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七问](https://image.cdn.qijizuopin.com/storage/uploads/epub/2024/07/31/2336209844c9ed7b.jpg?imageView2/1/w/118/h/158)
摄影美学七问
阮义忠
已完结· 106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阮义忠
已完结· 106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玛格丽特·杜拉斯
已完结· 106字
《毁灭她说》讲的是森林边缘的旅馆中,两男两女的爱情四重奏。马克斯·托尔和施泰因都是阿丽莎的情人,两个男人又都喜欢上伊丽莎白·阿里奥纳。他们互不嫉妒,却嫉妒伊丽莎白和阿丽莎两个女人在一起。背景空茫无为,人物笼罩在浓雾里,陷人模棱两可和纠缠不清的关系中,笨拙地挣扎,试图活下去。
玛格丽特·杜拉斯
已完结· 106字
《爱》是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在她的"印度系列"中,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边连接着《劳儿之劫》和《副领事》两部小说,另一边连接着《印度之歌》、《恒河女》等几部电影。作为小说《劳儿之劫》的续篇,《爱》又被杜拉斯改编为电影《恒河女》。 爱情和回忆之城萨塔拉,相遇的游客彼此相认,回忆中激起了诗意与爱的欲望。
[挪]托摩脱·蒿根
已完结· 106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玛格丽特·杜拉斯
已完结· 106字
本书收录五部杜拉斯的作品,其中《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大西洋人》、《死亡的疾病》和《诺曼底海滨的娼妓》均为短篇小说,寥寥数语便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生命面对情欲时的渴望和挣扎。剧本《阿加塔》体现了杜拉斯对话语的娴熟把握:男女主角被现实诅咒的爱情和童年美好的回忆都通过文中他俩的对话娓娓道来。
玛格丽特·杜拉斯
已完结· 106字
一九八〇年初夏,《解放报》的塞尔日·朱利向杜拉斯索稿,请她开辟专栏,专门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夏天过后,杜拉斯把专栏文章交给出版社,于是就有了这部《八〇年夏》。专栏汇成的十篇夏季随感,有雾、风、海、孩子,又有波兰格但斯克工人罢工、莫斯科奥运会,主题多样。
玛格丽特·杜拉斯
已完结· 106字
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著的《印度之歌》是杜拉斯电影导演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影片,同《广岛之恋》一样,成为她的一张国际名片。本书是影片的脚本,一九七三年出版,两年后由杜拉斯拍摄为同名电影。影片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法国试验艺术电影协会奖及电影学院大奖。故事围绕法国驻印度大使夫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和她身边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麦克·理查逊,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开枪。杜拉斯在生命尽头说,《印度之歌》是她惟一的电影。“《印度之歌》所展现的就是我自己。丝毫无误。” 这部电影既是作者的电影作品,也是作者的诗歌作品。它迷住了整个电影节,我知道。如果它参加竞争,毫无疑问,我们将把金棕榈奖颁发给它。
朱岩,石子儿童书
已完结· 105字
〔美〕海明威
已完结· 105字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描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和一条脊骨。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 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日】三浦展(AtsushiMiura);陆求实 戴铮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青山七惠;岳远坤译
已完结· 104字
