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原祖杰
已完结· 26.58万字
书稿收录了原祖杰教授在世界史、中国史,以及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研究等几个领域的学术文章30余篇,包括美国殖民地时期从教民到公民的转化,美国建国后在实行政教分离和推动公民教育方面的努力;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尤其是明清时期商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实践和问题;从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演变看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等内容,体现了原祖杰教授的治学成果和治学思路,对美国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原祖杰
已完结· 26.58万字
书稿收录了原祖杰教授在世界史、中国史,以及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研究等几个领域的学术文章30余篇,包括美国殖民地时期从教民到公民的转化,美国建国后在实行政教分离和推动公民教育方面的努力;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尤其是明清时期商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实践和问题;从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演变看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等内容,体现了原祖杰教授的治学成果和治学思路,对美国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彬
已完结· 12.70万字
本书适合品牌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与渠道营销人员阅读和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参考书。
陈彬
已完结· 27.35万字
周作人
已完结· 34.40万字
现代日本小说集
【美】凯瑟琳·格雷厄姆
已完结· 51.53万字
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她系出名门却中年丧偶,在男性主宰职场的环境下,逐步成长为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历史的“女皇”。这本回忆录,从媒体人的角度几乎重现了美国近代史;从私人的角度,又给历史补充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从这方面说,本书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秦朔
已完结· 12.33万字
本书作者通过近年来实地走访调研,选取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贵州、河南和北大荒等代表性区域的经济和文明发展实例,从资本、社会文明、营商环境、技术创新、体制机制等维度,展现区域发展的前沿成果,洞察促动其发展的内在基因和核心竞争力,探讨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趋势。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独具价值的参考,也为读者了解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乃至国家发展和宏观趋势贡献新视角。
朱康有
已完结· 28.92万字
本书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相通之处,并从意识形态理论构建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及关键所在。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毕竟话语系统不一样,所运用的概念表述、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基于近代科学理性的科学理论,两者正好可以互补。...
【英】迈克尔·瓦提裘提斯
已完结· 18.61万字
《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既是东南亚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者,又是经历丰富的旁观者。他求学于伦敦亚非学院,后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长期在东南亚生活,曾担任BBC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既有对不同国家社会历史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又有对东南亚社会整体性问题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刻解读。通过与高层精英或升斗小民的对话,作者揭开了东南亚的真实面貌——深入骨髓的腐败、被舍弃的人民、愈发*的种族和宗教偏执。凭借记者出身所特有的犀利观察和敏锐判断,作者认为东南亚困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英分子始终自私自利;二是支持东南亚社会稳定的宽容与包容关系正在淡化;三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对于东南亚的未来,作者的判断严谨中透露着悲观。也许正如柬埔寨的一句谚语所言,“河水高涨时,鱼吃蚂蚁;低潮时,蚂蚁吃鱼。”
牧之
已完结· 18.20万字
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你兢兢业业却总不能升职,你是忍气吞声还是据理力争或者干脆炒老板鱿鱼?一时冲动和爱人吵架,你能不能先冷静下来,还是各不相让以致感情破裂?你苦口婆心,可孩子就是不听话,你能否保持心平气和,还是暴跳如雷,甚至拳脚相加?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理解他人的情绪,可以让生活顺风顺水 错误表达自己的情绪,忽视甚至误解他人的情绪,就可能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无法改变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 无法别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情绪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好情绪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而坏情绪则可能让我们败走麦城,说情绪可以决定命运一点也不为过,因此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疏导和激发情绪,学会利用情绪的自我调节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则是我们人生必须学习的一课。《别让情绪左右你 现代人情绪与心态调节自本》里没有高深的理论讲解,而是用了近乎谈话的方式告诉我们在愤怒时如何懂得制怒和宽容 悲伤时如何懂得转移和发泄 忧愁时如何懂得释放和解脱 焦虑时如何懂得排遣和分散。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了解你的情绪、如何你的情绪、如何改变你的情绪,那么人生也将平坦与平顺。
【美】彼得·盖伊
已完结· 80.85万字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观念,推动历史改辙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 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自由”是这个时代的纲领,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 人类有史以来将自信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各个阶层的人们自信满满,开始相信理性和行动的力量。启蒙哲人们着手设计了各种改造秩序的方案——社会、伦理、科学、艺术、政治、教育…… 就此,挥别古老的过去,今日世界在他们手中诞生。 历史如何在自由观念的冲击下改头换面?个人如何在启蒙精神的照耀下主宰命运?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为我们娓娓道来。
