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大博弈:你不可不知的谋略经典](https://image.cdn.qijizuopin.com/storage/uploads/epub/2021/10/11/045838d4hlMItCsk.jpg?imageView2/1/w/118/h/158)
历史中的大博弈:你不可不知的谋略经典
刘仲
已完结· 14.77万字
古语云:人生如棋。在这盘棋局中,有的人在攻城略地,有的人在防守反击,而每次对局都是一场智慧的比拼。历史是一面镜子,最大的现实功效就在于给后人提供借鉴,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他们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人生成败。
刘仲
已完结· 14.77万字
古语云:人生如棋。在这盘棋局中,有的人在攻城略地,有的人在防守反击,而每次对局都是一场智慧的比拼。历史是一面镜子,最大的现实功效就在于给后人提供借鉴,在现实矛盾困惑中,分析他们的处事方式及其经验教训,总结和评判其人生成败。
方益州
已完结· 14.77万字
本书讲述了 孩子就是孩子,纯洁、天真,并无好坏的区别,或许您的孩子先前是个好孩子,之所以变“坏”只是因为您的教育方法不对,没有给他(她)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改变您对孩子的认识,也许孩子会变得比您想象得更好。当您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时,那么,本书能给您最实用的方法,为您提供一本具有深远意义的教子指南。
陆弃
已完结· 14.77万字
本书选取了52个生活片段,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及别具一格独特视角真实记录了古代中国的生活百态,本书既帮我们窥见帝王将相的日常生活,又为我们解读了古代普通平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并使读者们重拾那些失去的生活记忆,重新走进古人的生活。
周德丰;李承福
已完结· 14.76万字
关于《仁义礼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 仁、义、礼、智,是中华伦理的“四维”,支撑起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它们根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蕴育于上古礼乐文化,由孔子创发,孟子阐明,在汉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维系人伦、高扬人道的道德标准。它们既是个人修身养性、努力向善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和谐、民族凝聚、人类和平的道德理想。
李光斗
已完结· 14.76万字
本书就如何打造中国国家品牌从“道、法、术”三个层面做了详细阐述。首先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其次是打造能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产业支撑,再次是国家品牌符号企业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国家品牌的建立需要强大的文化输出,同时文化输出强势品牌和产品是重要载体,文化输出的实际力量是强大的代表性产业和代表性企业。反全球化时代,既是国家的战略转型期,也是中国制造转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期,还是中国由制造立国向品牌立国的转型期。突围之路既需要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布局、深耕,也需要国家战略指导。 本书适合企业老板和高管阅读。
张荫麟
已完结· 14.74万字
本书叙述了从商朝到东汉前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全书按照朝代顺序编写,但并非每一朝代都以同等笔墨来写,而是按自己的历史哲学标准选取各朝代重要的事件作为主题,着力叙述“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全书内容丰富,不仅讲述王朝更迭、政治兴衰、社会变迁,也描述文化发展、商业经济,还介绍地域民俗、大众生活,可谓包罗万象。作者笔下没有艰涩的学术冷语,没有枯燥的理性说教;作者以其清丽的文笔、飘逸的文风,用艺术化的语言将一部《中国史纲》写的优美动人,使读者既享受历史之美,又领略文学之妙。
王婧怡;唐亚微
已完结· 14.73万字
叔本华在《自然界中的意志》的开篇引用了普罗米修斯这样一句话:“我在思想的编织机上编织我的织物,他们认为根本不值一顾,显然,一切都有待时日。” 任何对于叔本华经历有所了解的人就会发现,这句话真的是贴切地表述了叔本华的一生。
种青
已完结· 14.71万字
自古以来,工匠以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技艺,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的职业精神,见证着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谱写了人生辉煌的乐章。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作为职场人,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宿命所归。
张玲玲
已完结· 14.70万字
《嫉妒》是女作家张玲玲关于南方城镇的中短篇故事集,书中收录了同名小说《嫉妒》,以及《岛屿的另一侧》《破碎故事之心》《似是故人来》《去加利利海》《无风之日》和《新年问候》等七篇小说。其故事的背景皆发生在南方的城市,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作家从青年、中年、老年的三种视角,去切入一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困局,有些困局源自外部的时局,有些困局则源自于内心。
佚名
已完结· 14.70万字
历史是有其发展定律的。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血酬定律”。这个“血”是血的代价,血的事实,血的记忆。本书旨在探讨了大清历史上上层人们的生存妙法、失败之鉴,更为我们揭开了古代中国社会表面现象下的真实面貌,以及隐藏在定律背后的终极定律。
孙旭红、李玥
已完结· 14.69万字
人生如同一场博弈,你来我往的较量中,读懂身体的微动作,等于为成功增添决定性的砝码。本书从身体小动作、个人小习惯等方面入手,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为常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微小动作,以科学态度、通俗的语言进行解析,被配以图片,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藏在微动作背后的真相,轻轻松松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掌握人际交往的主控权,少走弯路,迈向成功和幸福。
