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娱记:100位人物访谈录之文化艺术篇
小洋楼
已完结· 8.23万字
2000年,小洋楼加入记者队伍。十多年的采访经历,小洋楼见证了娱乐文化圈的变迁,也经历了媒体的巨大变革。本系列选取作者采访过的100位人物,分为“影视篇”“音乐篇和戏剧篇”“文化艺术篇”,三本共六个部分。通过小洋楼的记录,你能看到那些闪光的话语和思想,也能看到近些年来娱乐圈的变迁。
小洋楼
已完结· 8.23万字
2000年,小洋楼加入记者队伍。十多年的采访经历,小洋楼见证了娱乐文化圈的变迁,也经历了媒体的巨大变革。本系列选取作者采访过的100位人物,分为“影视篇”“音乐篇和戏剧篇”“文化艺术篇”,三本共六个部分。通过小洋楼的记录,你能看到那些闪光的话语和思想,也能看到近些年来娱乐圈的变迁。
易阳
已完结· 18.75万字
《蒋介石官场术》共分10章,其内容主要以民国历史为背景,以蒋介石几十年军法统治的具体事例为依据,研究蒋氏的政治权谋,揭示旧时代的官场黑暗和独裁、专制的反动,对于研究民国历史和传统官场社会,促进现实政治和吏治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何山
已完结· 26.42万字
敦煌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使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相碰撞、相交融、相汲取,凝结成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产生了独一无二的、综合性的艺术群体和新型的文化形态。本书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从文化比较学、艺术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源流、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证;同时对敦煌艺术的分期、发展、演变,以及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
【英】伊芙琳·韦尔奇
已完结· 16.32万字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打破了传统上对文艺复兴的神话阐释,从宝石、青铜、石材、玻璃等创作材料与壁画、版画等创作手法开始,切实再现了那些辉煌艺术品的制造过程;此外,作者还带领我们窥探了艺术家行会及各工作室之间的激烈竞争或亲密合作,解读出艺术家与赞助人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还原出当时的观众会在何时何地消费艺术品,以及这些艺术品又是如何满足了皇亲贵戚、宗教权威与政府显要的私心目的,让我们看到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美】巫鸿
已完结· 17.10万字
“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的研究轨迹,破西方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范式,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 《传统革新》为文集的*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由于有在故宫业务部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的几篇文章涉及玉器、青铜器、度量衡器等研究,显示出对古代器物强烈的兴趣。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器物的形式分析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由博物馆藏品研究发展到对于考古材料的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对有关母题行了定性定量的细密分析,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这个课题***的一篇文章;他对于四川汉代石棺空间结构与题材关系的分析,可以看作《武梁祠》的预演;《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表现出了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深切关注。 “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二《超越大限》和卷三《陈规再造》业已出版,下一步即将推出卷四《无形之神》与卷五《残碑何在》,敬请关注。
(英)迈克尔·苏立文
已完结· 19.78万字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范大灿
已完结· 24.27万字
《歌德论文学艺术》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的一本文集,书中汇集了歌德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与艺术的评论和见解。其中包含歌德对文学艺术宏观理论的讨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和点评,还有对作家和艺术家生平事迹的介绍和其艺术风格的评价,书中各种各样的论述不仅反映了歌德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还呈现出他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此书图文并茂,书中配有多幅插图,图片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与配合,很多图片来自于当时著名的画家为歌德画的肖像和歌德自己的画作,展示了歌德的生平足迹。这是一本有关歌德的思想与生平的生动传记,全书语言激情盎然,思想内容丰富生动,对于了解歌德,了解魏玛古典主义思想,了解歌德生活时代的欧洲文学艺术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韦志国
已完结· 15.56万字
公文写作是多种主客体因素与文本规范交互协同的过程。本书倡导“诗外功夫”与“诗内功夫”并重,主张从“诗外”走向“诗内”,立足“硬核”写作技术,揭示公文写作过程中的语言规律、逻辑规律。全书聚焦学习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全面论述业务能力、组织架构、文种文体、领导者等外界因素对公文写作的潜在作用。中篇重点针对普适性文本结构,深入讲解标题、主送机关、开头段、主体内容、小标题、结束语、附件说明、落款等各个环节的写作技法,归纳典型失误,揭示规范方法,从内容与表达两个维度重塑公文显性结构模式与隐性逻辑模型。
陈建华
已完结· 35.94万字
《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靠前卷,属于“总论”之一。全书涉及近百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方法论和话语转型。书稿作者高屋建瓴地探讨了我国百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和话语转型问题,并对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全面观照和简明扼要的梳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书稿分为上下篇。上篇涉及百年来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详细阐述了形式理论、元方法论、“本土”实践与世界文学,以及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论跟进等问题,并对这些方法论各自的优劣长短进行了符合实际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下篇以学术话语转型为线索,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进行整体性的回顾与反思,将外国文学研究视为一种话语建构与实践活动。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借鉴话语分析的方式,既有史的梳理,也有论的深入。
【美】巫鸿
已完结· 1.81万字
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曹卫东
已完结· 16.87万字
