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艳史
陈冠任
已完结· 34.16万字
国色天香,光彩照人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无不倾倒她们时代的帝王将相,让各路诸侯争雄、干戈大动,让每一个男儿体验壮志豪情,同时也体验红颜祸水的沧海桑田,让历史在这里翻江倒海之后,悄悄地改变了方向……
陈冠任
已完结· 34.16万字
国色天香,光彩照人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无不倾倒她们时代的帝王将相,让各路诸侯争雄、干戈大动,让每一个男儿体验壮志豪情,同时也体验红颜祸水的沧海桑田,让历史在这里翻江倒海之后,悄悄地改变了方向……
桑德兰
已完结· 19.10万字
从懵懂少女到千古毒妇,从贤妻良母到宫廷女魔,她掌权十五年,诛功臣,杀皇子,她因心狠手辣而闻名,她敢于站出来向男性传统格局叫板。她是历史上一个执掌国家大权的女性――传奇女子吕雉。 最初,她卷入权斗漩涡,仅仅只是为了保命。她一路厮杀,从无名的小宫女坐上了皇后宝座。之后,她又掀起胆风血雨,独朝政,最终自立为帝。她是传奇时代的传奇女性――一代女皇武则天。她嗜权如命,在位四十八年,三次垂帘听政。她亲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英法入侵、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等,她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长的“无冕女皇”――别样美人慈禧。
张廷兴
已完结· 41.66万字
《中国古代艳情小说史》将中国古代艳情小说放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史中,叙述其源头、发展、成熟、衰落过程,研究其发展规律,以及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规律和代表作品,分析其形成凶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文学发展本身的,等等,重点评判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及其负面影响。
蒋廷黻
已完结· 6.14万字
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蒋廷黻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仍备受后人垂青,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后附录蒋廷黻三篇经典论文、八篇报刊文章,笔力触及范围更广,大有警醒时人的酣畅之感。
梁启超
已完结· 8.81万字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在为本书设计封面和内文插图时,本社特别选用了著名油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先生创作的油画《国学研究院》中梁启超先生的画像,以及著名国画家曹留夫先生创作的国画《梁启超画像》,并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这两幅作品生动传神,将一代大师的风采刻画得淋漓尽致。
蒋廷黻
已完结· 5.61万字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已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
阿钒
已完结· 8.31万字
笑话就是带有喜剧冲突或喜剧色彩、能引人发笑的故事或谈话,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笑”。本书兼顾思想性、趣味性与可读性,选取其中思想健康、笑料典型、诙谐讽刺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读来发人深省又耐人寻味,对青少年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幽默感、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大有裨益,可以视作青少年课外读物中的好读本。
蒋廷黻
已完结· 11.14万字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到东亚来的英、美、法诸国绝非匈奴、鲜卑、蒙古、倭寇、清人可比。原来人类的发展可分两个世界,一个是东方的亚洲,一个是西方的欧美。两个世界虽然在十九世纪以前曾有过关系,但是那种关系是时有时无的,而且是可有可无的。在东方这个世界里,中国是领袖,是老大哥,我们以大哥自居,他国连日本在内,也承认我们的优越地位。
熊逸
已完结· 18.73万字
"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古人所面临的伦理上的两难困境,其中不乏一些相当有趣的问题。诸如亲情与国法孰先孰后;法律条文是否应该向全社会公开;敌人阵营里的起义者是否应该受到我们的热情接纳;一切的侵略战争是否都是非正义的;在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见利忘义是否才是 合乎道德的选择……全书以学贯中西古今的现代视角反观古代中国社会,叙述旁征博引却流畅自然,直抵观念核心而不晦涩难懂。即便是 普通的读者也能看懂全书,在妙趣横生的文字中寻踪索迹,从中洞悉真知灼见,体会到智慧与思辨的趣味。
易中天
已完结· 15.43万字
◆畅销百万册,四次再版,二十年经典,2018年全新修订 ◆解答性别角色的疑惑,展现"典型的"中国男女 ◆品读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物,在会心一笑中抵达真相 ◆从远古的自然状态到现代的自由结合,层层剖析两性关系 ◆身为男人/女人在现代社会中何去何从?本书提供答案的原料
梁启超
已完结· 12.12万字
本书为梁启超经典散杂文选集。全书分为修身寄语、知性教育、家国情怀三个部分,撷取其讲究学问、人生、趣味、教育等相关主题的文章,意趣盎然,发人深思,且兼具思辨性,有益于青少年读者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其中《少年中国说》统编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陆铭
已完结· 16.63万字
