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5章 晋国内部的兼并-六家大夫的小九九

第5章 晋国内部的兼并-六家大夫的小九九

书名:戏说资治通鉴作者名:炎林森说历史本章字数:2849更新时间:2024-04-03 08:27:10

咱们上回说到了,赵鞅杀邯郸午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他只是想要打压邯郸赵氏,告诉他们谁才是赵家的老大。

为什么要打压邯郸赵氏呢?邯郸午虽然打仗不咋滴,但是他很能来事,和几个大家族的关系都不错。如果任由邯郸一族发展下去,他这个大宗可就被压下去了。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那就要在邯郸午还没有彻底崛起之前,将他干掉。结果差点干翻车,真的是险过剃头。

面对不能控制的烂摊子赵鞅退缩了,他害怕担负挑起祸端的罪名,没同意董安于的建议,还解释说:晋国有一条法令,先发动叛乱的人将被处死。我们后发制人就行了。

这个话有毛病啊,你私自杀了邯郸午,你这就是叛乱啊。

七月,中行氏、范氏率兵进攻赵氏,赵鞅逃亡到了晋阳城。中行氏、范氏的军队包围了晋阳。这是晋阳城第一次、被晋国大夫的联军包围。为什么要说第一次啊,因为还有第二次。到这一步,就感觉赵氏要完蛋,但是他的对手也有自己的毛病。

范氏庶出的范皋夷、因为不受范吉射的宠信就觉得很失落。在失落中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等着让家督宠信,不如自己做家督宠信别人,于是就立下了取代范吉射的志向。这就是家族衰败的原因,尤其是强大的家族,往往都是因为内部不和、才会导致家族覆灭。

从外部势力来看,智氏是比较中立的。因为智氏和中行氏是一个根上发出的芽,都是荀氏的后代。

荀氏在晋国一直发展的很好,荀家第一代是晋国重臣荀息,荀逝敖是第二代。荀逝敖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中军将、也就是晋国的正卿荀林父,他开辟了中行氏一脉;荀林父的弟弟中军佐、也就是晋国的亚卿荀首,食邑于智地,开辟了智氏一脉;荀林父的另一个弟弟新下军将,也就是晋国的下卿荀骓,食邑于程,开辟了程氏一脉。

程氏没有能够进入主政的六卿之内。三进二,已经不错了,不能要求太多。但是智家和中行家比较能浪,所以浪着浪着就沉底了,并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

正卿智跞想让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梁婴父进入六卿行列,这也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韩简子韩不信和中行文子中行寅之间一直有矛盾,魏襄子魏侈和范昭子范吉射之间也有矛盾。这些人就达成了一个目标,干掉中行氏和范氏,引入梁婴父为主政大夫,用范皋夷代替范吉射。

《史记》记载:智跞想要让梁婴父代替中行家族。这个说法可能有毛病。

《史记》这一段是抄袭《左传》的,《左传》原文本是:“梁婴父嬖[bì]于知文子,文子欲以为卿。”

这话很明显、智跞只是想要梁婴父为卿,并没有说让他取代中行家族。只是大家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然后大家又做出了妥协。才有了让梁婴父代替中行家族的共识。

现在咱们不也一样吗?要相互之间能够理解,相互妥协,达成共识,才能继续下去,否则的话什么事情都很难推进。

咱们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肯定会和同事、领导、甚至甲方、乙方会有利益冲突,这就需要考量我们的智商了。该怎么妥协,才能将事情尽量完美的做下去。

比如说智跞,如果坚持不同意干掉中行氏,结果只能是他的朋友梁婴父不能成为卿,他也有可能成为韩、赵、魏的敌人。可是世事的变化无常,智跞的算计没有得到他想要结果。因为算计是出之于心,而不是出之于客观规律,所以结果是不能控制的。当然了,这个是后话。

共识达成了,作为正卿的智跞、就对晋国名义上的老大晋定公说:“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今三臣始祸,而独逐鞅,刑已不钧矣。请皆逐之。”

