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日本的滔天罪行

财富世界行:疯狂的东京——日本财富世界之旅

财富世界行:疯狂的东京——日本财富世界之旅

谢 普

已完结· 6265

日本的细节

日本的细节

蒋丰

已完结· 15.48万

《日本的细节》是著名学者蒋丰的全新力作。作者旅日三十年,经过悉心观察、思考,通过上千个细节,为我们呈现一个全新视角下的日本。书中内容涵盖城市、居住、工业制造、公共服务等方面;多角度,深层次,以全新的方式,体现日本的创新细节、匠心精神、人性关怀、教育理念、社会文明等,比如,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新干线和地铁可以不安检、井盖可以成为艺术藏品、日本人地震来临时可以不逃生、房子可以防雾霾还能住200年等,并分析细节产生的原因,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日本的文化内核。

暗夜中的眼睛:一名日本间谍的摄影情报档案:1924-1938

暗夜中的眼睛:一名日本间谍的摄影情报档案:1924-1938

杨红林

已完结· 11.06万

本书讲述了一名日本间谍岛崎役治借民间摄影师之名,从1924年到1938年在中国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情和民族问题的情报刺探与搜集的间谍活动。

日本的童话

日本的童话

小川未明等

已完结· 10.33万

《日本的童话》是一本日本经典童话故事精选集。以"美好、奇幻"的名家名篇为选篇标准,收录小川未明、新美南吉、宫泽贤治三位皆有"日本安徒生"盛名的著名童话大师的作品,包括《红蜡烛和美人鱼》《月夜与眼镜》《去年的树》《小狐狸阿权》等经典篇目。本书蕴涵着美德、智慧、想象与日本美学,充满天马行空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凝聚了日本历代童话大师们的思想结晶和心血,这些作品滋养了无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为一代代的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能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和对美好的向往。

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

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

胡炜权

已完结· 13.61万

日本的天皇制,堪称世界上持续时间*长的君主制度,从日本神话时代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天皇制作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谜一般的存在。一般人对天皇制看不透,也理解不了。本书梳理了与天皇和天皇制相关的70个问题,共分10章,向读者详解有关天皇和天皇制的各种谜题。前4章主要阐述与天皇历史相关的一些问题,概说天皇的历史与天皇制的发展脉络;后6章则从天皇的宗教与仪式、思想、艺能与学问、日常生活、形象、家族等各个方面,解答人们对日本天皇日常生活的疑问。

日本世相系列:妻子们的思秋期

日本世相系列:妻子们的思秋期

(日) 斋藤茂男

已完结· 12.30万

“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开了……” 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这些日本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主妇,她们将全身心奉献给家庭,让作为“企业战士”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速奔跑,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没有人看到她们的痛苦,这痛苦里有无尽的等待、无助的寂寞,还有无能为力的忍受。不想在临终时为“我这一辈子都在干吗?”而懊恼,试图活出自己的妻子们,她们的“革命”是否能成功呢? 本书不仅描写了夫妻家庭生活和企业社会问题,还引入了心理咨询师的精神分析,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分析了几位采访对象婚姻危机的成因,包括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的心理根源,犀利有趣。

公司改造:“日本企业再造之王”三枝匡的经营笔记

公司改造:“日本企业再造之王”三枝匡的经营笔记

(日)三枝匡

已完结· 17.56万

本书是被誉为“全球制造业后盾”、世界精密机械制造龙头企业MISUMI的三枝匡讲述自己如何利用13年时间将创业四十年、销售额500 亿日元的上市公司扩大为年销售超2000 亿日元的企业的故事,详细描述了他在米思米各部门进行的国际战略和生产革新、运营改革等的实践过程。描述了该公司经历了怎样的失败与成功,终实现了整个组织宛如重生、堪称“公司改造”的大变身。为企业经营人才向“专业经营者”提供经验借鉴,也让有些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思考自己公司的经营和战略。

