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章;用养生思维来解读《论语》(学而第一)

第1章;用养生思维来解读《论语》(学而第一)

书名:论语与养生作者名:嵩山奇石本章字数:7104更新时间:2021-06-22 02:23:3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以后经常按时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开篇短短的几句话里面,包含了两个快乐和一个不生气。《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编写的,把这段话放在开头第一段应该有两种可能:一是孔子经常说这段话,或者多次说这段话;二是编写者认为这段话在孔子的思想里面很重要。

仔细研究这段话,感觉不合常理,有人也提出过疑问,但是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经常复习学过的东西可以说很重要,但是要说很愉快,很多人可能都会有不同意见。大家都做过学生,感觉温习功课快乐的没有几个吧。孔子还说过: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经常复习学过的东西,就可以做老师了,这句话可能更符合实际。

有远方的朋友到来,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情感,如感动、激动、兴奋、感谢等等,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孔子引导人们要快乐,尽可能多的用快乐代替其他的情感,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尽量不生气。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第一句话是让人要多快乐,为什么?快乐可以养生,让生活中有更多的快乐,要让自己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要不断的给自己寻找快乐。美国研究人员也对700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发现了他们的长寿秘密:性格开朗,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这些寿星们的唯一共性是乐观。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召集世界上的科学家讨论能让人长寿的方法,大家一致认定为快乐使人健康长寿。养生最重要的是快乐,孔子早在2500年前已认识到快乐对养生的重要性。

“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再好的药品不如合理膳食,再好的膳食也不如拥有好心态,快乐是最好的保健品。有一句英国俗语:“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研究证实,笑能降血压;笑还能释放压力,减轻沮丧感;笑可以使人产生快感。要想快乐就应在生活中不断的去寻找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要生气。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了解我的人都是熟悉我的人,批评的话是对我的帮助,闻过则喜,我不会生气;不了解我的人批评我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没必要生气,总而言之就是不要生气。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孔子曾经被人骂是丧家犬,孔子不仅没有生气,还高兴的表扬这位同学说的太形象了。丧家犬指死了主人,没了家的狗,比喻那些到处乱窜无家可归的人,是一个贬义词。

“丧家犬”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面对一个陌生人对自己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孔子不仅没有生气,还很高兴,甚至还表扬他说话有水平,形容的非常贴切。本来很尴尬的一件事情,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让人非常生气的一件事,让孔子搞的很欢乐,周围的弟子们也被孔子的笑声感染,引起大家一阵欢乐,把旅途的劳顿抛到九霄云外。如果当时有人肉搜索,这个把孔子比喻成落水狗的人也要流传千古了。孔子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思想:人不知而不愠。

孟子说过: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这是对孔子养生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别人指出的自己的错误不仅要反思和努力改正,还要发自内心的喜悦。能做到闻过则喜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好话,听到批评的话就心中不愉快。别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多听听别人的批评有利于进步。一个人在听到别人的批评后还能快乐,那他每天都是生活在快乐之中。

《三国演义》里面有个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曹真和王朗率领曹魏的军队和诸葛亮率领的蜀军打仗,王朗倚老卖老,想羞辱诸葛亮一番。没想到诸葛亮骂王朗是汉朝的臣子,却投靠曹操,“反助逆贼,同谋篡位”,“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这是诸葛亮对待敌人的一种战术,王朗却经不起骂,一气之下,摔倒马下,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了。王朗虽说年纪大了,还能随军出征,说明他身体还是可以的,这个故事说明生气对健康的危害还是很大的,有人是被气死的,还有人因为生气得了病。

有这样一对老夫妻,妻子为了劝老公少抽烟、少喝酒经常吵架,老婆老公每次吵架都要和老婆生气,老公认为老婆限制他的自由,老婆认为老公不理解她的好意。幸福的生活搞的天天都不快乐,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很多。能做到对别人的批评虚心接受已经不错了,更不要说愉快的接受别人的批评。

孔子很重视培养君子,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讲到君子,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教育学生也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有很多的标准,《论语》第一段话就提到了君子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应该是最重要的标准,至少是很重要的标准。

如果不是从养生的角度去解读,《论语》开篇这一段话不好理解,也有人提出疑问,这段话有什么意义。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开头讲让人要快乐,不要生气,遇到别人批评也不要生气、要快乐。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说这些又有什么目的。从养生的角度来理解,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心情愉快、不生气。《论语》开篇讲这些也就顺理成章了。

努力让自己快乐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内容,从这方面来解释孔子的思想,《论语》里面的很多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多请教品德高尚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好学生了。

这是孔子的三好学生标准,现在学校也评选三好学生,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同义词。现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标准和孔子的三好学生标准有很大差别,孔子的三好学生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吃饭不要求吃饱,其次是住的不要求安逸,勤于干事少说话,用品德好的人做榜样来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最重要的一句话被人们忽视了:食无求饱,也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这句话。

