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辞牧牛众兄弟上山学艺(二)
书名:大明征途作者名:妖女本章字数:3091更新时间:2024-12-27 17:05:36
两个家丁接着刘大秀命令,到账房掌灯请来先生,那账房先生是谁?正是朱世珍的邻居刘继组,原来当初朱元璋的长兄朱镇正是托得刘继组的关系方才为他谋得牧童一差。刘继组来到员外近前,却见得刘大秀面色苍白,双手捂着一杯热参汤,不住喘气。这也难怪,那刘大秀虽然家财万贯,却是一个天黑不愿点灯,炒菜生怕放油的守财奴,平日里若是不慎丢失了一枚铜钱他尚且要兀自心疼上好几天,如今突然听得坠崖一头牛,便是如同割去了他心头一块肉一般,只差没疼得一口噎气。
刘继组见过员外,刘大秀已无力说话,只让徐达、周德兴二人再将情形描述一遍,自己与刘继组仔细听真。那刘继组已年过半百,所经阅历岂是徐达等幼龄孩童所比,他早听出其中破绽,比如:即是群牛本散,众人追赶,那也是头牛年长跑的追快,理应也是头年坠崖,断不应如周、徐二人所言的一幼牛犊坠崖。只是他心中尚有顾虑,朱元璋未来之前众牧童风平浪静未曾有得如此实情,朱元璋只来一天便发生如此大事,难道只是巧合?刘继组早猜到有此一层干系,只是且不说朱元璋是他自己介绍进来,他与朱家左右为邻十数年交情,因此心中虽是猜到此事与朱元璋有关,却有心袒护与他。他上前只对刘大秀说道:“员外,此事学生目前尚且不能判断,依学生之见,不若到崖边一看便知真假。”
刘继组原以为天色已晚,刘大秀向来不愿外出,如此一说定然能将此事瞒过,哪知那刘大秀心疼牛犊,今日却偏偏挣着站起说道:“嗯,先生说的是,要去看,一定要去看,莫要被这帮小兔崽子给哄骗了”,说着点上家丁,让徐、周二人带路前去观看。
待到达山崖,朱元璋等人早将现场收拾干净,众牧童垂首老实站立以待刘大秀。那刘大秀干咳一声,训斥道:“老爷我辛辛苦苦抚养你等,你等为何不好生牧牛,反将牛犊拐骗,却来骗我!”
刘大秀此言方出,徐达一惊急忙跪下,那徐达又哭道:“员外冤枉,我万万不敢拐卖牛犊,实在是牛犊受惊坠崖我等相救不及,望老爷明察,呜呜……”,这边众童也紧跟而跪,齐道:“望老爷明察!”
“哼,牛犊坠崖?证据何在?”刘大秀积攒偌大家业,也绝非糊涂愚昧之辈,原来也是早已心生怀疑。
“员外请看,这便是当时我为抢救牛犊拽断的牛尾,这便是证据”,周德兴上前执牛尾道。
“哼,焉知不是你等拐卖牛犊,却留下尾巴前来哄骗于我?周德兴,你说是也不是?”刘大秀厉声喝道。
朱元璋见两位兄弟接连受挫,料想此事终不能轻易解决,他欠身对刘大秀道:“员外息怒,牛犊丢失时,我等众人俱是在场,员外如有不信,山崖下尚有牛犊遗骸,员外何不到崖前观看,便知真假。”
刘继组见朱元璋出来说话,心中已猜的实情若干,但他有心袒护于朱元璋,反而对他喝道:“大胆朱元璋,你可确定你所说的是实情,若是敢欺骗于员外,定不饶你!”
朱元璋垂首答道:“启禀先生,元璋所言句句是实,不敢妄语,望员外、先生明察!”
刘继组闻得此言,心知朱元璋定是做了手脚准备,于是相劝刘大秀道:“老爷,何不移步到崖边一看便知?”刘大秀只“哼”了一声,两名家丁搀扶着他,手举火把前到崖边,顺着火光看戏去,果然可以见到牛头、牛骨骸,还有一地的牛血。那刘大秀一是有畏高之症,一是见此情景心疼牛犊,竟然险些晕倒,旁边家丁急忙扶住。刘继组命两旁家丁搀扶刘大秀坐下休息,好一会才喘过气,他又好声相劝道:“老爷,山崖下果然有牛犊骸骨,看来事情确实如二童所言。天色已晚,老爷您又贵体不适,还是早点回去将息的是。”
“不行”,那刘大秀一摆手,又说道,“方才他们说是有爆竹燃放,今爆竹何在?若是找不到证据,边让你等全部偿还!”