叶克飞
已完结· 14.69万字
本书从德国社会的各种细节里,见微知著,追溯细节背后的文化及透露的人文精神。书中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建筑、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生活细节。讲透德国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呈现了德国特有的文化内核和社会风貌,帮读者快速了解德国的传统,阅读本书,可以对中德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更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表达。从细节处,读懂一个真实的德国。
【美】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
已完结· 14.67万字
希利尔以旅行家的独特体验,积多年当小学校长的教学经验,为孩子们写成了这本世界地理读本。他给孩子们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有趣见闻,让他们全心体验大千世界的精彩。
慕小刚
已完结· 14.66万字
老上海人所说的“七宝”指的是哪“七宝”?宋氏三姐妹曾上同一所学院吗?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巢在老上海的哪个地方?作家张爱玲又是住在老上海的哪个公寓里呢?本书通过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向读者介绍不一样的上海历史。
刘啸
已完结· 14.66万字
你知道北京在历史上到底有多少个称谓?前门楼真的有九丈九高吗?故宫、天安门的设计又是出自何人之手?老北京四合院为何没有东南角?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这里是北京,有一种难以忘却的老北京记忆。
魏清月
已完结· 14.66万字
关系学,从另一方面说,就是如何做人的学问。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叮嘱,先做人后做事。不会做人的人,就不会有大事可作。做事是一种技巧,做人则是一种德性,然而,技巧易学,德性难修。学技巧靠的是聪明,学德性则靠的是悟性。《生活中的关系学》告诉你的就是做人的德性以及处世的诀窍,为你编制一张高智能的关系网。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一种游戏都有其独特的玩法,这就是规则。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有交际法则,违反这些法则你将自冒风险。因此,要熟悉法则就要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入手。为给希望在关系学上有所突破的读者朋友一些指导,我们精心策划了《生活中的关系学》一书。本书共分九章,立足于生活中的细节,思路清晰,事例详细明了,分别介绍了与语言、社交、家庭、商场等对于人成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避免与他人相处时遇到的盲区。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有所启发,对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有所裨益。
梁漱溟
已完结· 14.64万字
本书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伦理学思想五个部分。主要探讨印度、中国、欧洲文化三者之间的本质差异与人类未来文化的方向。 作者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
万斯白
已完结· 14.64万字
这是一本亲历者书写的、深刻揭露抗日战争前后一段时期内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著作。作者万斯白是意大利人,后加入中国籍。曾在张作霖的特务机构工作,并亲历了张作霖被日本暗杀事件。后因家人被日本劫持,不得已加入日军特务机关并为其效力。因仇视日本军国主义、同情中国的抗日力量而被日本人痛恨,后逃往上海,并发表了本书。书中记录了他在日本特务机关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及见闻,揭露了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大量秘密,如日本间谍在中国的组织及活动、张作霖如何被杀细节、日本人在中国如何压榨民脂民膏等。书中痛斥日本所谓“文化”及日本在华的野蛮举动,揭批了日本毒害中国人的种种细节,如“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整个东北到处充满了“毒气”,东三省各大城市无一处街道不开鸦片烟馆,借此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及精神,攫取中国的财富。这些细节让当今的读者深刻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的丑恶形象,并了解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本书出版后,作者受到日本军方的痛恨,并在数年后的1943年,被日军杀害于马尼拉。
王文静
已完结· 14.63万字
本书聚焦当代影视文艺现场,以近几年在中国大陆院线和荧屏、网络上热播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综艺为观察对象,综合运用文艺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理论和实践方法,对近50部影视作品、热门影视现象以及当前影视行业发展的某些趋势性特征等都给出了精到和专业的评析,为读者了解和欣赏影视剧制作技艺、镜头语言表现方法、导演和演员风格特征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范志红
已完结· 14.62万字
本书是营养专家范志红的权威之作。作者从专家、消费者的双重立场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解答了大众关心的日常饮食问题。除了全面总结作者近年来在食品安全与营养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还归纳其核心理念,不仅涵盖最有实效的健康饮食信息,还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德】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已完结· 14.62万字
偶然在地下室发现的尘封半个世纪之久的日记,促使八十五岁高龄的恩岑斯贝格尔重新串联起他生平所经历的东西方重大历史事件。他在20世纪60年代两次深入探访苏联、古巴、柬埔寨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记录下与赫鲁晓夫、卡斯特罗、西哈努克、杜布切克、聂鲁达等众多政治领袖和文学名人接触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
