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4章;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宪问第十四)

第14章;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宪问第十四)

书名:论语与养生作者名:嵩山奇石本章字数:8249更新时间:2021-06-22 02:23:3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正直说话,正直的做人;国家政治混乱,正直的做人,说话要谦逊。

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都要正直做人,在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就要谨慎的说话,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当说话正直会带来危险的时候要谨慎讲话,保护好自己不受到伤害。

孔子在当时的政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思想和当政者的思想格格不入,孔子多次批评当政者,但是孔子并没有为此而受到政治迫害,危及自己的生命。孔子有几次遇险,在宋国的匡邑,被当地的士兵和百姓围住五天;因为得罪了小人司马桓魋,孔子被迫化装出逃;在卫国蒲地,蒲人曾经扣留了孔子;在郑国,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一个人站在东城门下,被人辱骂像条丧家狗。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地,楚国派人聘请孔子,陈、蔡两个国家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不分日夜围困孔子和他的学生,断绝粮草。他们认为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最好的办法是让孔子到不了楚国。每一次危险孔子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邦无道危行言逊的思想。

三国时期的孔融是历史名人,孔融三岁让梨的故事人人皆知,孔融是孔子的直系后代,孔融在当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出名了。孔融喜欢标新立异,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他认为孝道也是不足守的,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孔融的言论就是放在现在也是不合适的。

董卓操纵朝廷时,孔融就经常和董卓闹矛盾,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在许昌孔融常常攻击嘲讽曹操。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由于军粮短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反对。有人告密孔融“欲谋不轨”,曾与祢衡有放荡言论,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曹操以此为借口把孔融杀了。

说话要看清形势,不能自我标榜正直而乱说话,因为不合时宜的言论给自己和亲人造成伤害。孔子说过: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看别人的脸色而乱说话就是眼瞎了。不清楚所处的环境乱说话把性命都丢了,不是连瞎子都不如吗?

明朝的方孝孺不仅葬送自己的生命,还成为了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明惠帝,惠帝听从兵部尚书的削藩建议,触动了番王的利益,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挥军南下。惠帝也派兵北伐,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燕军攻破京师后,方孝孺被捕下狱。

朱棣想用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朱棣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强迫他写诏书。方孝孺却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为了虚无的名声,牺牲了亲戚和学生近千人的生命。

儒家的没落和迂腐思想进入儒家有关系,迂腐的儒家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近代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和儒家的思想没落有直接关系。许多人为了救国而去学习西方的文化,不是西方的文化更先进,而是儒家的思想腐朽了,已经远远的脱离了孔子思想。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崇道德呀.”

孔子的弟子那么多,得到孔子如此高评价的好像还没有。孔子赞扬最多的学生颜回,也只是赞扬颜回是好学生、贤人,没有得到君子的赞誉。南宫适问孔子了一个问题,孔子就称赞他是君子,看来南宫适问的这个问题很重要。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

羿擅长射箭,是夏代有穷国君主,曾趁夏朝式微,占据夏朝国土,后由于沉迷打猎,被臣子寒浞所杀。奡(ao四声)以力大著称,被夏少康所杀。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治水有功,舜禅让而得天下,儿子启,建立夏朝。稷是周人的始祖,尧舜时的农官,善于耕种。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也是孔子的养生思想。国家的强大不是军事力量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要施行仁政;一个人不能以为有盖世武功就可以横行霸道,更重要的是注重仁,没有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不注重仁可能还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对于一个能力超群的人来说,如果不注重仁,就有致命的危险。

国家不施行仁政就有致命的危险。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军事实力最强大,一个是秦朝,一个是元朝,他们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国土面积都很大。有人把秦朝的灭亡归罪于宦官赵高,这样的认识不全面,其他朝代也有宦官干政,也没有象秦朝一样短命。这两个朝代的寿命都不到一百年,他们忽视了对老百姓施行仁政,秦始皇焚书坑儒,抛弃了儒家思想,强大的帝国转眼间就灭亡了。现在的美国和历史上的秦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强大到没有对手,看谁不顺眼就收拾谁,其他国家是敢怒不敢言,这样的情形也不可能保持长久。

