对食物的看法,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只要你想大快朵颐,书中提到的真相,都能潜移默化地让你作出更合理的决定。 翻开本书,获取布莱恩·万辛克博士的一整套可行性建议,你只要能做到其中的3个细节,即可在一年之内降低20斤的体重。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毫无难度,你现在就可以憧憬自己瘦身后的形象了。
(美)布莱恩·万辛克
已完结· 9.00万字
本书将颠覆你对食物的看法,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只要你想大快朵颐,书中提到的真相,都能潜移默化地让你作出更合理的决定。 翻开本书,获取布莱恩·万辛克博士的一整套可行性建议,你只要能做到其中的3个细节,即可在一年之内降低20斤的体重。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毫无难度,你现在就可以憧憬自己瘦身后的形象了。
江涛
已完结· 24.96万字
蕴含了很多为人处世、升官发财、选人用人、治家创业的大道理和大哲学而《三国演义》也创就了一套为人处世、升官发财、选人用人、治家创业的道理与哲学透过易经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就能把三国中的那些警世良言、绝妙计谋、处世良方巧妙地运用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
项前
已完结· 9.20万字
内容结构是上篇静心、第一章生命第一重要、第二章幸福靠自己创造、中篇观心、第三章宽容是做人最高的境界、第四章不和他人“较真”、第五章自律慎独修身、下篇修心、第六章心“健康”人就“健康”、第七章“放下”才能快乐、第八章亲情、友情、爱情都要经营。
陈枫、碧泠
已完结· 39.61万字
本书就如何把自己炼就成一位出色的主持人,就各类节目或活动的特点、对主持的要求以及主持的技巧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就主持人的各种技巧训练单独设置了一些训练课程,为对主持感兴趣的年轻人成功进入该领域铺就台阶,为已经成为主持人的人们早日成为更出色的主持人提供方法和挫巧。
【俄】列夫·托尔斯泰
已完结· 23.35万字
本套丛书中收录的是俄国有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草婴的译本于1983年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翻译家、《辞海》外国文学学科主编草婴历时20载匠心翻译。《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卫国战争为背景,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家族的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其中共描述有各阶层人物559位,其心理、思想和生活状况各异,个个独具魅力,人物命运的轨迹不断交织、纠缠,犹如奏一曲格调庄重、技巧绚烂的时代交响乐。
风吹屁屁嗖嗖凉-奇迹小说家
连载中· 1.18万字
“太搞笑了!21世纪都过去20年了,我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咱们还在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难不成,我还能抱着女鬼睡觉不成吗?”这是白晓凡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玩笑话。谁曾想,这句玩笑话,差点就应验在他自己身上......
(美)阿皮亚
已完结· 11.77万字
在对全球道德问题作了激动人心的思考之后,的政治哲学家阿皮亚提出如下的古老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而显现出急迫性 成为世界公民意味着什么?我们具有的共同人性,意味着我们对陌生人承担何种责任?阿皮亚综合运用自传、史实、文学和哲学等领域的资料,给出了他的答案。作者的父亲是一位非洲人,母亲是一位英国人,作者本人在加纳长大成人,在英国接受教育。《世界主义 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规范》的主题是重新思考世界主义的道德原则,它主张人类更大范围的融合,拒绝民族主义。世界主义思考的是 既要保护区域性价值和社区的存在,又要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标准。在这种世界主义看来,个人可以具有多种身份认同并保持其忠诚性,并且通过对话与发现,构筑开明的全球化社区。
文齐
已完结· 14.80万字
法国名将拿破仑,统兵数百万,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他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情绪,正如他所说:“我就是胜不过我的脾气。”看来,人要战胜自己的情绪并非易事。可是,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无力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不让自己永远处于坏情绪的包围之中,要懂得给心情换跑道,不让坏情绪的癌细胞扩散,这样坏情绪跑掉了,我们便可以全心全意地做好我们手头的事了。
涂山的兔子-奇迹小说家
连载中· 6610字
“他是最为年轻的帝国圆桌骑士!” “他是引领我们未来的救世主!” “他是我们……最高的指挥官!” 双重身份,屹立帝国之巅,执掌黑暗之源,一切都将凛冬的意志前进,这个世界不需要一个腐朽的帝国! 凛冬将至, 黑暗蔓延。 “我希望找到一个真正的对手!”