【美】林郁沁
已完结· 14.62万字
在《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隋”能否“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这一更大问题
卢晟晔
已完结· 14.60万字
《药,你吃对了吗丶 很实用很有效的20条用药法则》包括了对中药、西药的用药原则,儿童、老人等特殊人裙的用药原则,以及各种常见疾病患者的用药原则等的介绍,内容详细、具体、针对性强。各类人裙可以通过《药,你吃对了吗丶 很实用很有效的20条用药法则》的介绍来了解自身特征,然后根据自身特征来选择用药的种类、方法和时间,进而发挥药品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曰康复,同时为患者节省一大笔开销。可以说《药,你吃对了吗丶 很实用很有效的20条用药法则》的内容已经为患者考虑得很周到了,而且每种疾患可能诱发的疾病,每种疾病对健康的损害都介绍得很清楚。这类介绍可以让患者对疾病加以重视,更深层次地了解疾病,积极、主动地治疗疾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恶的发生。
王秀涛
已完结· 14.59万字
新一代文学批评,以笔下之微光,洞烛变迁之文字,映照中国转型与前进。中国当代文艺的发生既是新的秩序、制度和组织建立的过程,也包含了对旧文艺因素的改造利用。本书关注新制度如何规划、改变城市原有的文艺生产格局和秩序,以及在此过程中城市“旧文艺”与新制度之间的对话、妥协等复杂的内涵,通过这些以往被文学史叙述所忽略的内容,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确立提供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美】大卫·麦克雷尼
已完结· 14.59万字
这是一本大众心理类图书。 当我们面对别人或公众的指责、质疑时,你越是想辩白,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越是会引发对方更进一步的否定,甚至是攻击。外在的力量成为对立面时,是容易觉察的,当这个外在的公众或他人换成自己的经验,或换成自己的认知,我们就很容易掉进自我肯定的陷阱。对此,我们需要始终保持熵减意识,堪破自我迷思,澄明心灵秘境。
(美)曼素恩
已完结· 14.58万字
有关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在中国境外各地让刚刚起步,山中国女性的作品汇聚而成的宝库也还在等待着各国学者的开掘。本书仅仅粗浅地叙述了在一段短暂的历史时期中,这些女性的感受、信仰,以及实际所做的一切。作者利用的最重要的史料均来自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主要是诗作。作者也使用了一些习见的、出自男性之手的史料:纪传碑铭、地方史志和官方文献。这些涉及到妇女及社会性别关系的文字既出现在男性的经世致用文章——官员们为管理地方事务拟就的一些有关政策的建议——之中,也见于男性以礼仪、艺术和文学为对象撰成的学术文章之中。将这些习见的、由男性书写的史料与妇女自身的作品相参照,便推开了一扇通向中国女性世界的崭新的窗口。
【美】苏源熙
已完结· 14.58万字
“文化中国”包括三个部分:历史上的中国国土本身(目前正经历不同的政治命运),海外华人社会(很多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以及有关中国的研究或写作。本书在这三个维度上, 对“中国”的多重意义进行解读和分析。本书由几篇原本独立的论文构成,但在结集成书的时候,作者在逐渐清晰的共同问题意识下,作了相应改动。
王玉周,祁一平
已完结· 14.58万字
《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高地》一书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关心、中央特别重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进行架构,阐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党人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怎样严峻的挑战,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再次基础上,作者对如何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如何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做出论述。本书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内容活泼生动雅俗共赏,很接地气。
方州
已完结· 14.56万字
知识能博得人们的尊敬,沟通则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父母要能从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切合点,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提高孩子的沟通技巧,让教育子女变得更轻松、快乐。 沟通不仅是与人交往的一种本能,更是社会进步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沟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一个孩子不懂得与人沟通,对自己毫无自信时,其深层的因素,往往可以归咎于父母未能传授一种好的沟通方式给孩子。应让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实现有效沟通。
龚静染
已完结· 14.54万字
本书讲述了民国抗战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西迁至四川大后方的故事,其中包括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朱东润,南怀瑾、凌叔华、贺昌群、范旭东等,他们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等,在川蜀之地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 作者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作了细致入微的探查与研究,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梳理,再现了他们在战乱时局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当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相遇,当厚重的历史与个人的荣辱融为一体,作者诗意的文字仿佛时代的回音,召唤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感受大时代下的因缘际会和复杂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