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让学生在未来拥有不可替代的决胜力
【美】查德·拉特利夫,帕姆·莫兰,伊拉·索科尔
已完结· 12.42万字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未来是极为不确定的,为了帮助学生为崭新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学习。本书作者深入研究高效的教学策略,整合创新技术、教学实践和学习环境设计,为教师提供了关于全速迈入“终身学习”时代的教学指南。
【美】查德·拉特利夫,帕姆·莫兰,伊拉·索科尔
已完结· 12.42万字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未来是极为不确定的,为了帮助学生为崭新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学习。本书作者深入研究高效的教学策略,整合创新技术、教学实践和学习环境设计,为教师提供了关于全速迈入“终身学习”时代的教学指南。
(美)大卫·梅斯特(David H. Maister),(美)查
已完结· 14.31万字
妖哥
已完结· 225.76万字
现代青年陆鸣穿越到三国乱世。 获得了截胡系统。 开局截胡诸葛卧龙。 一无所知的诸葛村夫还在草芦等待刘备上门。 而陆鸣已经成为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曹军灰飞烟灭。 诸葛村夫傻眼:鬼才已死,卧龙当出……难道我拿错了剧本? 陆鸣淡淡表示:错不了,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美】奥里森·马登
已完结· 10.91万字
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或财富,真正的秘密在于:我们如何在心中构筑梦想,然后,努力让梦想成真的信念。记住,不管世界如何改变,不管苦难如何折磨,我们依然相信信念是安宁、强大、富足的发端,我们必须要有更强有力的信念。人类较大的敌人是自己,是你的消极、疑虑、恐慌和畏惧。它们时时刻刻提醒你:“你不可能永远年轻和健康,你不会富有,你不会成功!”我们必须用更坚定的信念消除这些消极的念头。想象那些安宁、健康、强大、富足的信念——它会带来无拘无束的生活。相信它,运用它,神奇的事情就会到来。
【美】杰斐逊,林肯,罗斯福
已完结· 14.19万字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神秘而又遥不可及。本书编者研究美国历史多年,力求将他们真实的一生清晰地呈现给每位读者。书中参考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内容详实而准确,更是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励志历史读本。人虽离去,激励永存!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足迹,找到自己的信仰,创造自己的传奇人生……
和力
已完结· 10.68万字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败于自身能力的欠缺,而是败于自己的不自信。其实人们只要了解自身的弱点,懂的设法去克服自身的弱点,发现自身的优点,便能为事业、家庭和人际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积蓄一份力量。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讲解,希望给有理想的人精神的伴侣、心灵的慰藉。
赵颖
已完结· 15.05万字
有人说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经过科学论证,辟谣了。本书采用21天的形式,并不是让你一天掌握一个技能,不断重复,最终形成你的习惯;仅仅是因为,你们都很聪明,原则上可以在一个月内复制我全部的经验,但全月无休太累了,21天刚刚好!
安子
已完结· 9.45万字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逆境是一种祝福!它看起来像是失败,其实却是一只看不见的智慧之手,强迫人们改变方向,向着另一个更有利的方向前进。”在逆境中,冷酷的事实确实带来了看似不可跨越的障碍和无可弥补的损失,但真相的背后却隐藏了伟大的力量,引...
领读文化
已完结· 58.40万字
有人说21天能养成一个习惯,经过科学论证,辟谣了。本书采用21天的形式,并不是让你一天掌握一个技能,不断重复,最终形成你的习惯;仅仅是因为,你们都很聪明,原则上可以在一个月内复制我全部的经验,但全月无休太累了,21天刚刚好!