在《文化间性:记忆与反思》中,以“现代性”为范畴,作者探讨了我国文艺学学科及文化领导权应如何重建,大学精神和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应如何建构等问题,以及在朝向现代性的过程中,欧洲社会面对的群体自我认同、法律及文化教育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些话题之外,作者还整理收集了自己近几年代表性的阅读札记、时事评论及文艺评论。
(英)苏立文
已完结· 13.05万字
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历*有意义的事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一书讲述的便是从16世纪到现代,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 中国风为何会风靡18世纪的欧洲宫廷?从幕府时代到明治维新,基督教与兰学如何影响了日本美术的发展?浮世绘如何产生于西方美术的影响,又是如何反作用于举世闻名的印象派的?中国与西方的触虽然更早,为何受西方艺术影响却没有日本大?日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特殊角色?西方艺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现代美术革命?…… 苏立文教授引导读者穿越这风云变幻、瑰丽多姿的四个多世纪,清晰阐述出近代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彼此深深吸引而又对立排斥的过程,为我们厘清这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纷繁际会。
【美】巫鸿
已完结· 20.13万字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本卷收录巫先生2005—2011年的14篇论文与讲稿,从时间性、空间性和物质性等多个角度探讨古代视觉文化中“复古”“废墟”观念的体现、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对主体的表现、“生器”与“明器”的理论和实践等,旁征博引,引人胜,兼具学术思辨和可读性。
袁筱一王静
已完结· 29.22万字
袁筱一、王静著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6卷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精)》考察了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状况,对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本卷关注法国文学在中国的阐释主体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法国文学研究中某些个案的讨论,诠释在历史维度读者期待与研究个体三重作用下的法国文学的研究特点。本卷由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和王静教授领衔撰写。
【美】巫鸿
已完结· 20.40万字
“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三十余年的研究轨迹,破西方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范式,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对中国古代礼仪艺术的内涵、定义及沿革做了界定,把历史研究的重还原到古代美术作品的原始功能、意义和环境上去;同时引多种现代美术史中的分析观念,从“空间性”、“时间性”、“物质性”等多个角度讨论中国古代墓葬、建筑、绘画和器物的基本特质。 继《传统革新》《超越大限》与《陈规再造》之后,《无形之神》为文集的第四卷,收录作者1999年至2003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
王睿
已完结· 8.21万字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将技术创新的强渗透性和发展变化性置于社会文化的普遍联系之中。讨论了全球化时代技术创新的文化嵌和遗传基因,揭示了技术创新由信息交换、新兴网络及智能技术、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集群技术创新引发的持续空间放特;由主体认知差异性、主体关系复杂性、创新方案冲突性引发的协商博弈特;由效率优先、持续竞争引发的经济目标下的技术功利主义。
杨旭辉
已完结· 30.79万字
本书是国内外学术界*次将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做系统研究和论述的专著,全面系统地展现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晚清近代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这些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不仅对近代的龚自珍、魏源、谭献、况周颐、康有为以及现代学术史上以顾颉刚为首的 “古史辨派”学者影响深刻,对今天的学术思想亦有启迪。
范世康
已完结· 24.11万字
《傅山论坛》自2012年8月创刊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不仅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方,而且传播至江浙一带,可以说影响绵延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已经成为国内开展傅山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近几年来,研究傅山的队伍日益扩大,不仅有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而且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山西人士,也吸引了南方的人士。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过去的研究傅山的学术问题,进而拓展研究傅山的思想。这一可喜局面,与傅山学社和中华傅山园诸位同仁的努力,特别是傅山学社社长范世康先生正确的策划与领导是分不开的。
【美】巫鸿
已完结· 19.74万字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继2018年出版的《传统革新》与《超越大限》之后,《陈规再造》为文集的第三卷,收录作者1995年至1998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艺术等主题,持续探讨图像内容与空间、媒材的关系。其中《清帝的假面舞会》《屏风画》《陈规再造》等一系列论文,围绕清宫旧藏文物和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传统展,选择了雍正乾隆变装画像、十二美人图、屏风文化等精巧的切,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引人胜的同时,一步发展阐释了“图像”与“原境”互动的美术史观,是为后来《重屏》等专著的雏形与先声。 “巫鸿美术史文集”下一步即将推出卷四《无形之神》与卷五《残碑何在》,敬请关注。
【美】巫鸿
已完结· 21.03万字
“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的研究轨迹,破西方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范式,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 继《传统革新》之后,《超越大限》为文集的第二卷,收录作者1988年至1994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涉及城市、礼器、墓葬、宗教、地域美术等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种与西方传统历史写作形式相类似的单线的历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现中国艺术的丰富、复杂与变化。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 in ritual 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何为变相?》这篇长文则将上述概念结合起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敦煌。
闫立金 著
已完结· 25.25万字
