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三晋同盟覆灭(三晋分合)
书名:戏说资治通鉴作者名:炎林森说历史本章字数:2916更新时间:2024-04-03 09:17:53
大家好,我是炎林森,欢迎收听《戏说资治通鉴》。
咱们上回说到了魏武侯去世,咱们今天来说说,因为史料的缺少,因而再他身上产生的一些谜团。
第一个谜团是,魏文侯期间的名臣都去哪里了?或者说魏武侯时期,为什么没有名动一时的名臣呢?
咱们知道在魏文侯身边有田子方、李悝、吴起、翟璜、西门豹、乐羊、北门可、屈侯鮒、魏成子等等人才。
魏武侯时期,除了在魏武侯刚刚即位、就去世的李悝外,提到的名臣只有吴起,还被公叔痤、一顿骚操作、给排挤到楚国去了。剩下能叫出名字的、只有小人、公叔痤了。
回到问题的本身,为什么名臣消失了。如果说是逐个消失,我们可以理解为先朝的臣子逐个凋零,我们也可以牵强的理解为,魏武侯不善于遴选人才。为什么说牵强呢?因为人才会相互推荐,就如翟璜推荐吴起、乐羊等等,国君只要做到考核就行了。
事实上魏国的人才是突然消失的,魏武侯上台之后,吴起想要做相国,却让一个不出名的田文做了相国,田文什么水平不清楚,从他和吴起的对话来看,应该是一个维稳的人,具体做了什么事情,对魏国有什么贡献,其实并不清楚。具体田文是什么时候卸任的,也不清楚,田文和赵良一样,是在史料上比较模糊的人。如果他仅仅只是一个维稳的人,那么应该在魏武侯上任不久,或者说国君位置稳定之后,就该卸任了。
当然田文也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维稳的人,可能也有治国的能力。不管怎样,他肯定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卸任了,因为他的位置直接或者间接的传到了、公叔痤的手里,在这个直接和间接的时间跨度上,没有吴起什么事,吴起是后来公叔痤当了相国后,才被排挤到楚国的。
如果说田文在君主更迭时期,作为相国是更为合适的人选,那么公叔痤这个能力很一般的人,为什么也能骑在吴起的头上呢?我们不是在编排公叔痤,后来第三阶段河西之战,公叔痤竟然战败被俘了,丢不丢人。
由此可见、魏武侯从来都没有考虑、让吴起做相国。除了吴起以外、田子方、李悝、吴起、翟璜、西门豹、乐羊、北门可、屈侯鮒都突然去世了吗?应该不会,即便都去世了,这些人的后人在哪里,他们推荐的人在哪里?只能说这些人被排挤走了。
把这些人全部排挤走,公叔痤的能量是不够的,那就说明魏武侯也不喜欢这些人,是魏武侯主动排挤这些人才的。
吴起还是幸运的,因为魏武侯给了吴起一条路走,那就是让吴起成为魏国的女婿,成为和魏国休戚相关的人,可是吴起拒绝了,那么魏武侯也就不在给吴起、留在魏国的机会了。
由此看来,魏武侯相信自家人,或者说他相信贵族的力量,而不相信平民阶层的能力。贵族也好、平民也罢,这不是问题,人才只要品德过关,你管他是什么身份?
魏武侯的骚操作让他失去了平民阶层的人才,这也为魏国的人才断档、做了最好的注解。贵族可以做为一个国家的脸面,但人才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显然魏武侯不懂这个道理。
第二个谜团,是魏武侯要毁掉三晋同盟,还是赵、韩两国想要单飞呢?