君子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之多,君子也多次出现在其他古代典籍中,《诗经》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诗句,对君子的解释很多,君子的定义是什么?孔子多次谈论到君子,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有几条。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里面有一段孔子关于君子的定义。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翻译成白话:孔子说:“所谓君子,说出的话一定忠信而内心没有怨恨,身有仁义的美德而没有自夸的表情,考虑问题明智通达而话语委婉。遵循仁义之道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他那从容的样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终不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不仅要具有仁义忠信智的品质,还要内心保持快乐,待人态度谦虚和蔼,说话注意方式方法,要内心强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心不怨不仅仅解释为不怨恨,还有内心安静、快乐的意思,孔子把这看的很重要。一直以来,人们把忠孝仁义礼智信看的很重要,放松了对心的修养,这是因为对孔子的养生思想没有理解清楚。

在这里孔子讲要成为君子还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是孔子的三好学生标准:一个是吃饭不吃饱,第二个是居住环境不要太安逸,第三个是少说话,努力干事情,努力追求道德高尚。现在的三好学生绝大多数达不到孔子的三好学生标准,很多被称为君子的人和自称是君子的人,也不符合孔子定义的君子标准。

现实中没有哪个老师会教育学生要少吃饭,也没有家长会叮嘱孩子要少吃饭,都是让孩子多吃饭,大人经常问孩子的一句话是:吃饱了吗?很多人认为吃饱就是吃到打嗝,否则就是没有吃饱,现在吃完饭打嗝的人很多,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吃饭吃到打嗝已经是过饱。现在如果有老师教育学生要少吃饭,那肯定是一个另类;如果哪个父母教育子女少吃点饭,别人会怀疑是不是亲生父母。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人们距离真实的孔子思想有多么的遥远。

解读孔子的这段话,还应该对孔子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孔子时代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餐,而不是现在的一日三餐,这个有确切的证据,据记载殷商时期都是一日两餐,第一餐俗称“大食”,第二餐俗称“小食”,不分贵族和贫民都是一样的生活方式。

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晚上是不吃饭的,在一日两餐的情况下孔子还不让吃饱,在现在人看来是有点太苛刻了。要想达到孔子的好学生标准,按照现在人的说法,那就要每天忍饥挨饿。现在的慢性病多、亚健康多,和吃的过饱有很大关系,孔子食无求饱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不仅是现在人没有重视,历史上没有人去重视孔子的这句话,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没有重视。

历史上有一个模糊的上古时代,那时候人们的寿命普遍比较长,传说三皇五帝都有百岁高龄,做为国家领导人如此长寿似乎不符合规律。姜子牙七十多岁才被周文王发现,活了一百多岁。春秋时期有个百里奚也是70多岁才到秦国担任宰相,也是活了一百多岁。老子也是一个长寿明星,活了160多岁,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都很长寿?那是一个追求养生的时代,后来人们逐渐放弃了对养生的追求,按照孔子的说法是:礼坏乐崩。

养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君子也是一个追求养生的人。孔子把少吃饭作为好学生的第一标准,好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人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做其他的事情,要想有个健康的身体,首先就不能吃的太饱。在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孔子已经认识到节制饮食才能更健康,并且把这个思想贯穿到他的教学中。

现在人的生活水平远高于孔子生活的时代,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评比活动和食不求饱联系在一起,提倡孔子的食无求饱思想,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现在的评比活动很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好党员、好干部、好丈夫、好妻子、好人、三好学生等等,如果加上孔子食不求饱的标准,没有几个是合格的。

2011年上海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癌症死亡事件,在网上引起围观。于娟是个32岁海归女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这些在人们眼里都是令人羡慕的光环。于娟是家中的独女,一路上学到留洋博士,拿到了一个学生能达到的最高学历,回国在复旦大学教学,儿子刚会叫妈妈,幸福才刚刚开始。2010年元旦于娟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记录下癌症治疗期间的点点滴滴和个人感悟,发到微博上,点击率很高,在网民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于娟认为自己得乳腺癌的概率很低,她这样写到:“第一,我没有遗传;第二,我的体质很好;第三,我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岁以上人群,我只有31岁。”

于娟上学上到博士,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唯独没有学习养生知识。喜欢吃肉的人容易得乳腺癌,暴饮暴食的人也容易得癌症,这两个方面于娟都严重违背,她得乳腺癌不意外。一个博士缺乏饮食养生的知识,对疾病也没有防范意识,这倒是让人感觉很意外。

