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信仰的力量:迷茫中觉醒
章利勇
已完结· 11.60万字
全书主要阐述了全球环境的演变引发了企业和人们的集体迷茫,并且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然后分析了迷茫产生的根源,即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匹配;接下来,书中进一步阐述传统方法论正在失效,而价值信仰论正在形成并发挥作用;价值信仰是决定企业和个人命运的根本。最后,本书重点介绍了价值信仰的力量以及价值信仰如何打造卓越的企业和个人。
章利勇
已完结· 11.60万字
全书主要阐述了全球环境的演变引发了企业和人们的集体迷茫,并且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然后分析了迷茫产生的根源,即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匹配;接下来,书中进一步阐述传统方法论正在失效,而价值信仰论正在形成并发挥作用;价值信仰是决定企业和个人命运的根本。最后,本书重点介绍了价值信仰的力量以及价值信仰如何打造卓越的企业和个人。
冉星语
已完结· 90.89万字
「TFBOYS」 何谓热爱? 无非就是非你不可,想把一切认为好的都给你,相信自己会和你永远走下去。 青春里的我们会有几个热爱的人?这份“热爱”,又能持续多久? “刚开始的时候她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她。一点也不。” “你是谁?你是她吗?” “在国外的那段时间,莫名其妙总会想起当日救下的那个女孩。” 你相信缘分吗? 我什么都不相信,只相信你。 “我爱了一个人十五年,故事的最终,我们没有在一起。” “后来,我再也看不到他对我笑得露出虎牙,再也听不到他任何一句温柔的话语,我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变成了浅淡的友谊,并且岌岌可危。” “我不喜欢看到他和她在一起的身影,可是我什么都无法说出口。” 不够般配的流言蜚语,心里筑起的高墙,不知所起的误会……一切的一切,都无法阻挡我走向你的步伐。 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怅然若失,相遇又分离,一场...
才云鹏
已完结· 15.34万字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最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 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王玉周,祁一平
已完结· 14.58万字
《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高地》一书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关心、中央特别重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进行架构,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怎样严峻的挑战,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再次基础上,作者对如何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如何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做出论述。本书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内容活泼生动雅俗共赏,很接地气。
陈建华
已完结· 35.94万字
《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靠前卷,属于“总论”之一。全书涉及近百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方法论和话语转型。书稿作者高屋建瓴地探讨了我国百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和话语转型问题,并对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全面观照和简明扼要的梳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外国文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书稿分为上下篇。上篇涉及百年来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详细阐述了形式理论、元方法论、“本土”实践与世界文学,以及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理论跟进等问题,并对这些方法论各自的优劣长短进行了符合实际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下篇以学术话语转型为线索,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进行整体性的回顾与反思,将外国文学研究视为一种话语建构与实践活动。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借鉴话语分析的方式,既有史的梳理,也有论的深入。
李虹
已完结· 10.54万字
本书为汉代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解除术给身体以圣洁、作为生居与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变形四个环节出发,探究汉代人的生死观,对墓葬背后的汉代信仰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论述。承认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并为之提供重生的途径是汉代墓葬信仰的主题及任务,墓葬仪式以生者对死者的处置方式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隐含着生者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以及为顺利到达不朽之境所做的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墓葬信仰整合了人们的多种愿望,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套与本土宗教、伦理、生死观密切相关的概念系统,成为汉代思想的一部分。墓葬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逻辑,是古代民众对生命的述说,也是我们解读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探讨历史的一个渠道。
袁筱一王静
已完结· 29.22万字
袁筱一、王静著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6卷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精)》考察了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状况,对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本卷关注法国文学在中国的阐释主体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对法国文学研究中某些个案的讨论,诠释在历史维度读者期待与研究个体三重作用下的法国文学的研究特点。本卷由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和王静教授领衔撰写。
范世康
已完结· 24.11万字
《傅山论坛》自2012年8月创刊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不仅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方,而且传播至江浙一带,可以说影响绵延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已经成为国内开展傅山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近几年来,研究傅山的队伍日益扩大,不仅有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而且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山西人士,也吸引了南方的人士。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过去的研究傅山的学术问题,进而拓展研究傅山的思想。这一可喜局面,与傅山学社和中华傅山园诸位同仁的努力,特别是傅山学社社长范世康先生正确的策划与领导是分不开的。