这个问题真的众说风云,大部分舆论认为、魏武侯想要把韩、赵两家变成自己的附属国,才导致了韩、赵两家的激烈反抗,最终导致同气连枝的三晋分道扬镳。
咱们回顾一下之前的内容、周安王九年、魏武侯三年、秦惠公七年、郑康公三年(公元前39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进攻郑国和秦国,并在酸枣筑城,扼制郑国。名将吴起大败秦军于注城。酸枣在今天河南延津、注城在今天河南临汝。这是魏武侯上任之后,吃的第一口肉,第一次扩大了领土。显示了肌肉给全天下看,自然也震慑了韩国和赵国。但是双线作战,多半都是脑子有问题。
周安王十一年、魏武侯五年、韩烈侯三年、赵武侯九年、楚悼王十一年(前391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结成联军,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进而占领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并顺势对残余楚军进行清剿,向楚国腹地挺进。大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榆关在今天的河南中牟西南;襄陵在今天河南雎县。
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派遣使臣向三晋求和,三晋拒不退兵。楚悼王无奈,派人带着财物、珍宝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面与三晋谋和。秦惠公收下贿赂,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六座村邑。宜阳在今天河南宜阳西。
三晋迫于秦国的背后偷袭,放松了对楚国的紧逼。楚悼王又派使臣入齐,希望齐国能够插手中原战事,协助楚国共谋三晋,减轻自己的正面压力。
这就是带着小弟一起耍微风,给小弟也搞一点好处,起码让天下人看到,我们三家在一起天下无敌,你们都别来撩骚。当然魏国得到的利益最大,占据了军事重镇大梁,后来魏国的都城也迁到了大梁。咱们这就知道了,魏国后期的首都、是从楚国手里抢来的。到这个阶段、三晋同盟关系还是比较稳固的。
周安王十六年、魏武侯十年、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赵武公的儿子赵朝作乱、投奔魏国。按理来说、赵敬侯作为赵国的合法继承人,魏国即便不把赵朝引渡到赵国,也不能帮助赵朝作乱。魏武侯企图通过赵朝操纵赵国朝政,帮助赵朝攻打邯郸。如果说打赢了,那么赵国也许会被魏控制,但是魏国没有打赢,于是魏、赵关系破裂。
到这个阶段,咱们就可以说,是魏武侯的痴心妄想害了魏国。除非灭了赵国,无论谁做赵国的国君,都不可能一直蛰伏在魏国的羽翼之下。
接下来就是魏国和赵国之间的三年战争,三年战争之后,三晋再次形成同盟。这一次重新建立的同盟,表面上大家还都是诚意满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之后在赵国的牵线之下,三晋两次合兵攻打齐国,都取得了胜利。
三晋合兵攻打齐国,可以说是三晋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同盟之战,在之后的五六年的时间里,魏国在魏武侯十八年(前377年),与中山国交战于浍水,魏军即便大败,也没有邀请韩、赵来帮忙。
魏武侯二十年(前375年)魏国与楚军大战于榆关;魏武侯二十二年(前373年),魏武侯联合燕国、鲁国、小卫国大举讨伐齐国,以上的战役都没有带着韩国和赵国一起玩。
赵国两次收了燕国的好处,要求魏国参战攻打齐国,魏国没有推辞,这是对三晋同盟的尊重,这是魏国诚心的一面。但往后的战争不在带着韩、赵一起玩耍,让韩、赵分不到好处,这是魏国心里还有隔阂和倔强,也显示出魏武侯的格局和情商都有问题。
此时的魏国,应该要带着韩、赵一起玩耍,要着眼于天下,不应该只看三晋的关系。有韩国和赵国的帮忙,魏国就是天下霸主,好处依然会有。失去了韩国和赵国的帮助,依靠那些随风倒的小弟,是玩不转的。
如果说魏国是独立作战,你还可以解释为、我不需要帮手,我搞得定,但是你带着燕、鲁、小卫三国一起打齐国,却不带韩、赵。确实会让韩、赵不爽,你看不起我们?还是什么意思?
赵国心里不爽,就要找事情搞一搞,到不敢去攻打魏国,而是趁着魏、燕、鲁、小卫攻打齐国,小卫国内空虚,在加上卫声公刚刚去世、卫成侯卫遫刚刚即位、国内不稳,出兵连下小卫国73个村子。
卫成侯自然要找魏武侯帮忙,这个忙必须要帮,人家和你一起去打齐国,然后家被偷了。于是魏武侯率军攻打赵军,击败赵军于蔺。蔺在今天山西离石。这一战之后,历史上再也没有三晋同盟了。
咱们把三晋之间的联盟和交战、大致梳理一下,谁对谁错呢?有人说魏武侯想要辅立赵武侯的儿子赵朝是对赵国的挑衅,是破坏三晋同盟。
我个人不认为是这样,因为魏国此时、并不是要灭亡赵国,魏武侯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三晋同盟以魏国为主的格局,更加的牢固而已。赵朝也好、赵敬侯也罢、只要听话,谁做赵国的老大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