【英】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莫晓敏译
已完结· 4.10万字
20世纪所有的哲学家中,罗素的散文可谓首屈一指。在《我的信念》中,他阐述了自己如何理解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在追求美好人生方面有着怎样的可能性,不仅道出了他的恐惧,也吐露了他的希望。他认为,人类目前还无法在天文学之外的领域预测未来,在人间世事中既有能带来幸福的力量,也有能带来痛苦的力量,我们虽然无从知晓何者将会取胜,但要明智行事,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 (中英双语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哲学大师罗素,谈人生中的性、爱、迷信…… 罗素的智慧,还有毒舌似的警言金句,贯穿着各种历史、传说、风俗,读来爱不释手。
【美】杰斐逊,林肯,罗斯福
已完结· 23.20万字
李捷
已完结· 62.36万字
中国近代以来,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集中地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完成彻底摆脱历史厄运、赢得中国革命胜利、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这三个历史性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并带领中国人民跨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为了这个目标,自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前赴后继的奋斗与探索,但真正能够实现这个民族梦想的是中国共产党。 本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之际,以翔实的史料和宏大的历史视角,追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经历的奋斗与梦想历程,展示跨越近200年的沧桑巨变,展示横贯其中的不朽民族精神与和平发展理想,为国际社会和友好人士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一把历史锁钥。
江苏人民出版社
已完结· 136.08万字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杨栋梁
已完结· 24.74万字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田庆立,程永明
已完结· 24.40万字
本文阐述了中日复交以来(1972—2010年)日本政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国民的中国观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依循历史发展的脉络,集中对不同时期日本各界人士中居于主流的对华认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日本各界人士对华观的变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及中国国家实力的消长紧密关联。日本各界人士的对华认识在由冷战时代向后冷战时代演进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嬗变,经历了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变迁,对中国的定位逐步完成了由“友好伙伴”向“竞争对手”角色的界定。日本各界人士中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竞相作用的“合力”结果。显然,就日本各界人士对中国的认知而言,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杨栋梁主编 王美平 宋志勇著
已完结· 20.75万字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由于持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字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刘岳兵
已完结· 27.81万字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本书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杨栋梁,王振锁,乔林生,乌兰图雅
已完结· 20.59万字
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本卷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台湾问题”是这一时期中日政治关系中的*症结所在,也是本书的重点议题。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字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奥)茨威格著;沈锡良译
已完结· 11.01万字
《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最著名的代表作,曾被徐静蕾拍过电影,被孟京辉改编为话剧,反响热烈。作家R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将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作家R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却成了全人类的“童话”。 同时,本书还收录了茨威格的另外两个经典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了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出于对一个赌徒儿子般的爱,试图挽救赌徒,最终却失身于赌徒。
姬赤水
已完结· 187.24万字
世界末日,资源匮乏。 神秘天域突然出现,挑选全球250个国家代表参与天域生存之战。 胜利者的国家,可获得丰厚奖励,食物,水源,军火,乃至于全国民众的寿命。 萧凡穿越至此,意外成为华夏代表,进入天域之战。
清盏
已完结· 121.99万字
本是一朵“血狂花”,一朝穿越,将坏人踩在脚下!只是那个男人有点狂,有点坏。不行不行,一定得与他较个高下!
鹿白
已完结· 191.14万字
21世纪的高材生,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八十年代,靠着对那段时期的了解,靠着超越的经商头脑,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
(奥)斯蒂芬·茨威格
已完结· 2.95万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代表作,曾被徐静蕾拍过电影,被孟京辉改编为话剧,反响热烈。作家R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将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作家R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却成了全人类的“童话”。
一壶清酒
已完结· 57.69万字
颜恬本是豪门真千金,多年后被认回,却发现家里已经有了她的替身,而且替身已经成功上位,她的家人和未婚夫全都站在了她那一边。上辈子的颜恬黑化以后,疯狂与替身争夺,下场无比悲惨;而这辈子,为了完成任务,已经被穿越过无数世界的她,早把这些人扔在了一边。什么家人未婚夫,她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然而——为什么她不在意他们了,这些人却一个个痛哭流涕求她原谅?陆封渊搂住她的腰,眼神锋利:“不原谅,她有我足够了。”
(美)摩西奶奶
已完结· 3.61万字
《人生随时可以重来》全面、准确、优美地介绍了摩西奶奶一生的传奇故事及其作品。精选摩西奶奶多幅经典画作,时间跨度从摩西奶奶58岁的*幅画一直到101岁的最后一幅作品,这些画作大多属于私人收藏,首次在国内出版,每一幅画,都有详细的图说,包括原画的尺寸大小、创作时间及其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文字与图画的结合使人仿佛身临其境,重新回到了摩西奶奶画中那段温馨的旧时光,恬静,惬意,幸福,从容。是一部优秀的心灵疗愈之作。
阿锦
已完结· 157.99万字
继妹抢走宋安歌的暗恋对象,求着她成全。于是李代桃僵,宋安歌成了人人羡慕的陆少奶奶。陆少对她百般呵护,宠溺至深,就连洗澡也要亲自伺候。宋安歌小心翼翼,却没能抵得过男人的糖衣炮弹,甘愿成为本本分分的陆太太。然而,那个把她宠上天的男人,却在某一天,转身拥抱旧爱。宋安歌自嘲,她连新欢都算不上。可是婚久情深,宋安歌又如何能够坐以待毙,什么旧爱,什么小三,觊觎她的男人,都该滚得远远的!
城市中国
已完结· 8.50万字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到近现代工业化之后的必然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率增长,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 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不止一次的开发。城市的建设者和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式。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对未来社区的理解和试验,是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国内外多个国家的城市更新案例,梳理城乡规划学者、建筑设计师、社区经营者等群体的观点与洞察,寻找未来社区的中国模式。
【奥】茨威格
已完结· 15.18万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一封信的形式把一个女人的一生的情感历程展示的淋漓尽致,整封信都是女人的内心独白。描述了一个女人与一位作家之间长达十八年的恋情,令人读后百感交集。这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一部茨威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