《快乐》是日本青年女作家青山七惠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青山七惠颠覆以往的清新风格,以大胆的笔触描写了人类的欲望这一永恒主题。慎司和耀子、德史和芙祐子两对夫妇前往威尼斯度假。英俊的德史曾与许多女人有过露水姻缘,耀子也是其中的一个,德史没有认出耀子,耀子却一直幻想与他重温旧情。慎司敏锐地察觉到妻子对德史的欲望,决定撮合两人,波澜不惊的婚姻生活需要新鲜的刺激……芙祐子自尊受伤,一气之下不告而别。耀子终于实现了愿望,威尼斯之行变得疯狂而荒谬……如果说欲望像杯子,每个人的欲望之杯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缺口,当欲望满溢之后,得到的会是满足、幸福还是厌倦恶心、支离破碎? “不光是这个城市如此。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品。不光是真正的宝石、真正的画之类的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东西。比如啊,年轻人经常说的“真正的自己”、“真正的爱”之类的……这都不过是一些文字游戏,是人们随意在头脑中捏造出来的幻想……” 威尼斯灼热的阳光,蔚蓝的海面,令一切变得不确定。 肉体、食欲、感情的空洞,一切有待满足,又需要小心试探,精心布局。 两对夫妻,看似幸福美满。上天赋予的容貌、天赋上的差距,如同肉眼看不见的裂缝,在海风
【美】詹姆斯(James;H.);黄协安译
已完结· 104字
说艺术大师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经典 收录了以拜伦为原型创作的中篇《阿斯彭文稿》, 以及首次推出中译本的、带有魔幻色彩的自传小说《欢乐角》 小说清新隽永不失优雅,语言凝练不失幽默 这部小说中收录了亨利•詹姆斯的两部中篇小说——《阿斯彭文稿》和《欢乐角》。《阿斯彭文稿》是詹姆斯笔下一部典型的文化冲突和爱情悲剧的小说,以英国浪漫传奇诗人拜伦的故事为原型。小说讲述了“我”为了获得大诗人阿斯彭的文稿,远赴威尼斯,处心积虑地接近阿斯彭传说中的情妇。为了这批珍贵的文稿,“我”与两位波德罗小姐耐心周旋,以退为进,步步为营,可谓机关算尽。最终,正当这些文稿唾手可得之时,“我”却退缩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代价使“我”抱憾而归呢? 《欢乐角》是一篇带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主角是个长期旅居欧洲的年轻人,因为他的“欢乐角”,也就是他的老屋面临拆迁,所以回到美国处理相关事务。回到老屋里面,他幻想着如果留在美国,而没有到欧洲去,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个故事有亨利•詹姆斯本人的回顾,体现了他对新老大陆的深邃思考,现在看来,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发人深省。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黄珊译
已完结· 104字
本书基于1915年前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的一系列演讲结集而成。 全书共28讲,分为三部分,每一讲都是一个话题,都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知识,而且讲述方式通俗易懂,解读大量临床案例,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这样的事,只有专业集大成者和学科创始人才能做到。它反映了弗洛伊德30年来全情投入和潜心研究的轨迹,也是对研究结果的总结。 第一部分为“过失心理学”,以正常人日常生活中的失误的案例,分析背后的深层含义,解读心理预兆或讯号。 第二部分为“梦”,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 第三部分为“神经症通论”,结合前两部分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而统领这三部分的是“心理冲突”和“泛性沦”观点,分别以潜意识与性欲理论为核心,构成了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 本书虽然主要讨论精神病的病因与治疗,但其中关于性冲动、梦及其象征与转移作用、压抑、自恋、移情等问题的论述,对用精神分析原理说明艺术和美学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思路。
【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张黎译
已完结· 104字
内容取自中国元代杂剧《灰阑记》,李潜夫著,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格鲁吉亚总督在暴乱中被杀,总督夫人仓皇出逃时将亲生儿子小米歇尔遗弃;善良的女佣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将他抚养成人;叛乱平息后,总督夫人为了继承遗产索要孩子,法官阿兹达克采用灰(粉笔)断案:心贪性残的总督夫人不顾死活使劲往外拉扯孩子,而女佣则不忍心孩子被拉伤……故事的结局是,小孩没有判给其生母,而是判归养母女佣。
【日】村上春树;林少华译
已完结· 104字