(美)杜赞奇
已完结· 15.94万字
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筹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美】巫鸿
已完结· 17.10万字
“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的研究轨迹,破西方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范式,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 《传统革新》为文集的*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由于有在故宫业务部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的几篇文章涉及玉器、青铜器、度量衡器等研究,显示出对古代器物强烈的兴趣。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器物的形式分析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由博物馆藏品研究发展到对于考古材料的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对有关母题行了定性定量的细密分析,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这个课题***的一篇文章;他对于四川汉代石棺空间结构与题材关系的分析,可以看作《武梁祠》的预演;《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表现出了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深切关注。 “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二《超越大限》和卷三《陈规再造》业已出版,下一步即将推出卷四《无形之神》与卷五《残碑何在》,敬请关注。
杨柳
已完结· 20.58万字
《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分为三篇共10章。其中,篇为理论篇,包括广告概述、广告与广告学、广告学相关理论三章;第二篇为实务篇,包括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设计、广告传播五章;第三篇为实战篇,包括广告营销战略与广告战略的制定、广告效果的测定两章。另外,每章后面均附有与知识点相关的课外阅读补充材料及相关案例,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汪民安
已完结· 22.21万字
这部论文集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运用。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本书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三个部分呈现: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 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由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沈平
已完结· 8.62万字
本书基于国际制造分工体系加速重构的现实背景,以及我国“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内在联系,从现有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和政府扶持等方面研究国内机器人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互动发展问题,合理构建智能化工业生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本书适合制造业管理人员,以及对机器人产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许应楠,凌守兴
已完结· 19.51万字
本书主要介绍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基本运作模式和现代物流基本活动;通过探讨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结合电子商务的物流特点,引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并对其进行详尽论述;强调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管理的重要性,结合现代物流特点,引出回收物流、绿色物流等概念并进行详细介绍。本书突出重点技能性、实用性、规范性,接近生产实际,贴近职业岗位,可供工程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与物流类相关专业学生使用。
张连红,孙宅巍
已完结· 49.19万字
本书是一部运用全新资料、独特视角和国际视野来研讨南京大屠杀前沿热点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突破以往学术界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对抗性思维,利用全新资料,以实证为切入点,围绕战争、社会、记忆等学术前沿主题,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解剖透视了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和发生之后的言说差异,本书是中国学界研究南京大屠杀领域中具有标志性的成果,它的出版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学界国际对话的影响力,促进南京大屠杀史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全书分为历史真相与研究、历史叙述与表达、战后调查与审判、国民认识与记忆等四个部分,聚焦南京大屠杀前沿研讨话题。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中日军队在南京战期间的战争实态以及慈善组织和机构的人道救援,揭示了日军军风纪的败坏、中国军队的顽强和慈善组织的光芒。第二部分侧重从战时媒体宣传的视角与立场来观照历史的叙述与表达。第三部分通过对战后南京大屠杀的社会调查和法庭审判的研讨,追溯了南京大屠杀案的法律轨迹。第四部分则从不同角度勾勒了战后中日两国民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与记忆,警示世人高度认识战争创伤对人类社会的持久影响。该书作者均为国内外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权威专家与新锐学者。
[美]贺萧
已完结· 31.43万字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佚名
已完结· 7.10万字
【美】张英进
已完结· 16.32万字
本书目标有三:其一,研究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文学与电影如何想象城市、对城市进行“构形”。其二,分析为什么大多数文本中都体现出对城市爱恨交织的态度。其三,理解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如何研究城市/乡村对立的本质。本书选择三个典型的构形:空间中的城市(乡村/城市),时间中的城市(传统/现代),城市与性別的关系(致力于智力探索与自我培养的“男性 ”城市;致力于愉悦与新鲜感的“女性”城市)。本书分析了很多曾被忽视或被认为不重要的文学与电影文本,使其与从新角度阐释的经典作品一起,指出现代中国城市想象的重要结构。
【美】彼得·盖伊