桑兵
已完结· 24.92万字
晚清民国学术名家辈出,佳作如云,既有研究还相当不够。本书从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关照到文本的前后左右,论述由整体而具体,从宏观落脚细部,对于近代中国新史学、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社会学人类学对史学的影响有深度剖析,对于当时的学术交往、学会活动与学术争论也力求和盘托出,文笔简洁有力,让人在历史的繁复之中领略学术与学人的魅力。著者所揭示的学术史研究路径,无疑也给人相当启发,值得有心人细心揣摩。
陈建华
已完结· 37.41万字
《俄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7卷。本书是一部学术史研究著作。本书以俄苏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为线索,以学术转型为理论框架,对俄苏文学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对长达百余年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进行了全面观照,在充分展示中国俄苏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俄苏文学研究进行了前瞻。
[德]伽达默尔
已完结· 23.28万字
《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是作者的学术译文合集,涉及形而上学批判、话语政治、文艺理论等,收录了霍克海默、哈贝马斯、伽达默尔、克吕格、巴尔塔萨、罗曼·茵伽登、顾彬等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章。译文难度较大,可见译者译笔矫健,这些文章也为学术界提供了颇具学术价值的成果。
周启超,张进
已完结· 48.67万字
《外国文论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3卷。全书总分为五章,其中解放前的文论研究为一章,解放后的文论研究分为四章。按照系列套书的统筹规划,该卷秉承套书的总体要求,注重原生态,竭力走进国外文论引介与研究的历史,以欧美文论、日本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俄苏文论为经线,以学人、学说、学刊为纬线,细数百年来中国学人在引介和研究外国思想家的学说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见证了外国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印记。本书在梳理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外国文论引介路径与接受格局上的现实问题,探索我国未来的外国文论引介的战略规划,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
江宁康
已完结· 25.79万字
江宁康、金衡山、查明建著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4卷美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精)》梳理了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的脉络和重要成果,对研究的源头和相关的学术机制进行了阐释。本卷借鉴计量史学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对学科发展的状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力求对靠前的美国文学研究得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本卷还关注学术组织和机构的活动,关注当下青年学者群体的成果,强调学术自觉和学术创新的学科史意义。作者包括南京大学江宁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等。
陈建华
已完结· 40.14万字
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第2卷,外国文学研究的多维视野)(精)》系总论卷二,主要从宗教学、社会学、译介学、叙事学等角度考察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并探讨了其他相关问题。本卷由陈建华教授主编,约请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浙江大学张德明教授、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厦门大学王诺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麦永雄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郝岚教授等学者撰稿。
章利勇 著
已完结· 70.77万字
全书主要阐述了全球环境的演变特征引发了企业和人们的集体迷茫,并且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然后分析了迷茫产生的根源,即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匹配;接下来书中进一步阐述传统方法论正在失效,而价值信仰论正在形成;最后,本书重点介绍了价值信仰的力量以及价值信仰如何打造卓越的企业和个人。
桑兵,关晓红
已完结· 19.18万字
以西学、东学、中学为支点,打破分科治学的局限,不以变化为进化,不以现在为现代,从多学科的角度,用不分科的观念方法,全面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的概念、思想、学科、制度转型的全过程和各层面,沟通古今中外,解析西学与东学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格义附会,重建中国自己的话语系统和条理脉络,深入认识中华民族新的智能生成运作机制形成的进程、状态和局限,认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的别样性及其对人类发展提供多样选择的价值,争取和保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日显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解释的主动和主导地位。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折射出整个近代中国在中外文化冲突融合的缠绕中遭遇的困境。透过目前的习以为常,依稀可见曾经阵痛的脱胎换骨。在此过程中,看似兼收并蓄,其实外来学说的输入不免表浅变形,本来民族的地位则多有流失。
周作人
已完结· 18.95万字
周作人
已完结· 13.30万字
干春松
已完结· 16.86万字
两千多年前,夕阳正伴随着农舍的炊烟向西边慢慢地沉下去,秋虫的鸣叫在凉爽的晚风中飘荡,倦懒的孔子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任潺潺的河水从指尖流淌,不时有调皮的小鱼在水波中跳跃。一直默默无语的孔子望着不知 疲倦东流而去的河水,一声沉重的叹息从他嘴里啾然而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差不多与此同时,希腊的哲人赫拉克里特在另外的一条河边也发出同样的慨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德】马克斯·韦伯
已完结· 13.51万字
《学术与政治》是马克斯·韦伯的两个演讲名篇。一战后,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迷惘。应其之邀,韦伯做了这两次演讲,旨在为大学生解答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的核心问题。 在一个祛魅的时代,以学术或政治为天职,这意味着什么?学术生活就如一场“疯狂的赌博”,而政治则被韦伯喻为“坚定而从容地钻透硬木板”。他以冷峻、清醒与独有的内心深处的激情,直面我们时代深刻的命运,为我们描绘出学术与政治的职业状况,阐明从事这两种职业所需的素质与条件,揭示学者与职业政治家的责任与内在使命。
文泽平
已完结· 9.44万字