村上纪实重磅推出 村上春树转型力作 本欲寻求救赎的信徒何以行至此处 迫近地铁沙林事件制造者的内心阴翳 - 《地下2》是继《地下》之后,村上春树的第二部纪实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原邪教成员口述的邪教黑幕,与《地下》同样详细逼真,触目惊心。 寻求疗愈的他们为何制造了“地铁沙林”这一毫无救赎可言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他们为何难以在现世中正常生活?他们追求的梦想国到底在哪里? 直面奥姆信徒进行的彻底访谈,和河合隼雄先生之间的不设防对话实录,揭示现代社会包裹下的内心阴暗的一面。 本书是《地下》的续集,同样根据录音整理的采访实录。继采访东京沙林毒气事件被害者之后,作者又于1997年对多名奥姆真理教原信徒进行采访,了解邪教组织的内部情况和信徒的精神世界,提出疗救的主张。 - 强大的观察力……生动地记录下了暴力与恐怖。 ——《柯科斯评论》 通过村上春树敏感却毫不留情的质问,我们意识到原来奥姆真理教的信徒就像他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这个世上是随波逐流的。 ——《卫报》
【日】井上厦(HisashiInoue);李锦琦 张立波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田山花袋(TayamaKatai);周阅译
已完结· 104字
本书是由田山花袋编著的中篇小说《棉被》。《棉被》的内容简介如下:, 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爱恋之情,并在想象中将其作为自己真实的情人。芳子的发香、笑容、眼神充斥着时雄的生活,一次次产生性欲冲动,但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当芳子有了年龄相当的男友时,他因无法占有芳子,居然让她的父亲把她接走,以此来拆散芳子与男友。芳子离开后,时雄盖上芳子的棉被,埋头闻着芳子棉被上的余香,肆意地哭泣发泄……
【法】莫泊桑;郝运 王振孙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丹尼尔·笛福;许志强译
已完结· 104字
小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这本小说很可能是基于笛福的叔叔,亨利·笛福当时所留下的记录。在这本书中,笛福不厌其烦地为达到效果逼真,巨细靡遗地描述具体的社区,街道,甚至是哪几间房屋发生瘟疫。此外,它提供了伤亡数字表,并讨论各种不同记载、轶事的可信度。本书往往被跟瘟疫当代的记载相比,尤其是塞缪尔·佩皮斯的日记。笛福的记述虽然是虚构的,但比起佩皮斯的第一人称叙事,更为详细和有系统。
【法】莫泊桑;郝运 王振孙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村上春树;林少华译
已完结· 104字
村上纪实重磅推出 村上春树转型力作 追踪地铁沙林事件事实真相 深刻反思“责任回避型”封闭的日本社会 - 1995年3月20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事件发生后,村上春树亲自花了一年时间,面见亲历事件人士,进行录音采访,加以必要的文字加工,集结整理成这部《地下》 。这是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也是村上春树首部非虚构类作品,意义重大。 《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之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对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的深刻反思。 《1Q84》是《地下》的遗址。始自《地下》并不断发展的物语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诸实践,但并未充分实现。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下》比《1Q84》更成功。 - 读罢胆战心惊……村上春树编织的这个真实故事,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正常人遭遇反常现实的状况。 ——《星期日论坛报》 强大的观察力……生动地记录下了暴力与恐怖。 ——《柯科斯评论》
【法】莫泊桑;郝运 王振孙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小林照幸;王新译
已完结· 104字
一个物种在日本灭绝, “对生命的慈爱”如何从现代日本消失? 获日本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 —————————— 这是一部通过濒临灭绝的鸟类朱鹮,向人们展现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以及想要偿还罪行的人类如何苦战、挣扎的报告文学。 ——柳田邦男(日本著名非虚构作家) —————————— Nipponia nippon,朱鹮的学名象征着日本。 这种美丽的鸟,曾经遍布日本全境。 到1930年代,只有新潟县的佐渡观测到了它们的踪迹。 当地爱鸟人士为保 护最后的朱鹮不遗余力…… 据佐藤春雄的观察,日本的朱鹮每十年会迎来一次大的变化。昭和初年,日本政府将朱鹮指定为“天然纪念物”;昭和一十年代,朱鹮因战争而被人们淡忘;昭和二十年代,佐渡朱鹮爱护会为代表的保护组织成立,朱鹮重回人们视野。之后每十年,对朱鹮的保护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平成七年,换算成昭和的话,应该正值昭和七十年。佐藤春雄坚信,今年将会出现新的变化,而春雄所期待的变化,则是朱鹮在日本国内的首次产卵和孵化的成功。 小绿和凤凤于4月4日起开始交尾,并成功产卵。 佐渡三家朱鹮保护组织欢欣鼓舞。五颗卵意味着五只小朱鹮,到访保护中心的游客也为之雀
