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伦敦落魄记
〔英〕乔治·奥威尔
已完结· 11.93万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乔治·奥威尔
已完结· 11.93万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法)雨果
已完结· 31.98万字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本书以1482年的法国为背景,以吉普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与年轻英俊的卫队长、道貌岸然的副主教以及畸形丑陋的敲钟人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热情讴歌了吉普赛姑娘与敲钟人高贵的人性,深刻鞭挞了卫队长与副主教的虚伪与卑下。
(法)维克多·雨果
已完结· 32.39万字
她既衰老又年轻,既突兀又神秘; 她是卡西莫多的摇篮和母亲,又是弗罗洛策划阴谋的巢穴; 她是爱斯梅拉达的避难所,又是丐帮攻打的妖魔; 她是万众敬畏的圣堂,又是揉脸万众命运的宫殿。 她的灵魂是善是恶,总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 她是,无与伦比的,巴黎圣母院。
【法】维克多·雨果
已完结· 13.00万字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在1831年用六个月时间完成,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随即在1832年再版。《巴黎圣母院》是将美丑对照推向极致的浪漫派爱情小说,以史诗的气魄再现中世纪社会和历史,让巴黎圣母院成为挣扎在善恶之间的人类命运的象征。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是真正的主角,雨果赋予它奇特的生命:在贞洁和欲望之间痛苦斗争的副主教身上,象征着人的理性和欲望的永恒的冲突;在内心善良和受制于邪恶之间波动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身上,象征着人的精神的美好和野蛮并存……
(英)乔乔·莫伊斯
已完结· 9.03万字
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合集,包含中篇小说《一个人的巴黎》和8个短篇小说。讲述了各种各样的都市情感关系:有清新的小爱情,有错过的前任,也有忘却浪漫和精致的中年男女……爱情中的纠结、痛苦和美好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 主打的中篇故事《一个人的巴黎》讲述一个有社交恐惧的英国姑娘奈尔,独自在浪漫之都巴黎闯荡了三天的故事。奈尔本来打算和男友在巴黎度过三天假日,却被男友无故爽约。交际困难又不懂法语她一个人在巴黎度过了三天,困难一个接一个来,幸好在这里她偶遇了同样失恋又失意的法国小伙法比安……命运由此改变。
【美】杰克·伦敦
已完结· 12.21万字
本书精选了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经典作品,如《银白的寂静》《热爱生命》《北方的奥德赛》《印第安女人》等。每一篇故事都有其明显的特色,内容丰富,有声有色,险象环生,引人入胜,但又有科学的根据。
杰克·伦敦
已完结· 11.72万字
杰克·伦敦的人生经历之传奇、生活经验之丰富,令别的作家望尘莫及。这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甚至让人怀疑他笔下的故事不是杜撰的,而是真实事件。其作品迸发出一股生命的力量,令人震撼。《荒野的呼唤》记述了一只狗的遭遇,温顺的家犬“布克”被人贩卖到寒冷的阿拉斯加,成为一名雪橇犬,残酷的生存环境呼唤起了它的野性,它最终成为“狼王”,同狼群一起“奔跑着,嗥叫着……”
(英)史密斯
已完结· 15.74万字
克里斯托弗·J.A.史密斯是一个普通的英国人,他厌倦了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在同时失去工作和恋人之后,决定以自己的方式——骑自行旅行挑战自己的极限,找回自信心。他历时13个月,从英国出发,穿过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个国家,最终到达北京,骑行了16500英里,以自己的方式穿越了亚洲。
(美)华盛顿·欧文
已完结· 17.34万字
1664年英国打败荷兰,取得“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并将其命名为“新约克”,即现在的纽约。本书讲述的就是在三位荷兰总督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故事。 本书作者是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他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向读者展现了关于纽约的早期记忆,用诙谐的笔触讽刺当时的荷兰殖民者。纽约早期地理和人文、环境、城市建设、居民迁徙与定居在书中亦有体现。同时,本书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本书都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法】雨果
已完结· 32.51万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法】雨果
已完结· 12.39万字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于1831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主要围绕一位美丽的吉卜赛姑娘与敲钟人卡西莫多、主教助理克洛德、骑卫队长浮比斯之间可歌可泣的故事,讲述了人间种种苦难、爱、恨,善良与邪恶,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美】盖伊·特立斯
已完结· 39.79万字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首席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立刻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王国与权力》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首屈一指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美】杰克·伦敦 (London,J.)