牧之
已完结· 15.71万字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情绪让我们的生活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不仅会影响其工作、学习与生活,而且会危害其身心健康。反之,正面情绪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人都可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出发,详细剖析了现代人所普遍面临的情绪障碍的成因及其危害,并针对不同人群所面临的情绪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及卓有成效的自我调适方法,使读者朋友在轻松的阅读中,不仅能找到驱除坏情绪的方法,更能体会和把握好情绪所带给我们的快乐。
【三国】刘劭
已完结· 6.57万字
本书是一部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论著。该书影响深远,清朝末年曾国藩置《人物志》于案头,朝夕研习,其心得融入《冰鉴》一书;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莱奥克曾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取名《人类能力之研究》,出版后立即风靡西方世界。多位国学大师也对其不吝美言,南怀谨称其是“一部、后无来者、纵横古今的人才学的教科书”,钱穆先生则说:“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年轻时读《人物志》,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语,即深爱之,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
唐颖
已完结· 15.03万字
《个人主义的孤岛》是作家唐颖创作的长篇小说,首发在《收获》长篇小说2020秋卷。这部小说以个人命运为线索,贯穿着历史维度,经纬交错,密密织就,再现了上海90年前形态各异、散发着声响和温度的立体生活图景。可以从中瞥见上海城市文化基因内相互缠绕的前世图谱:中国传统的江南,西欧,东欧,犹太,日本;旧封建专制和共和国,古代和现代,科学民主文明和愚昧黑暗暴力……丰满生动的细节再塑了历史的真实,消逝在过往时光中的一切又重新被打捞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
李俊洁
已完结· 7.94万字
在摄影机后面观察历史的人,他用镜头定格20世纪中国的烽火硝烟、恩怨情仇,用影像鲜活了一段中国现代革命史。波澜壮阔的画面背后潜藏着他的姓名。他记录了历史,历史也记住了他。
【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谢延光译
已完结· 92.46万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杨栋梁
已完结· 24.74万字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田庆立,程永明
已完结· 24.40万字
本文阐述了中日复交以来(1972—2010年)日本政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国民的中国观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依循历史发展的脉络,集中对不同时期日本各界人士中居于主流的对华认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日本各界人士对华观的变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及中国国家实力的消长紧密关联。日本各界人士的对华认识在由冷战时代向后冷战时代演进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嬗变,经历了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变迁,对中国的定位逐步完成了由“友好伙伴”向“竞争对手”角色的界定。日本各界人士中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竞相作用的“合力”结果。显然,就日本各界人士对中国的认知而言,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杨栋梁主编 王美平 宋志勇著
已完结· 20.75万字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由于持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
佚名
已完结· 18.73万字
《察言观色识人术:教你透视人心的132招》旨在引导人们通过感知他人的动作、体态、服饰、目光等“身体语言”隐藏的玄机,达到洞察他人内心之目的。阅读《察言观色识人术:教你透视人心的132招》,既可防止上当受骗,也可避免误解他人,还能准确领悟他人意图,走进他人内心:事业上会助你一臂之力,商海中会助你一路顺风,日常生活、工作中让你受益无穷。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字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宁席
已完结· 203.96万字
王秀英重生在柒零末,那一年她十三岁,弟弟七岁,父母刚双亡。睁开眼睛入眼的是父母的遗像,入耳的是极品亲人对弟弟的辱骂。王秀英什么都能忍,却不能忍任何人对她弟弟的欺辱,一场针锋相对,王秀英迈出改变人生的第一步。再不做那任人搓扁捏圆的面人,她要当家做主人!
浅歌
已完结· 166.63万字
结婚三年,他一直都被外界认为是单身,绯闻不断,女友不断!骆佳很淡定,本来就是假结婚,契约时间一到,拿钱走人便是!可是,续约是什么鬼?被要求同房是什么鬼?被逼生包子又是什么鬼?骆佳不能淡定了:“苏牧云,合同上没有这些条款!”苏牧云一本正经的拿出结婚证,“合同已经到期,婚姻正式开始。”
刘岳兵
已完结· 27.81万字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本书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李凡
已完结· 8.11万字
[中国纺织出版社]
杨栋梁,王振锁,乔林生,乌兰图雅
已完结· 20.59万字
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本卷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台湾问题”是这一时期中日政治关系中的*症结所在,也是本书的重点议题。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凡迪恩
已完结· 15.90万字
第一位死者被人用箭射穿心脏,第二位死者被枪射穿头部,第三位死者从高墙上摔死……署名“主教”的残酷凶手不断地刻意提供线索,一连串令人不寒而栗的离奇命案,竟然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老童谣完全吻合! ——是谁杀了小知更鸟? “是我。”麻雀回答。 “我用弓和箭射死了小知更鸟!” 阴暗、幽沉的童谣宛如恶魔谱下的追魂曲一般,预示着一幕幕血腥的惨剧,死亡的阴影霎时笼罩了整个纽约……谁是藏在幕后的黑色主教?他为什么制造谋杀又提供线索,如幽灵般若隐若现?一切究竟隐藏着什么天大的阴谋?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字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郑斌
已完结· 1855字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我们都要学会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为改变命运而努力。 本书是一本心灵成长指导用书,通过大量通俗易懂且韵味深长而富有哲理的事例,告诫那些正在为命运不公而感叹的人,要从现在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为之奋斗,这样才不会辜负热血青春。
魏何如此悠然
连载中
这个世界上,变态不占少数; 他们背后的故事,会引发无数的深思; 他们的救赎,是观礼人; 而概率则是70000000:1; 观礼人到底有着怎样的生活,我们拭目以待。 本书灵感来源于某快穿小说(具体名称已忘)
(德)鲁道尔夫·欧肯
已完结· 30.24万字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鲁道尔夫·欧肯的“精神生活哲学”,鲁道尔夫·欧肯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 《人为什么活着》一书曾对德国乃至世界哲学及文学产生过广泛影响。他用文学家的笔调写出优美的哲学著作。本书着重论述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手笔既具备哲学的严谨精神 又如颂诗般平静优美 欧肯用简明而明晰的语言描述了精神生活的波澜历程。 《人为什么活着》一书阐述了这一切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由来自宇宙的生命推动力决定的。欧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学”来统一、集成哲学史上自然主义与理智主义、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美】爱德华·L. 德西(Edward L.Deci),【美】理
已完结· 43.3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