经济学家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并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胡适
已完结· 16.88万字
《中国古代哲学史》为著者奉献给社会的一部力作。本书首次使用现代学术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史,它的出版甚至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不仅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和特色也为后世哲学史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开出了全新的境界。
[美]查尔斯·本
已完结· 18.44万字
唐朝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时代。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他们都认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期。《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的作者查尔斯·本先生是一位独立学者,并兼任夏威夷大学的教授,他广泛收集历史资料,以外国人的视角还原中国唐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
徐刚,王燕平
已完结· 9.34万字
本书以吟诵中国星象的《步天歌》为线索,配以作者创作的中国星官形象,通过图解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中国古代星官体系的秘密。书中涵盖了历史典故、诗词歌赋、书画碑拓等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又融合现代天文知识,既饱含文化色彩,又不失科学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是一部科普与人文相结合的佳作。
忆曲哼歌
已完结· 26.03万字
他们是与皇帝最亲近的人,对权力最向往的人,被世俗最鄙视的人,令白领最钦佩的人,他们就是太监!他们都是牛人!在封建王朝中,有一个特殊的职场,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血雨腥风的夺权大戏。在古代社会中,有一个另类的群体,两千年来一直试图改变历史转动的轨迹。那个特殊的职场叫皇宫,而那群另类的人就是太监。一座充满欲望、荒诞、血腥与杀戮的宫廷,一群身负信念、阴谋、野心与执着的阉宦,当二者相遇,当权利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当诱惑与迷离交织在一起,使本就神秘的封建王朝多了几分精彩与奇幻。
郝勇
已完结· 26.88万字
大凡世间事,“预则立,谋则兴”,不预且无谋者,必难成功。这也是残酷而真实的生存之道。以谋略规划和经营自己的人生,能让你更透彻地看清身边的人和事,也能让你对人性的弱点和优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人素来崇尚智慧和谋略。本书力求从中国古代谋略故事这个博大精深的“富矿”中挖掘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并结合现代人生存的现实环境,提炼、概括出其中的入生智慧,希望能增强大家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日】城山智子
已完结· 12.73万字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本书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杨义先,钮心忻
已完结· 20.94万字
《中国古代科学家列传》(上、下册)以章回体小说的方式,从全新的视角,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博物学、物理学、化学、技术类和综合类等领域重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科学家的风貌。其中,上册主要涉及天文学、数学、农学和医学,下册主要涉及地理学、博物学、物理学、化学、技术类和综合类等领域。本套图书的编写目的不仅仅是让读者全面了解真实的科学家,而且是想激励相关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立志成为科学家。
张海鹏等
已完结· 408.09万字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在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占了主导地位。
陈恭禄
已完结· 59.63万字
20世纪独具影响力的近代史经典出版80年80年这是一部能让你快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经典佳作学者从政的典范、史学泰斗蒋廷黻,以近代化的独特视角为核心,讲述从晚清到的百年激荡。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变革、杰出人物的真实面貌、大变局中的权力斗争与外交博弈,如风云变幻,清晰可见。一口气能读完,一辈子忘不了。全书脉络恢弘、深刻客观而引人入胜。百年中国学者,仅凭一传一书即奠定“史学巨擘”者,惟此一人。
蒋廷黻
已完结· 5.59万字
本书原名《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曾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材,影响广泛。蒋廷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称蒋廷黻“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郭建龙
已完结· 33.78万字
