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中的眼睛:一名日本间谍的摄影情报档案:1924-1938
杨红林
已完结· 11.06万字
本书讲述了一名日本间谍岛崎役治借民间摄影师之名,从1924年到1938年在中国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情和民族问题的情报刺探与搜集的间谍活动。
杨红林
已完结· 11.06万字
本书讲述了一名日本间谍岛崎役治借民间摄影师之名,从1924年到1938年在中国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情和民族问题的情报刺探与搜集的间谍活动。
[美]查尔斯·本
已完结· 18.44万字
唐朝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时代。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他们都认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期。《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的作者查尔斯·本先生是一位独立学者,并兼任夏威夷大学的教授,他广泛收集历史资料,以外国人的视角还原中国唐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
【美】莱恩·霍利得,史提芬·汉赛蒙
已完结· 4.04万字
每天一篇短文,每天一个深入思考,读者可按日期每天进行思考,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題阅读。选取古希腊罗马有名斯多葛哲人的作品段落,利用现代文字解读,清楚易懂。用斯多葛式的哲学指引,思索、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困难。斯多葛哲学入门书籍,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析古今中外名人推崇的人生哲学。用书中指引斯多葛的做法,可以减少内心能量的损耗,专注在你要解决的事情上。
陈伟
已完结· 13.86万字
本书以日本经济的两次危机——二战战败后和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危机之后——为时间点,描述了日本二战之后商业崛起的历程,也记录了泡沫经济崩塌之后,日本企业家的自我救赎。在日本近代化之后为悲壮的这两次变革中,企业家们在废墟中重建,在绝望中徘徊,然后选择向前走。 日本企业家对于造物的坚守,使得他们致力于对极致的追求,他们当然也有缺憾,但值得记忆。可以说,他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拯救了日本的经济。
梁汉桥
已完结· 15.12万字
综观那些成功人士,他们一般都谙熟驾驭人心的心理控制策略,善于巧妙地说服他人、引导他人、控制他人,以致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为之鞍前马后,他们可以将征服人心的艺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精通驾驭人心的心理控制策略,让你能够从别人的举手投足间读懂其心意,从而相机行事;从别人的一个小习惯、一个小细节就可以识别其为人,从而为我所用;从对方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判断出对方内心隐秘,从而打开他的心门。
齐志斌
已完结· 10.02万字
本书的目的不是探究这些人的心理究竟有多阴暗、问题有多严重,而是告诉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规避,又如何才能疗愈。
(美)柯博文
已完结· 23.00万字
日本问题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本书的主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种政策在“西安事变”中并没有中断,直到1 937年8月在上海爆发战争,它才被完全放弃。作者在民族国家建设的分析框架下,用国民党、共产党叙事之外的“第三只眼睛”审视国民党政权建设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一致与冲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南京十年建国时期”(1927~1937)的认识。
陈玟桦
已完结· 8.55万字
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芬兰连续多年在PISA测试中名列前茅,效率高、效果好、幸福指数高的教育成果使芬兰享誉世界,芬兰教育体系因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全书包含教师在课堂中非常实用的教学板块:备课材料、作业设置、活动流程、课时设置、课堂探究延展、教学设计图表、课外探究设计作业,等实际操作指导,教师可以直接套用。
张宪文,马振犊,林子梅,等
已完结· 29.76万字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是一项大型学术工程,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英、日、德、意、俄等文献的翻译和编辑出版,是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因而只能分批陆续出版。相近的史料内容,安排在不同卷次先后出版,也是迫不得已的,敬请读者原谅。我们希望这套史料集能为海内外广大的历史研究者和众多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丰富全面的历史资料。但是,由于材料来源广泛,有加害方、受害方、第三方的亲身经历、亲见亲闻材料,也有回忆材料、各种档案文献材料、报刊材料等,其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有不一致的地方,甚至受记述者立场、观察角度或认识上的局限,记述有矛盾之处,也有一些错误的或不正确的观点,这并不奇怪。对这么一件震惊世界的大惨案,声音不可能完全一致。保存史料原貌。是历史工作者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因此,我们对史料均照原样收录,不加任何更动,提供给历史研究者,由他们在使用时加以考辨、解析,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科学结论。[
杜凯然
已完结· 8.38万字
《风中的日记(珍藏纪念版)》我怀疑许多事情,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在爱着一个他不知道的人。这个世界看起来并不是它表现出来的样子,至于它的真相,也许永远是个秘密。我试图给未知打一个电话,随后是漫长的等待,我听得到遥远的铃声。我紧紧握着手机,在人海里,疲惫不堪。在地铁上在大巴,在海轮,那个号码还在发送中……
(美)本尼迪克特
已完结· 28.99万字
在美国曾竭尽全力与之战斗过的对手中,日本无疑是最为特殊的对手。我们要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思维方式与行动标准来面对如此特殊的一个强敌。相比于之前1905年与沙俄作战的情况,我们这次的对手同样是一个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民族,它们对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来说,都可以称之为“异类”。
(日)高木芳德
已完结· 10.33万字
本书以极具创意的图示介绍了TRIZ的40个发明原理,并将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烦恼归纳为39种,以大量常见的事物举例,简单明了地讲述了把问题和解法一一对应的逻辑,几乎所有难题都可以轻松化解。 翻开本书,掌握一套神奇的创意方法,突破自我思维定式,开启一段脑洞大开的旅程。