这话的意思是说:君王曾经发布过命令,发动祸乱的人必须处死,为了让后世能够遵守,还把盟书沉在黄河里,让黄河的神灵见证命令的神圣性。现在三个大夫发动叛乱,我们只是驱逐了赵鞅,这样处罚显然不公正,应该把他们全部定罪,全部驱逐出境。

这话有毛病,完全就是昧着良心说话,果然男人的嘴地狱的鬼。赵鞅不是被晋定公驱逐的,他是被中行氏和范式赶跑的,智跞在偷换概念。

对名义上的老大晋定公来说,谁有罪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对我的威胁大,或者说谁能够搞死我,那我就听谁的呗。你们都是大爷,你大爷的,我能说什么?

十一月,智跞、韩不信、魏侈“奉命”讨伐范氏和中行氏,这个奉命当然是要打引号了。咱们说了智氏和中行氏都是出自荀氏,中行氏曾经对智氏有庇护之恩,在攻打中行氏的时候,智氏就没有参与,这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毕竟是一个祖上的。

对智氏来说,我要的结果是梁婴父成为卿,而不是要消灭中行氏。我是为了达成共识,所以在言语上做出妥协,但是我绝不可能在行动上、帮助你们干掉中行氏。

其实大家都不想出力,大家仅仅是为了共识而已。大家都是要得到好处的,不是来牺牲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炮灰的。三家虽然出兵了,但是无法击败中行氏和范氏,这个事情就非常尴尬。

就在这个时候,本来有机会翻盘的中行氏和范氏、思维突然就短路了。他们觉得这个晋定公、你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你为什么要给我们定罪呢?

我们攻打赵氏,是赵鞅因一己之私杀了你的大夫。他才是发动祸乱的人,你这个国君拎不清嘛,平时没委屈够,又想异想天开了?你既然拎不清,那我就让你能拎的清,他们就打算攻打晋定公了。

哎呀,这脑子简直是被坦克撞过了,太有创意了。晋定公就是一个招牌,就是一个傀儡,你打他干什么呢?你能得到什么好处?关键的时候做蠢事,简直比一辈子做蠢事还可怕。真的是累了自己,惯坏了别人,你到底图啥呀。

这两家的人也不都是二货,也有一个明白人,这个人叫做高强,高家是齐国的大族。他是因为齐国动乱逃到晋国的,此时正受到中行寅的宠信,他看出了攻打晋国君主的毛病,就分析说:“三折肱知为良医。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尽克也。克之,君将谁与?若先伐君,是使睦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三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良医,咱们看之前的历史,就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国君是不可以攻打的,这会让我们成为众矢之的。智氏、韩氏、魏氏不是一条心,我们可以各个击破。击败了三家之后,国君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现在去攻打国君,就是促使他们和睦呀。”

这话的核心,其实是在说,不能把自己打扮成坏人。你一旦攻打国君,你就成了天下的坏人。成为坏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对手会因为你成为坏人,他们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好人。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范氏和中行氏都想不明白。脑袋不是装饰品,是日用品啊,两位老大,该用的时候也用一用呀。

从政治角度来说,好人其实就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从来都不是忽悠政治对手的,因为对手肯定不信,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说什么聊斋呀。而是忽悠老百姓的,老百姓傻白甜,看事情总喜欢分对错。所以只要能保证自己政治的合法性,收服老百姓的人心就比较容易了。有了人心的基础,什么事情办起来都会更为容易。

但是中行寅不听,执意攻打晋定公,这就惹的晋国人群情激奋了。失去了民心,且又没有绝对的力量,迅速击垮对方,失败几乎就是注定的了。

果然不出意料,范氏、中行氏战败。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反攻。中行寅、范吉射逃亡到卫国的朝歌。朝歌就是今天河南淇县。两人现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老泪纵横、千般滋味涌上了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家失败之后,晋国的政治走向是不是如之前的设想呢?梁婴父有没有成为主政大夫呢,范皋夷代替了范吉射吗?咱们就下回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