【日】三岛由纪夫(MishimaYukio);陈岩译
已完结· 104字
《美德的动摇》是三岛由纪夫中晚期小说之一,完成于1957年,同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主人公仓越节子出生于一个管教甚严、门第高尚的家庭,但却洋溢着官能的天赋。仓越节子不甘于寂寞,宽容空想,主动成为有着英俊面容和矫健身体的青年土屋的情妇,恋情如花一样绽放,最终又如花一样凋谢。 《美德的动摇》是三岛由纪夫最受欢迎大众小说,以古典优雅笔触全新定义了不伦之恋。 《美德的动摇》是三岛由纪夫受法国心理小说的影响创作的都市言情小说,出版之后大获成功,当年畅销30万册,原书名中的“ ”成为“出轨”的代名词。出现了“动摇夫人( 夫人)”“动摇闹剧( )”等流行语。小说也被改编为电影。被评价为“拥有优雅灵魂的奢侈小说”。
【俄罗斯】阿尔志跋绥夫(Artsybashev);刘文飞译
已完结· 104字
鲁迅极为推崇的俄国颓废主义代表作。 - 内容简介 《萨宁》是阿尔志跋绥夫的代表作,书中叙述了自幼在家庭之外长大的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萨宁对一切事物都漠不关心,自由自在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表面上看萨宁公开追求享乐,极为堕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萨宁也 代表着俄国知识分子个人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觉醒。 - 编辑推荐 《萨宁》是一部极为特别的作品,纵观整个俄罗斯文学史,都算的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明快优美的景色描写与黑暗扭曲的人性剖析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另一方面,主人公标榜个人享乐主义,无视一切固有的道德和规则,甚至漠视生命,但是实际上,他标志着个人独立的觉醒,代表着社会变革期知识分子对固有传统的质疑和对生命最终意义的新的思考。
【美】詹姆斯·鲍德温;杜先菊译
已完结· 104字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 巴里·詹金斯 改编执导同名影片,《月光男孩》之后又一力作 2019奥斯卡金像奖三项提名,荣获最佳女配角奖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 内容简介: 黑人青年雕塑家范尼和十九岁的姑娘蒂希相爱,立下山盟海誓。然而范尼无辜遭受强奸指控而入狱。怀有身孕的蒂希、他们的家人和律师要赶在孩子出生之前,找到范尼无辜的证据,让他获得自由。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对年轻的恋人在依恋、绝望和希望中沉浮。在这个交织着激情与悲伤、仿佛有蓝调音乐在背景中回荡的爱情故事中,詹姆斯·鲍德温深刻地塑造了两个如此生动可信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已经成为美国灵魂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 名家推荐: 这是一个动人的、令人心碎的故事,它是如此富有人情味,如此鲜明地植根于社会现实,让我们永远难忘。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如果说凡·高是十九世纪艺术家中的圣徒,詹姆斯•鲍德温就是我们二十世纪艺术家中的圣徒。 ——迈克尔·翁达杰 鲍德温掌握文字宛如海驾驭着浪,涨潮与拍击交错,前进之后撤退,窜升之后躬身而去。思潮转化成诗,诗点亮思潮。 ——兰斯顿•休斯 我完完全全地受惠于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字,它让作为作家
【英】萨基(Saki);冯涛 爱德华·戈里(绘)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古巴】切·格瓦拉;郭昌晖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德】赫尔曼·黑塞;张佩芬译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敢创之旅》编写组
已完结· 104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