刘大秀此言一出,众人心中暗自庆幸,还好朱元璋之前有所准备。却见朱元璋上前说道:“启禀老爷,我等依稀记得燃放爆竹之地,愿带老爷前去观看”,说罢朱元璋在前带路,领着刘大秀等人来到徐达当时燃放爆竹之地,果然见得一地狼藉着燃放过的爆竹。刘继组装作低身查看研究,然后对刘大秀道:“老爷,却是燃放过的爆竹。”
“哼,燃放过的爆竹,是谁燃放,你怎知不是这帮兔崽子自己燃放的?!”刘大秀此语一出,非但众牧童胆颤,就是刘继组也大吃一惊,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朱元璋却镇静向前答道:“员外息怒,当时爆竹炸响惊散牛群,我等追赶不及,曾大声叫喊山下父老相助,这却是有人可作证的。”
至此,众童才彻底明白朱元璋当初安排用意,不由得不暗自佩服。那刘大秀心中却想:除非事情果真如众童所言,否则山下人口众多,只要有一人所言不服,我即可命这帮兔崽子赔偿牛犊损失。当下应允道:“好,就依你所言,来人,带路下山!”
刘大秀带着一行人来到山下,寻找若干人家相问傍晚爆竹之事,他哪里料到朱元璋事先早有准备,在爆竹炸响之时就命众人向山下呐喊不已。因此刘大秀相问时俱言确有此事,就算有几个不曾留心的,见得旁边牧童都是自家乡里子弟,也都刻意袒护。还有人故意刁难刘大秀,说是附近匪患众多,爆竹或许是山贼所燃,这却也是实情。
刘继组见有证人相助,当时就趁机相劝道:“老爷,看来众人所言是实,天亦不晚,还是早些将息修养贵体要紧。”
刘大秀虽然极是不甘心,却又抓不着把柄,也得恨恨离去,却又忽然记起什么,转身问朱元璋道:“你唤何名?过来我看!”朱元璋近前回报姓名,却见刘大秀闻了闻朱元璋身上味道(他哪里料到朱元璋事先已洗浴干净),仍不得所获,他只等着朱元璋喝道:“好你个朱元璋,你给本老爷用心做事,否则有你好看!”
乱世平民的悲剧。
朱元璋父母(朱世珍夫妻)是《大明十七朝》中第一个上场的人物,也是第一个死的人物,本身就够悲剧的。
在开头几张我是花了很多笔墨去写朱氏夫妇的,当然在很多小说中,朱元璋的父母通常是被一笔带过。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不仅仅是写朱元璋早年悲惨身世的情节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觉得既然是在写一个王朝的前世今生,那就一定要写到乱世中平民的痛苦境遇,没有这一点我就觉得这个王朝的历史不是完整的。当然明末也是乱世,一样有贫民难民的悲惨,不过到那个时候笔锋由主要转到了一个王朝的没落和抗争上了。所以我是想要写朱氏夫妇来表现那个时代,应该是整个中国古代农民的悲哀。
其实觉得朱世珍真的还很牛的,在那样的乱世他竟然还养活了三子两女,这在任何一个时代,就算是今天,养活这么多儿女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在小说中写到了朱世珍谋生的艰辛,这也在真切不过了,写到了朱家遭遇时疫亲人接连去世,甚至到死了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这在那个时代也再普通不过。所以我写朱世珍夫妇,就是要塑造一个时代的代表来铭记那些通常被历史忘得一干二净而又最最痛苦的下层百姓。托儿子朱元璋的服气,朱世珍夫妇在关于明朝的各种文献上定是不可避免的要被提到的,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被一笔带过,可是毕竟还是被提到了,没办法,谁叫他们是开国皇帝的老爹老娘呢?不过那个时代还有很多的下层百姓也一样经受着这种天灾人祸、家破人亡的悲剧,可是他们又有几个会被提到一下呢?历史永远是强权者的历史,下层百姓的苦痛很容易被利用,也很容易被遗忘。
我在写到朱元璋“丧父兄剃度为僧”系列时,一连的写了好几章,尤其是写他埋葬父兄是的悲痛,对天地的质问,写的比较细致,帝王也是人啊,也一样有人的感情。有时候晚上写到这种情节的时候,自己都会被感动的险些落泪。花生这一次是动真的了。
现在的网络文学有穿越、有重生、有架空什么的,都写得不错,只是都不是花生的菜,不是花生的菜花生也无论如何炒不好。只有历史这一块是花生研究多年,花生也有点像朱世珍一样辛苦,白天上班养家糊口,晚上还要熬夜打字,这年头出来混不容易,各位就多多点击、收藏、推荐《大明十七朝》吧,花生不胜感激!
每个年代都有一大堆朱世珍,却只有一个朱元璋,花生是生不了朱元璋的朱世珍,全靠各位支持了!不然花生就变成街扑的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