南宫适能提出这样深刻的问题,说明他深入的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也已经得到了答案,孔子赞同他的说法,是否回答已经不重要。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炼自己的仁德,来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向别人炫耀。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让自己得到养生。大多人刻苦的学习,是为了能金榜题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也应该说幸运儿,他毕竟还是中举了,更多的是比范进更悲惨的儒生,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绩,在艰苦的学习中丢掉了健康。

范进的生活是不断地考试和准备考试,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中了秀才就有了考举人的资格,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老丈人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瞒着丈人前往应试。发榜之日,家里已经断炊,范进只好到集上去卖鸡。

范进见到自己中举的喜报,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到处跑。幸亏一位送喜报的人见多识广,可能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找来平时范进最害怕的胡屠户,狠狠地打了范进一个嘴巴,范进这才清醒过来,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我中了!”这个故事生动的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身心健康的摧残,大多儒生把读书当做获得功名利禄的途径,而不是让自己养生。

十年寒窗苦是大家对上学的认识,大多数人认为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读书人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没有做官的儒生就成了尴尬的角色。有句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成了儒生的标签。

现在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学生十年寒窗为了高考,牺牲了健康和快乐。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成反比,学习越好身体越差,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也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全社会对教育不满意,学生对教育不满意,家长对教育不满意,老师对教育也不满意,根本原因是没有理解学习目的。

读书不仅可以增加知识、滋润灵魂,还应该是让人获得快乐。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对700多名平均年龄在80岁的老人进行了连续5年的测试,结果显示:经常读书看报、经常用脑的老人,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比常人要低。心为人之君,养生贵在养心,养心贵在心静,读书可以让人心静。读书如与一位知己在促膝谈心,令人心情愉悦。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批评人物。先生说:“赐也算是贤能吧!(怎么能去做这样的事情呢?)对于那些,我就没有闲工夫呀!”

孔子这样说不等于孔子不批评人,在《论语》中就记载有孔子批评学生的记录,还有孔子批评老朋友原壤的记录。孔子批评人是有原则的,自己学生和亲近的人才会批评,不熟悉的人是不会批评的,至少不会当面批评,批评自己的学生是为了让学生进步。

孔子也不能说没有批评陌生人,他经常会对历史人物做出评价, 但是不批评周围的普通人。普通人不喜欢听别人的批评,批评也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只会让他对你产生怨恨,不批评别人是为了避免产生怨恨。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比干,比干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国君文丁次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以直言进谏而闻名天下。比干任太师,辅佐侄子纣王,后因触怒纣王,被剖心致死。

比干和孔子也有联系。比干墓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东北7.5公里的比干庙村。墓前立有孔子手迹剑刻:“殷比干墓”四字碑。比干墓最为珍贵的当属“孔子剑刻碑”,题有“殷比干莫”,原碑已经损毁,但四个大字依稀可见,是迄今发现孔子唯一存世的真迹。

孔子亲自到比干墓地去并且留下手书,说明孔子对比干的品德很赞赏。孔子的行事方式和比干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作为一个臣子有责任去给国君指出错误,但是适可而止,如果不听就不要勉强了,免得引来祸害。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向老子请教, 老子向孔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翻译过来是:谁是聪明晓事却离死不远的人呢,是那些喜欢议论别人的人。谁是辩才无碍却危及自身的人呢,是那些触犯了别人的人。做人子心里不要有自己,做人臣的心里也不要有自己。

议论别人是对自己有危险的行为,孔子不议论别人,也有对自身安危的考虑。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把自己当做小学生不断向别人学习,希望能达到真正的道,了解我的只有老天吧?