已完结· 37.37万字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观念,推动历史改辙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 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自由”是这个时代的纲领,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 人类有史以来将自信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各个阶层的人们自信满满,开始相信理性和行动的力量。启蒙哲人们着手设计了各种改造秩序的方案——社会、伦理、科学、艺术、政治、教育…… 就此,挥别古老的过去,今日世界在他们手中诞生。 历史如何在自由观念的冲击下改头换面?个人如何在启蒙精神的照耀下主宰命运?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为我们娓娓道来。
许纪霖
已完结· 29.04万字
《家国天下》的意图,就是在思想史中,探寻中国近现代国家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和和转变。作者从传统的“天下观念”遭受现代性冲击入手,讨论了儒家、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认同和个人认同、五四的“世界主义”、文明与富强之间的竞争、民族主义等等中国近现代思想革命中的尝试。*终,作者设计出“新天下主义”的认同模式,用来解决国家认同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高曼
已完结· 11.40万字
“女性是社会的*色彩的风景。”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这个令所有女性忌讳的问题,不是羞涩、不是恐惧,而是对生活梦想以及认知、自信的人生问题。 本书针对女人的生活梦想展开,字里行间洋溢着成为“幸福女王”所需的智慧!从女性关注的如何葆有青春、如何丰满人生、如何自信生活的三个方面出发,以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形式,诠释女性丰富多彩的魅力、独立自主的财力、事业家庭的权利,让女性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勇气和信心。
张亮
已完结· 12.13万字
《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是张亮教授独立探索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它和张亮教授后续系列成果一起,有力推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持续深展。这一著作让学界充分领略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壮丽思想景观,在某种意义上,亦改变了学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路径。它以清晰的方式重建了爱德华·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系统,使中国知识界对汤普森乃至整个英国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理论”把握成为可能。它也因此跻身本研究领域的经典参考书目之列。
胡文亮
已完结· 17.50万字
本书以梁希和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为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很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林业科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了解我国现代林业政策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以6章的篇幅集中介绍了梁希的思想变化轨迹、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任职部长期间所开展的工作。 梁希耳闻目睹发达国家重视林业、发展林业因而改变面貌的事实,对发达国家大林业思想的精髓有了深切的认识。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治山治水,可逐步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充分意识到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对大林业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至此,梁希的大林业思想又重回主导地位。
【美】彼得·盖伊
已完结· 27.91万字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观念,推动历史改辙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 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自由”是这个时代的纲领,它让人倍感欣喜:光荣的独立前景和大展宏图的无限机会向所有人敞开了。 人类有史以来将自信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各个阶层的人们自信满满,开始相信理性和行动的力量。启蒙哲人们着手设计了各种改造秩序的方案——社会、伦理、科学、艺术、政治、教育…… 就此,挥别古老的过去,今日世界在他们手中诞生。 历史如何在自由观念的冲击下改头换面?个人如何在启蒙精神的照耀下主宰命运?现代史学巨擘彼得·盖伊,为我们娓娓道来。
(法)贡斯当
已完结· 21.72万字
研究大革命的历史学家孚雷尝言,大革命的历史学家都是有色彩的,他们在陈述观点的时候必须事先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他们自己的思想渊源与所属的政治阵营。这种标签化不仅是针对历史学家个人的,也是针对整个思想界和思想流派的。本书收录的内容就出自其中一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贡斯当的讨论。他在本书中讨论了自由、政治权利和大革命等重要问题,这些文章不仅详细阐述了作者本人对以上问题的看法,还向读者展示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对话和交锋。
张素丽
已完结· 13.06万字
《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文学研究丛书》聚焦于鲁迅创作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历史关联、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思想“对话”,旨在打通“文学”与“美术”的学科壁垒,深入鲁迅文学文本的艺术世界,体察文学想象的视觉逻辑,追索词句遗留在图画线条、色彩里的生命和芳香。作者从“思想对话”与“形式研究”两个维度着眼,考察鲁迅与汉画像、文人画、民间画、魏碑等的内部影响关联。采用“文学与美术”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挖掘了艺术思维对鲁迅文学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佚名
已完结· 4.24万字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连载中· 3.74万字
本教材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 康教育涉及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二是乡村未成年人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自我认同、人“非遗”保护这么多年,人们似乎想明白了,如果我们还是仅仅依靠传统的传承模式,“非遗”真 的就没法传承了。时代在变,“非遗”的传承方式也在变。乡村的“非遗”,再怎么强调原生态,但乡村没有人了,甚至乡村都没有了,还怎么传呢?文化与时俱进,不是今天才有的事。过去民俗艺人及其制作品依靠市场生活,更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去的民俗产品销售,货郎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货郎在乡村的物质交换中,贡献很大。但有了市场后,货郎也要逐渐转型,于是城市里有了杂货铺之类的商业形式,就像《清明上河图》描画的那样,各类门店一字排开,形成了商业街。行商坐贾,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文化与经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