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业的突围与重生

失落中的崛起:日本商业的突围与重生

陈伟

已完结· 13.86万

本书以日本经济的两次危机——二战战败后和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危机之后——为时间点,描述了日本二战之后商业崛起的历程,也记录了泡沫经济崩塌之后,日本企业家的自我救赎。在日本近代化之后为悲壮的这两次变革中,企业家们在废墟中重建,在绝望中徘徊,然后选择向前走。 日本企业家对于造物的坚守,使得他们致力于对极致的追求,他们当然也有缺憾,但值得记忆。可以说,他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拯救了日本的经济。

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

日本经济奇迹的终结

【日】都留重人

已完结· 15.53万

本书是理解日本战后40余年里从废墟、腾飞到停滞的不可错失的参考书,本书出版后,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日本从战败废墟中凤凰涅槃般崛起的最好历史记录。文字不多却极其犀利。都留重人先生掌握资料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且书中增加了他本人的实践经验和政治思考。”

大人的日本史

大人的日本史

涂丰恩

已完结· 10.33万

为什么日本会成为今天的日本?   面对急遽变化的国际局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成熟的眼光,重新认识这个熟悉的国家、陌生的历史。   ◇ 采取“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为何独厚荷兰人,又如何与世界互动?   ◇“黑船”来袭,让天皇成为权力中心,组成新的大一统国家?   ◇ 迈入现代的日本,如何用蛮横手段将北海道、琉球纳入国土?   ◇ 关东大地震,创造出现代东京,却点燃了日本、韩国之间的仇恨?   ◇ 铁路的发展,建构了日本井然有序的社会纪律?   ◇ 看似平和的日本社会,也经历过躁动不安的年代,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抗争?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美)柯博文

已完结· 23.00万

日本问题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本书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种政策在“西安事变”中并没有中断,直到1 937年8月在上海爆发战争,它才被完全放弃。作者在民族国家建设的分析框架下,用国民党、共产党叙事之外的“第三只眼睛”审视国民党政权建设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一致与冲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南京十年建国时期”(1927~1937)的认识。

阴影中的日本

阴影中的日本

(美)本尼迪克特

已完结· 28.99万

在美国曾竭尽全力与之战斗过的对手中,日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对手。我们要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思维方式与行动标准来面对如此特殊的一个强敌。相比于之前1905年与沙俄作战的情况,我们这次的对手同样是一个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民族,它们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说,都可以称之为“异类”。

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1932~1936

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1932~1936

万斯白

已完结· 14.64万

这是一本亲历者书写的、深刻揭露抗日战争前后一段时期内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著作。作者万斯白是意大利人,后加入中国籍。曾在张作霖的特务机构工作,并亲历了张作霖被日本暗杀事件。后因家人被日本劫持,不得已加入日军特务机关并为其效力。因仇视日本军国主义、同情中国的抗日力量而被日本人痛恨,后逃往上海,并发表了本书。书中记录了他在日本特务机关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及见闻,揭露了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大量秘密,如日本间谍在中国的组织及活动、张作霖如何被杀细节、日本人在中国如何压榨民脂民膏等。书中痛斥日本所谓“文化”及日本在华的野蛮举动,揭批了日本毒害中国人的种种细节,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整个东北到处充满了“毒气”,东三省各大城市无一处街道不开鸦片烟馆,借此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攫取中国的财富。这些细节让当今的读者深刻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的丑恶形象,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本书出版后,作者受到日本军方的痛恨,并在数年后的1943年,被日军杀害于马尼拉。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傅高义

已完结· 7439

傅高义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日本和中国研究专家。《日本*》自出版以来在美国、日本畅销,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书。书中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公民教育、社会福利、犯罪率控制、政治体制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发展的原因。作者对日本制度的优秀方面进行了赞扬,但也没有忽视其缺陷。正如副标题“对美国的启示”所示,本书着重强调了日本制度值得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全6卷)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全6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已完结· 136.08万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神秘的日本

神秘的日本

(美)朱利安·斯特里特

已完结· 14.36万

百年前,一位美国青年来到了日本,开启了一段异国之旅。随着日本人移民美国后,美国本土公民产生了很多反感日本人的论调,大家对其民族评价多为负面,美国青年朱利安决定亲自到日本旅行,实地探看日本的本土风俗与人文,了解真实的日本是否与传言有所出入。在那里,他了解到了日本的本土文化,饮食、服饰、思维、女性、艺伎以及武士道等。书籍内容已经逾今百年,许多情景早已不同,但对比以观今,或以后世眼光品观前世,个中滋味,还需读者自己体会。