已完结· 45.39万字
杰克·伦敦,美国有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一个既无固定职业又无固定居所的家庭中长大。24岁开始写作,去世时年仅40岁。从1900年起,杰克·伦敦连续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小说,讲述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是很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杰克·伦敦一生著述颇丰,16年中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很有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热爱生命》等小说。
(美)亨利·詹姆斯
已完结· 11.99万字
《伦敦围城》首次发表于1883年,是亨利•詹姆斯创作生涯早期最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浮华之风,展现了开放的美国人与保守的英国人之间的道德、文化冲突。此次系该小说问世一百三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佚名
已完结· 5.24万字
孙世阳
已完结· 13.83万字
《伦敦商学院最有价值的管理课》萃取全球最*的管理思想精髓,整理集录了罗布·戈菲(Rob Goffee)、加雷恩·琼斯(Gareth Jones)、加里·哈默(Gary Hamel)、杰伊·康戈尔(Jay A.Conger)、苏曼特拉·戈夏尔(Sumantra Ghoshal)、海克·布鲁奇(Heike Bruch)、唐纳德·苏尔(Donald N. Sull)、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多米尼克·霍德(Dominic Houlder)、安德鲁·里奇尔曼(Andrew Likierman)、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杰克迪希·帕瑞克(Jagdish Parikh)等伦敦商学院众多著名管理大师的观点、思想和智慧,致力于为学界和商界提供最前沿的理念知识、最深刻的思维见解、最权威的案例论证,帮助企业管理者拓展商业视野,彻底打破传统管理思想的桎梏,发现潜在的挑战和机会,确保企业获得独一无二的持续竞争优势!
【法】洛朗·多伊奇;施珂译
已完结· 104字
法国销量突破150万册,地道巴黎人带你玩出不一样的巴黎! 附赠4张明信片和景点贴纸1张 乘上地铁,穿越古今,21个地铁站,21个世纪。历史知识、八卦趣闻,信手拈来;影藏在名胜古迹背后的故事。 法国插画师Antoine Corbineau亲绘封面图 名叫新桥的桥却是塞纳河上最古老的桥。巴士底狱先后关押过大文豪伏尔泰和萨德爵士,那你知道萨德爵士在狱中干了什么事?巴黎的第一个证券交易竟然诞生在一座桥上。巴黎的源头不在市中心的西岱岛,而在楠泰尔市。埃菲尔铁塔底下长眠的是2000年前和恺撒军队作战的高卢将士。理发师陶德确有其人!“七月革命”纪念柱底下埋葬着革命烈士以及埃及木乃伊…… 这些你万万想不到的历史冷知识、小八卦全都汇集在《地下巴黎》这本非典型性旅游手册中。一本让挑剔的巴黎人也会爱上的书。 作者洛朗•多伊奇带你乘地铁,游小巷,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巴黎。21个地铁站,21个世纪,畅游古今巴黎!