孔子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孔子向不同的人学习,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不怨恨环境,也不责怪别人,孔子为什么把不抱怨看的如此重要?还自我评价是一个不抱怨的人。孔子追求的是养生,养生最重要的是快乐,不抱怨才能更加快乐,所以孔子把不抱怨看的特别重要。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者以避开乱世为上策,其次是避开乱地,再其次是避开傲色,再其次是避开恶言。孔子又说:能做到这样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孔子是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用仁德的人带动社会的转变,让更多的人成为有高尚品德的人。孔子有教无类的传授弟子,让更多的人了解儒家的思想,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孔子把仁德修炼分了几个层次,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实施,不一定必须脱离社会到没有人的地方去修炼养生。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避开混乱的现实社会,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居住;如果这样也做不到,可以避开那些神色傲慢的人;如果这些也做不到,可以避开那些说话不讲礼的人。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心情更加愉快。

只要想追求仁德、追求养生,不论身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找到修炼的方法。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居于领导地位的人喜好礼,那么老百姓就容易管理了。

礼是培养仁德的重要方法,礼也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手段。仁德修炼是为了养生,治理国家的目的也是为了政权能更持久。把这两个看似联系不大的事情放在一起,实在是大智慧。都愿意和彬彬有礼的人打交道,在注重礼的领导下工作心情舒畅,人们愿意接受这样的领导。

有个成语故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说的是回纥国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李世民,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路过沔阳河边,白天鹅一扇翅膀飞上了天!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发呆,思前想后,决定继续东行,他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到了长安,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夸奖不辱使命,重重地赏赐了他,成了一段历史佳话,唐朝能有贞观盛世和李世民的宽宏大量有很大关系。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贞观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当太宗看到有30多个死囚时,觉得很是可怜,就下了一道圣旨:把他们一律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年之后的秋天回京问斩。接着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国的死囚都放回去,来年都到京城,一起问斩。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被放回去的全国390个死囚,没有人带领,也没有人监督,都按时从全国各地返回长安,没有一个逃跑或隐藏的,最后太宗将这些死囚全都赦免了。

注重礼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快乐,快乐让人更容易接受管理。领导注重礼,下面的人就会都愉快的接受领导。统治者注意礼,老百姓就会愉快的接受国家的法令。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炼自己并且谨慎从事。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炼自己而且安抚别人。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炼自己安抚老百姓。修炼自己而安抚老百姓,连尧舜都为此犯难啊!

君子要首先修炼好自己的仁德,让自己养生。如果君子能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修养仁德,那他就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尧舜也列在君子的里面,做君子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像尧舜那样的人:修炼自己养生,然后带动他人养生。

尧让人举荐德才兼备的贤者,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考察百官的政绩,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老百姓和睦相处,政治清明。

尧命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时”。他派人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派人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派人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派人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24节气就这样逐步形成了,至今对指导人们生活生产仍然很重要。

24节气对指导养生也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的理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人类脏腑功能的活动、气血的运行、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等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季节的划分就显得特别重要,二十四节气精确的划分了季节,相比较农历更精确,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公历相对应。

舜帝的父亲瞽叟双目失明冥顽不化,后母愚蠢而有失忠厚,弟弟象十分狂傲。舜对待他们仍然十分恭顺,待父母孝敬,待弟弟慈爱。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于世,舜的孝感天动地。

尧询问是否有可用的人才,四方诸侯都推荐舜,舜三十岁时,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来观察他如何治家,又派九个儿子与他相处,观察他处事的能力。舜言行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也不敢因为出身高贵,而对舜的亲人态度傲慢。

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民众在划分田界时,都懂得互相谦让。在雷泽捕鱼时,雷泽一带的人都把房屋让给别人居住。在河边制作陶器时,河边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舜住过一年的地方,便形成了村落,住过两年的地方,便形成了城邑,住过三年的地方,便形成了都市。

舜的父亲在后母的鼓动下要杀舜,让舜爬上粮仓涂抹顶部,自己却放火烧粮仓,舜就用两个斗笠护住身体跳下粮仓逃走。瞽叟又让舜去凿井,舜挖到井的深处,瞽叟同象便一起往井下填土,将井填实,舜却从旁边隐蔽的通道逃了出来。父亲和后母想杀他时,总难以得逞;有事找他时总在身边。

舜五十岁代理天子政务,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上帝位,车上竖着天子的旗帜,去朝见父亲,态度十分恭敬,保持着做儿子的规矩。舜帝在位三十九年,活了一百一十岁。