日本的苏联及中东政策研究

日本的苏联及中东政策研究

李凡

已完结· 24.61万

日苏两国不仅是我国*主要的邻国,而且也是对我国影响*的两个邻国,研究日本的苏联政策对我国相关外交政策有重要意义。日本的中东政策,是其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的突破口,日本许多带有政治性外交举动都首先出现于对中东外交政策上,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的外交政策,对我国指定相关外交政策有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一卷 总论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一卷 总论

杨栋梁

已完结· 24.74万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六卷 (1972-201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六卷 (1972-2010)

田庆立,程永明

已完结· 24.40万

本文阐述了中日复交以来(1972—2010年)日本政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国民的中国观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依循历史发展的脉络,集中对不同时期日本各界人士中居于主流的对华认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日本各界人士对华观的变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及中国国家实力的消长紧密关联。日本各界人士的对华认识在由冷战时代向后冷战时代演进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嬗变,经历了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变迁,对中国的定位逐步完成了由“友好伙伴”向“竞争对手”角色的界定。日本各界人士中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竞相作用的“合力”结果。显然,就日本各界人士对中国的认知而言,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四卷 (1895-194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四卷 (1895-1945)

杨栋梁主编 王美平 宋志勇著

已完结· 20.75万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由于持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二十册日本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统计(中)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二十册日本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统计(中)

张宪文

已完结· 38.29万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是201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一本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历史文献资料的汇总。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

【日】新井一二三

已完结· 9.96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十九册 日本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统计(上)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十九册 日本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统计(上)

张宪文

已完结· 15.99万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是一项大型学术工程,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英、日、德、意、俄等文献的翻译和编辑出版,是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因而只能分批陆续出版。相近的史料内容,安排在不同卷次先后出版,也是迫不得已的,敬请读者原谅。我们希望这套史料集能为海内外广大的历史研究者和众多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丰富全面的历史资料。但是,由于材料来源广泛,有加害方、受害方、第三方的亲身经历、亲见亲闻材料,也有回忆材料、各种档案文献材料、报刊材料等,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有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受记述者立场、观察角度或认识上的局限,记述有矛盾之处,也有一些错误的或不正确的观点,这并不奇怪。对这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惨案,声音不可能完全一致。保存史料原貌。是历史工作者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因此,我们对史料均照原样收录,不加任何更动,提供给历史研究者,由他们在使用时加以考辨、解析,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三卷 (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三卷 (1840-1895)

刘岳兵

已完结· 27.81万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本书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日本史的诞生

日本史的诞生

佚名

已完结· 10.80万

“日本制造”的文化密码

“日本制造”的文化密码

彭新武

已完结· 31.19万

本书通过对“日本制造”的历史考察,从制造哲学、国民素质、职人精神、企业家情怀、生产模式、管理文化、创新精神、国家战略、产业布局、竞争策略等多个层面,揭示“日本制造”得以享誉世界的深层文化“密码”及其未来走向,剖析“日本制造”的得失成败,以期为当下“中国制造”的崛起有所裨益。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五卷(1945-1972)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五卷(1945-1972)

杨栋梁,王振锁,乔林生,乌兰图雅

已完结· 20.59万

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本卷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台湾问题”是这一时期中日政治关系中的*症结所在,也是本书的重点议题。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二卷(1603-184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第二卷(1603-1840)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300年老店的长青之道:日本中川政七商店的营销模式

300年老店的长青之道:日本中川政七商店的营销模式

李飞

已完结· 7.78万

日本中川政七商店自1716年诞生以来,至今已经营了300多年。近年来,该商店更是备受关注,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在全球诸多老字号企业面临困境的今天,中川政七商店是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基业长青的? 本书按照逻辑营销管理的框架,对中川政七商店经营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具体描述和分析,归纳出传统老字号企业长寿,以及从长寿到长青的营销规律,总结、创建了三类营销模式框架,并对这些框架的普适性进行了讨论,为企业特别是老字号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