(英)埃洛伊丝·米勒,(英)萨姆·乔迪森
已完结· 10.72万字
伦敦,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城市之一,每一个角落里都是历史悠久的建筑和故事。《伦敦文学小史》一书贯穿伦敦的各个历史时期,涉及不同的文学体裁,以专题形式生动讲述了诞生在伦敦的多部文学作品背后的秘事内幕,带领读者在最显赫的文学地标上发掘引人入胜的趣闻轶事,同时又走进各家出版社,走进各处咖啡馆、公园,沿着多年来蜿蜒穿过伦敦市内、曾经赋予作家灵感的街道观光游览。你会发现,这是一座充满思潮理念、智慧谋略,人才荟萃的城市。
渊峙
连载中· 7636字
人在巴黎:从底层到巅峰的奋斗之旅 在繁华的X市,有一个名叫大巴黎的男子,他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他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智慧,一步步攀上了TCS集团分公司CEO的巅峰。他的故事就是一段“大巴黎”的奋斗历程。 大巴黎出生在X市的一个贫穷社区,亲朋好友的嘲讽,让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压垮,而是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尝遍了生活的苦涩与辛酸。然而,正是这些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成功的信念。 他逐渐引起了TCS集团高层的注意。他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潜力,成功地赢得了TCS集团分公司的一份工作。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31.76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25.37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徐志摩
已完结· 13.63万字
徐志摩为新月派诗人的领军人物,写作上汲取拜伦、雪莱、济慈等浪漫派的意象及手法,词采工丽、想象瑰奇,是我国现代诗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和《云游》等集。 本书所选各篇以蒋复璁、梁实秋主编的《徐志摩全集》(台湾版)为底本,原书得到徐志摩前妻张幼仪女士及生前好友的鼎力相助,文字资料由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独生子徐积锴先生向美国各大学图书馆中搜求,意在“保存文献,传诸久远”。
【美】尼基·阿瑟;徐芳芳译
已完结· 12.28万字
本书是对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和新闻工作现状的近距离考察。 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纽约时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动荡。一方面,纸质版的竞争变成了电子版的竞争,不仅是同行之间,在《纽约时报》内部,纸电亦是敌友难辨;另一方面,受众不仅要求新闻的获取及时、方便,甚而要求与之互动并参与新闻生产;而社交媒体在成为新闻记者信息源的同时,也冲击了记者和媒体的传统工作方式以及权威性。 作为全球媒体的标杆,《纽约时报》上至企业管理制度,下至新闻工作流程和记者的个人技能、岗位,都不再能够满足当下新闻工作的需求,不得不大量引入编程、网页设计人才并与众多博主、网络极客合作,进行各种探索和实践。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变值得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思考、借鉴,对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或者关注时事的网民也未尝不是有趣的读物。
【英】马丁·艾米斯;林红译
已完结· 1.48万字
马丁·艾米斯就是新生的福楼拜,再世的乔伊斯。 ——索尔·贝娄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有关谋杀的故事,一个含有爱的故事,甚至是一个四处充斥且进溅着幽默、性和时不时让人目眩神迷的言语的惊悚故事,艾米斯对当下无比尖锐的关注让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亢奋中。 ——《独立日报》 残酷无情,悲情激荡,让读者犹如被催眠一般一气读就……艾米斯是这个时代令人癫狂的大师级作家,需要你做的,唯有静心阅读。 ——《出版人周刊》 ================================================= 《马丁·艾米斯作品:伦敦场地》将故事时间设定在1999年,但讽刺的矛头仍然是八十年代的英国。 叙述了一个三十四岁的妓女(妮可拉·西克斯)行将被杀死的过程,“一个男女之间老掉牙的故事”。问题在于:谁将杀死她?是下流无耻的骗子基思·泰伦特——一个地道的伦敦酒徒,还是富有、高大、情感极具依赖性的盖伊·克林奇?但这个问题直到最后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伦敦场地”既是伦敦市区内的一处场所,也是后现代西方世界的荒凉象征。千禧之年,“大难”将至,女主人公妮可拉·西克斯精心策划,试图引诱两位男主人公——酒吧无赖基思和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36.39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23.82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杨猛
已完结· 10.32万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杨猛
已完结· 19.36万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24.03万字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已完结· 42.85万字
《巴黎评论·诗人访谈》收录以下十八位诗人的长篇访谈:玛丽安·摩尔、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布莱兹·桑德拉尔、乔治·塞菲里斯、安妮·塞克斯顿、菲利普·拉金、约翰·阿什贝利、德里克·沃尔科特、W.S.默温、奥克塔维奥·帕斯、耶胡达·阿米亥、伊夫·博纳富瓦、切斯瓦夫·米沃什、特德·休斯、加里·斯奈德、谢默斯·希尼、罗伯特·勃莱、杰克·吉尔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