[电子工业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已完结· 21.79万字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是一项大型学术工程,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英、日、德、意、俄等文献的翻译和编辑出版,是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因而只能分批陆续出版。相近的史料内容,安排在不同卷次先后出版,也是迫不得已的,敬请读者原谅。我们希望这套史料集能为海内外广大的历史研究者和众多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丰富全面的历史资料。但是,由于材料来源广泛,有加害方、受害方、第三方的亲身经历、亲见亲闻材料,也有回忆材料、各种档案文献材料、报刊材料等,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有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受记述者立场、观察角度或认识上的局限,记述有矛盾之处,也有一些错误的或不正确的观点,这并不奇怪。对这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惨案,声音不可能完全一致。保存史料原貌。是历史工作者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因此,我们对史料均照原样收录,不加任何更动,提供给历史研究者,由他们在使用时加以考辨、解析,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
陈建华
已完结· 37.41万字
《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7卷。本书是一部学术史研究著作。本书以俄苏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为线索,以学术转型为理论框架,对俄苏文学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对长达百余年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进行了全面观照,在充分展示中国俄苏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俄苏文学研究进行了前瞻。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编
已完结· 24.55万字
本书是一部研究与网络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的专著。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存方式,特别是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网络化背景下的文学艺术》主要探讨网络化背景下传统文学艺术会如何发展,新兴的文学艺术又有怎样的可能等问题。《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网络化背景下的文学艺术》关心的是网络化背景下整个文学艺术的总体状况,包括但不仅止于网络文学和网络艺术,更非是对某些具体的文艺样式和作品的研究。这项研究将对我们全面把握文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助益。
[德]伽达默尔
已完结· 23.28万字
《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是作者的学术译文合集,涉及形而上学批判、话语政治、文艺理论等,收录了霍克海默、哈贝马斯、伽达默尔、克吕格、巴尔塔萨、罗曼·茵伽登、顾彬等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章。译文难度较大,可见译者译笔矫健,这些文章也为学术界提供了颇具学术价值的成果。
(英)迈克尔·苏立文
已完结· 19.99万字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世界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迈克尔·苏立文教授熟识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许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最早和最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本书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其中包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以及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而那些新观念超越了民族优越感所形成的隔阂。中国古典文人画传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发现、共产主义影响之下的艺术巨变,及对于艺术核心价值的再思考等等问题,一一纳入了苏立文教授这部迷人的著作之中。
曹卫东
已完结· 21.00万字
《交往理性与权力批判》既是作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发展沿革的小记、对哈贝马斯个人及其思想关键词的剖析,也同时阐明了作者自身如何从理论和思想上向哈贝马斯靠近,涵盖作者同哈贝马斯的个人交往、哈贝马斯与中国学界的交往、国人对哈贝马斯思想理论的受过程,等等;此外作者还专门梳理了著名的“1968”学生运动的历史细节,重凸显了在此运动中法兰克福学派与学生的各种互动及交锋。
周启超,张进
已完结· 48.67万字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3卷。全书总分为五章,其中解放前的文论研究为一章,解放后的文论研究分为四章。按照系列套书的统筹规划,该卷秉承套书的总体要求,注重原生态,竭力走进国外文论引介与研究的历史,以欧美文论、日本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俄苏文论为经线,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纬线,细数百年来中国学人在引介和研究外国思想家的学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外国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印记。本书在梳理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路径与接受格局上的现实问题,探索我国未来的外国文论引介的战略规划,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
江宁康
已完结· 25.79万字
江宁康、金衡山、查明建著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4卷美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精)》梳理了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的脉络和重要成果,对研究的源头和相关的学术机制进行了阐释。本卷借鉴计量史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对学科发展的状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力求对靠前的美国文学研究得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本卷还关注学术组织和机构的活动,关注当下青年学者群体的成果,强调学术自觉和学术创新的学科史意义。作者包括南京大学江宁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等。
曹卫东
已完结· 20.50万字
在《迟到民族与激思想》中,作者以《德国思想的他者视角》篇,从著名学者卡尔·曼海姆、马丁·格莱芬哈根、库尔特·伦克的研究成果出发,考察了有关保守主义的不同定义,揭示了德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生语境,分析了德国保守主义的思想结构,发掘其背后隐藏的思想关联、社会关联,特别是政治关联,揭示出德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激思想;从宏观上勾画出德国保守主义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