尧舜这样有修养的人一个才可以称为君子,但是仍然会感到自己的修养不足,仍然不断的培养自己的仁德,应该更加努力去培养自己的仁德。普通人寻找一下自己和君子的差距,更应该不断的去培养自己的仁德,不能自我满足。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伸开两腿坐在地上等侯孔子来。孔子看到说:你年少时不谦逊也不友爱,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传述的贡献,现在这么老了还不死,真是伤害了做人的道理。说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话很讲究方式方法,对其他人就更注重礼了,孔子说的这段话却很难听,并且还动手打了原壤。原壤是一个普通人,是孔子的发小,因为和孔子有交往在《论语》上留下名字。孔子对学生严格要求还可以理解,对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人要求如此高,又打又骂是不是太苛刻了。如果能做到孔子说的:小时候照顾、教育好弟弟妹妹,长大以后还有让人称赞的品德,那至少也应该是贤人了。孔子那么多学生能成为贤人的也没有几个,按照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人,是不是有点过分。原壤坐的时候把腿叉开,在现在人来看可能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是一个人的习惯,孔子有必要发那么大的火吗,还用棍子敲原壤的腿。这是《论语》记载的孔子唯一一次动手打人,一定是有特殊的原因。

不仅是孔子对箕坐很生气,孟子对箕坐也很反感,《韩诗外传》记载了孟子休妻的典故,孟子休妻的原因就是他一天回家看见妻子箕坐,这不能简单的认为孟子小题大做,箕坐不符合养生是最重要的原因。

孔子为什么对原壤生气,原壤夷矣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孔子生气的原因。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椅子,人们都是席地而坐,跪坐更符合养生,要求跪坐就显得重要,现代的人很少席地而坐,大家对原壤夷俟没有什么感觉。

这段话中间几句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和原壤这个老朋友打招呼的话,孔子在拿原壤开涮,用现在通俗的话可以这样翻译:你小时时候没有招顾好你的弟弟妹妹,长大以后干一些让人不能说好的事情,你这个老不死的东西。这段话重点是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原壤叉着腿坐,孔子路过用拐杖敲了原壤的小腿一下,提醒他这样坐不合乎礼,也不养生,把腿收回去。

正确的坐姿对健康非常重要,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人体驼背、近视眼、偏头痛、脊椎病、颈椎病等。孔子那个时代跪坐是主流,盘腿坐还不流行,叉开腿坐那就是另类,是非主流。叉开腿坐在地上脊椎不能伸直,长时间会造成脊柱弯曲,产生脊椎病、颈椎病等疾病。

跪坐的起源时间不好断定,现在能明确的是《周礼》中已经把跪坐形成了礼固定下来,孔子也非常重视跪坐,还对没有跪坐的童年小伙伴不惜动手打人。

从医学的研究结果来看,跪坐有以下几个好处:1、减少驼背的发生。2、有助于身体气血通畅。3、能让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降低。4、对男性健康的好处更大。

只有从养生思维的角度去才能解释这段话才合理,孔子追求的是养生的生活方式,跪坐不仅仅是礼仪的需要,更是养生的需要。孔子用棍子敲的是原壤的小腿,是提示原壤坐姿不正确,让原壤把小腿收回去,督促原壤改变不养生的坐姿习惯。

孔子对原壤也很宽容,这个在历史上有证据,《礼记》还有一段记载孔子和原壤的文字: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孔子的老相识有叫原壤的,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噔噔地敲击着棺木道:“我很久没有唱歌抒怀了。”唱道:“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孔子装作没听见而走开。随从的人问:“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吗?”孔子道:“据我所知,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

《孔子家语.曲节解》里面也有相似的记载,看来这个故事可信。这段话不好理解,孔子对原壤太好了,太放纵原壤了,甚至有人猜测说原壤是孔子的私生子,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孔子对原壤的宽容和大度。原壤是孔子幼年的好朋友,孔子对他说话更随便,也更真实。

原壤的母亲死了,原壤唱歌和庄子在老婆死后唱歌有相似之处,表现的是对生命的豁达,没有因为亲人离去的痛苦而伤害自己的健康,这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孔子没有批评原壤。原壤叉着腿坐不养生,孔子严厉的批评了原壤,甚至动手打他。

通过这两件事的对比,孔子在意的是养生,对原壤符合养生的行为就支持,不符合养生的行为就批评。孔子对老朋友原壤作对的就表扬,做错的就批评,从朋友的角度来说,孔子是真正的有益的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