从历史走向现在,今日之中国,青年依旧*富有朝气,*富有梦想。广大青年汇聚起磅礴青春力量,在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今天,接过时代赋予的使命,终将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变为现实。 作为万千中国青年之一,文泽平从偏僻小山村走出,带领上千年轻人创业打拼,从创富到共富,他将“达者兼济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传承于心。 本书主要阐释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三个核心理念,在不同阶段如何发展及其不同侧重点,以及作者如何根据上述理念更好地坚持和突破挑战。作者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的传承,亲身奋斗的实践,向青年人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表达一种新的青年思想,塑造一个新时代下青年榜样的力量。
仲富兰
已完结· 15.90万字
江南自古就是有着独特魅力的区域性概念,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特质和移民构成等,在许多方面都影响和塑造了其地其民的风俗与信仰。作者认为,风俗与信仰是我们伟大传统的一部分,其中有些有些需要“扬弃”,有些则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还有一些则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和继承——这一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我们名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力量”。
一头烦恼丝
连载中· 3.10万字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全球电能源设备无一幸免全部瘫痪。 逃过了灾难,却失去了父母,弟弟的智力突然退回到四五岁的时候,所有的重担压在了年少的徐浩睿身上。 异能觉醒,为了保护弟弟,为了在这末世生存,徐浩睿要变得更强。更强大的技能,更强大的内心,强大到足够保护所有自己在意的人。 然而末世降临只是危难的开始,还有更多的危机逐渐靠近,人类所要面对的并不只是生存下去,而是种族的延续。当更大的危机来临,更加强大的徐浩睿必将面对更大的挑战。这场灾难背后隐藏的危机是什么,人类究竟能不能应对,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德】马克斯·韦伯
已完结· 6.94万字
本书收录马克斯•韦伯脍炙人口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这两次演讲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前后,昨日世界业已崩塌,新的社会及政治秩序尚未成型,德国年轻人中弥漫着一股迷惘的集体氛围和左倾的政治浪漫主义。面对着渴求意义与先知的听众,韦伯刻意与纷乱的时事保持距离,将他的主题置放于思想史及社会史的脉络中,从而对现代世界做出根本性的诊断,并将此诊断运用于德国所面对的政治局势:在一个祛魅后的世界,学术及政治是否能成为一种志业?对世界有所知和对世界采取行动之间的统一,是否能在学术中或在政治中实现?韦伯的回答冷峻克制,暗蓄悲情,寄托深远。而他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及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的对峙,迄今仍对我们的学术反省与政治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梁启超
已完结· 8.28万字
《清代学术概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重要的代表作。该书梳理了从顾炎武、黄宗羲、胡渭、戴震,直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炳麟诸学人的思想与学术成就,将有清二百六十馀年学术发展作了全景式的勾勒,涉及清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学者和著作,是一部论述清代“思想界之蜕变”的学术论著,更是我们了解清代学术思想史的入门***书。本次整理以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共学社史学丛书》本为底本,并参校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学术概论》稿本、《改造》杂志排印本、商务印书馆1930年《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局1936年《饮冰室合集》本诸多版本,力求准确、全面、恢复原貌。特别据稿本收入梁启超于1923年六七月间撰写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此书是《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中间过渡,可据以理清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论述之发展脉络。此外,还附录《清代学术流别纲目》《清初五大师学术梗概》《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五篇文章,与《清代学术概论》是互为补充与发明的,供读者参考。
曹卫东
已完结· 16.87万字
在《文化间性:记忆与反思》中,以“现代性”为范畴,作者探讨了我国文艺学学科及文化领导权应如何重建,大学精神和大学学术评价制度应如何建构等问题,以及在朝向现代性的过程中,欧洲社会面对的群体自我认同、法律及文化教育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些话题之外,作者还整理收集了自己近几年代表性的阅读札记、时事评论及文艺评论。
梁漱溟
已完结· 10.97万字
《东方学术概观》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可谓“最后的儒家”的最后定论。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杨旭辉
已完结· 30.79万字
本书是国内外学术界*次将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做系统研究和论述的专著,全面系统地展现清代常州学术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晚清近代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影响。这些成就对后世影响巨大,不仅对近代的龚自珍、魏源、谭献、况周颐、康有为以及现代学术史上以顾颉刚为首的 “古史辨派”学者影响深刻,对今天的学术思想亦有启迪。
(英)约翰·埃德温·桑兹
已完结· 40.87万字
《西方古典学术史》是英国古典学者约翰•埃德温•桑兹*重要的著作,全书共三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古典学术的发展历程,细数希腊罗马学术发展流变,涉及各时期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尤以文献学、版本学、词源学、语法学见长,著述极为详赡渊博,可看作对以往各个时代古典学术成就的总录。 本书*卷自约西元前600年至约西元1350年,主要讲述希腊拉丁学术的发生、演变以及希腊、拉丁学术在拜占庭时期和西方中古时期的流布与嬗变。全书首先涉及荷马的史诗研究、戏剧及其他诗歌作品的研究、演说术与修辞学、语法学与词源学、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斯多葛学派、帕伽摩学派、帝国初世纪的文学批评以及古典晚期的希腊、拉丁学术等诸多方面,视野宏远,涵括诸端。在本书后半部分,作者把目光投向君士坦丁堡,对于古代到中世纪之间文献的传承、抄录和校勘进行细致整理和深度阐述,对拜占庭学术、9世纪的经典著作、早期经院学者及其经典著作、中古时期的文献考据等情况细细爬梳,使得枝蔓繁多的中古时期的学术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冯至
已完结· 26.38万字
冯至生前亲自编订,反映其一生中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成果。谈杜甫与杜诗、谈歌德、谈鲁迅研究、谈中外文学,谈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中国文学部分+外国文学部分,一窥一代学者勤勉读书与不懈思考的学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