两千多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中国自成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中华文明富有韧性的延续性。但自张骞凿空西域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层出不穷的使者、僧侣、商人怀着不同的使命和目的,从中国出发,或穿越西部高山戈壁,或远渡重洋,一路向西探索中土以外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带回来的物质和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丝绸之路由此诞生。 这是一部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两千年的文明交流史,也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形成、兴盛、演变和衰弱的宏大历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挖掘,以生动通俗的文字,还原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交家、僧人、探险家等的传奇经历。西汉时期,张骞作为使者向西沟通大月氏和乌孙合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时期,玄奘远赴印度取经;进入宋朝,东南海上贸易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明清时期,伴随着海禁政策的严格执行,丝绸之路逐渐衰弱。 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贸易之路和帝国之路,在当下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决定着人类文明走向的未来之路。
朱汉国,耿向东、张太原、王瑞芳
已完结· 169.56万字
《当代中国社会史(全六卷)》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此书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当代领域发展的历史,包括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三大板块。书中有机地把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融合在一起,运用新的中央和地方档案、口述史资料、日记札记和田野调查报告,勾勒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全貌。
刘行光
已完结· 21.15万字
她们总是楚楚动人的模样吗?她们果真是善良温柔的化身吗?她们就不会也从豆蔻年华变为人老珠黄吗?她们到底偏得了多少造物主的恩赐?她们的人间享受是怎样的情形呢?她们的感情生活,真的如童话所言,那么一帆风顺、甜蜜美满吗?她们如何走过自己的一生?她们难道就没有烦恼、甚至痛苦吗?公主贵为皇女,但毕竟也是妇道人家,深闺中香气袅绕,却关不住深深哀怨。名利金钱,终究不能够换得爱情的幸福。楼台歌榭背后的帝王之女,粉腮上也曾有清泪暗暗淌过。
傅国涌
已完结· 10.24万字
《寻找中国之美:少年西安行》是在十一朝古都西安的一次文化之旅。傅国涌先生带领学生来到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兴庆宫公园、明城墙等西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著名景点,现场感受历史、文化与景色之美;并与秦始皇、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等历史人物对话,分享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故事,讲述教材里学不到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从千人千面的兵马俑到长恨绵绵的华清池,从回响盛唐之音的兴庆宫遗址到历经岁月沧桑的明城墙,大先生傅国涌与小童子们游学古都西安,寻觅历史洪流中散落的文化与大美。
宋月航
已完结· 26.45万字
中国历朝历代涌现的名医,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们以自己艰苦的劳动,以治病救人、拯救苍生的赤子之心,创造出了无数医学奇迹,在中外医学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全书取材广博,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融医学、药学、史学、文学于一炉,集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寓医学理论、中医药常识、偏方验方、名医逸事于一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历代名医的工具书。
黄克武
已完结· 15.02万字
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张海鹏
已完结· 37.83万字
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序卷中阐明全书的基本的编撰原则,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观,基本的写作体例和方法,作为各卷的原则要求。但是,各卷在写作中,不必重复这些原则和要求。这些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在课题组组成时,已提交各卷主编讨论和研究。各卷主编大体上赞成了这些原则和要求。五章稿成后,曾分送本书各卷主编征求意见,有些主编热心提供了修改建议。当然,这些原则主要有本卷作者提出,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学术观 。是否有当,还需要听取学术界批评。读者如有意见,可以提出商榷,展正常的学术争鸣。任何学术争鸣,都是作者所欢迎的。 附录名为近代中国史事记略,略仿大事记的编写方式,提供读者一种参考的角度,在一定的意义上,希望可以与其他九卷在内容上起到互补的作用。编写近代中国史事记略,遵循如下原则;有些史实,其他九卷正文中要详加分析,记略从简;有些史实,如思想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正文限于体例和篇幅,或许简略,或许不录,记略则稍加出。编好史事记略并非轻而易举,编写时参考了多种公出版中国近代史大事记一类书籍,本着求真的原则,也稍稍纠正了一些记述,从《中国近代通史》的角度,注意了文字表述的准确。
(美)杜赞奇
已完结· 15.94万字
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筹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