梁小明 闫志萍 张磊
已完结· 25.52万字
西柏坡:新中国前夜的小山村
萧枫
已完结· 5.05万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已完结· 136.08万字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李凡
已完结· 24.61万字
日苏两国不仅是我国*主要的邻国,而且也是对我国影响*的两个邻国,研究日本的苏联政策对我国相关外交政策有重要意义。日本的中东政策,是其推行“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的突破口,日本许多带有政治性外交举动都首先出现于对中东外交政策上,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的外交政策,对我国指定相关外交政策有重要意义。
杨栋梁
已完结· 24.74万字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本卷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杨夏鸣
已完结· 16.72万字
本书是国内学界首部从美国视角来系统研究日军南京暴行的专著。一方面,全书通过大量外交档案、决策者日记等第三方一手资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了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各种暴行及其关联性;另一方面,通过上述一手资料,作者在国内外首次论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不仅了解日军在南京所犯的暴行,而且进行了回应。本书还考察了日军南京暴行对美国民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美国抵制日货运动及其效果,并揭示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日军南京暴行之间的联系。
田庆立,程永明
已完结· 24.40万字
本文阐述了中日复交以来(1972—2010年)日本政界人士、经济界人士和普通国民的中国观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依循历史发展的脉络,集中对不同时期日本各界人士中居于主流的对华认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日本各界人士对华观的变迁与国际体系层次因素、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及中国国家实力的消长紧密关联。日本各界人士的对华认识在由冷战时代向后冷战时代演进的过程中,实现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嬗变,经历了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性防范”的变迁,对中国的定位逐步完成了由“友好伙伴”向“竞争对手”角色的界定。日本各界人士中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竞相作用的“合力”结果。显然,就日本各界人士对中国的认知而言,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字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杨栋梁主编 王美平 宋志勇著
已完结· 20.75万字
甲午战争直至日本战败(1895—1945年),日本在中国不断深化的民族危机中,蔑视型中国观进一步固化,对于中国掀起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救亡图存运动,日本政界、军界乃至知识界的主流均否定其积极意义,甚至以表象为据反向理解各种革新运动会促使中国更为迅速地走向分裂与崩溃,坚持“中国亡国观”。由于持有此种认识的主体或直接位于决策地位制定政策,或处于决策周边提出议案,或置身于驻华使馆及军事机构提供相关情报,或活跃于言论界主导舆论,故“中国亡国观”通过各种渠道融入日本对华战略及决策的制度框架,并成为支配性观点,导致日本最终发动十五年侵华战争。
刘岳兵
已完结· 27.81万字
本书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本书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杨栋梁,王振锁,乔林生,乌兰图雅
已完结· 20.59万字
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本卷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台湾问题”是这一时期中日政治关系中的*症结所在,也是本书的重点议题。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日〕村上春树;林少华;安西水丸(绘);村上阳子(摄影)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村上春树;林少华译
已完结· 6.05万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任水方圆
连载中
俩孩子的闯祸能力仅仅是平方嘛!
杨栋梁,赵德宇,向卿,郭丽
已完结· 17.83万字
自古以来,日本长期折服于中国的文治武功,然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随着内外形势的诸多变化,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发生转变。知识界的中国认识基本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方向,这集中反映在儒学、国学、兰学三大学问体系中。由于“三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所倡精神各异,因而对中国的认识也表现为三种互相联系又相互龃龉的话语。源于三大知识体系的中国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概而观之,作为与中国儒家同根的日本儒者反映出实现日中两国文化平等的诉求;国学家们则基于民族主义对中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兰学家则在与西洋的对照中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重新定位。要而言之,近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各种认识,都可以从“江户三学”中找到原型。
时妩
已完结· 383.67万字
一场代嫁,她嫁给了患有腿疾却权势滔天的男人。“我夜莫深不会要一个带着野种的女人。”本以为是一场交易婚姻,谁知她竟丢了心,兜兜转转,她伤心离开。多年后,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正太一巴掌拍在夜莫深的脑袋上。“混蛋爹地,你说谁是野种?”
苍海荒岛
已完结· 152.66万字
【原名《清明上河图》】一个少年的奋斗史,多少爱恨情仇。中国企业三十年风雨沧桑路,恰似这幅未绣完的《清明上河图》。(故事纯属杜撰,请勿对号入座。本文独家发表于奇迹小说网,非经网站或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曾家小少
已完结· 291.29万字
一场空难,一切未知。当李辰醒来时,已在荒岛……与一位女神、两名空姐,开启了一场神秘之旅……小少书友群:92616229。欢迎入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