于娟在饮食上喜欢尝鲜,吃过很多普通人没有吃过的东西,有孔雀、海鸥、鲸鱼、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驯鹿、麂子、锦雉、野猪、五步蛇等珍稀动物。于娟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食量大的出名,在欧洲的时候女导师就经常请她吃饭,老太太没有胃口,看于娟吃饭吃得风卷残云很是受感染,有于娟陪餐可以增加食欲。吃饭若是桌上无荤,于娟就会兴趣索然,即便吃了很多也感觉没吃饭一样。

于娟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上到博士,没有老师给她讲过:食无求饱,于娟最后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得癌症和饮食过饱有直接的关系。于娟的生活习惯违反了孔子的几条养生原则,第一个是食无求饱;第二个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也就是吃肉的量少于素食;第三个是割不正不食。孔子对切的不合适的肉都不吃,更不用说去吃那些稀奇古怪的动物。

学习好《论语》里面的养生思想,于娟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解释《论语》的书也很多,但是很少有人把《论语》和养生联系在一起。学习研究《论语》的养生智慧,可以避免更多于娟的悲剧发生。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许多的知识,唯独没有养生知识,老师传授给学生很多的知识,唯独没有传授养生的知识。不算学前教育,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加起来一二十年的学习时间,学了那么多知识,唯独没有学习养生的知识,这是当今教育最大的问题。2017年统计中国人平均寿命是75岁,男性为74岁,女性为77岁,很多知识分子的寿命没达到这个平均年龄。这对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寿命越短。

减少吃饭对健康有什么益处,西方科学家做过系统的研究实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恒河猴为对象开展长期研究,研究选择恒河猴为对象的原因是人类与恒河猴93%的基因相同。研究发现,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最长寿命达到43岁(超过该猴群平均寿命20岁),减少进食量的恒河猴身体更健康,其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降低50%以上,糖尿病发病率为0。在为期20年的观察研究中,控制进食量的猴子,死亡率仅为13%,而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高出前者近3倍,高达37%。

还有一家美国科研机构把猴子分成两组,每组各100只,一组任其吃饱,一组控制饮食。10年后,敞开吃饱的一组,死了50只,其余活着的也是胖猴多、病猴多;而另一组猴子苗条健康,很少生病,才死去12只。

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专家苏珊罗伯茨及其研究小组对218名21~50岁的参试者研究发现,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肿瘤减少25%,整体血压更低。

科学证明吃的过饱容易引起多种疾病:1.肥胖,吃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造成肥胖,肥胖会带来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可能达到上百种。2.胃病,吃得过饱造成胃肠道负担加重。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2-3天就应修复一次。如果上顿还未消化,下顿又填满胃部,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还会引发胃溃疡等疾病。3.肠道疾病,中国台湾科学家发现,脂肪堵塞在肠道里,会造成肠阻塞。4.疲劳,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让人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5.癌症,日本科学家发现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6.老年痴呆,日本关东大学公布的研究发现,30%~40%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其病因与其年轻时吃的过饱有关。7.骨质疏松,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8.肾病,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9.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10.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诱发神经衰弱。

古话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终日饱食会使血液过久地滞留、存积于胃肠组织内,致使大脑缺血、缺氧,妨碍脑细胞发育,降低智商,致使大脑早衰。经济发展,人们的平均体重也随着增加,街上胖人比例增加,许多人中年以后就开始发福,更多的是体重超标的青少年,这些都和吃的过饱有关系,大多慢性病和亚健康都和吃的过饱有关系。

科学发现:人的寿命是由人体细胞决定的,细胞要不停的分裂,以生成新的细胞代替死去的细胞,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人的死亡是由于细胞停止了分裂,不再生成新的细胞,寒带温度低,导致细胞分裂速度降低,热带的高温环境让人的细胞分裂加快了,寿命也就缩短了。吃得太多或者吃得“太好”,都会加速脂肪细胞的分裂,缩短了人的寿命。

很多人的生活环境四季如春,到哪里都有空调,家里有空调、出门坐车有空调、办公室有空调,一年四季都可以穿同样的衣服,造成免疫力降低,每到季节变换就容易感冒,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人健康水平下降。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曾经被人们膜拜,也曾经被批判,缺乏的是全面解读,孔子的思想里面重要的内容是养生,学习国学没有学习孔子的养生思想就好比入宝山而空返。现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下降,最好的办法还是到孔子思想中寻找解决的方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着也。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也可以啊,只是不如贫穷却很快乐,富有却注重礼仪。

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的对话,一句话就把两个人的境界区别开了。子贡的思想和大多数人的思想一样,贫穷了也仍然不说违心的、不符合实际的话,富有的也仍然不骄横,做人要低调。能做到这样的人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人人称赞的好人,子贡的话代表了人们的普遍想法。孔子却说:不如贫穷的时候更加快乐,富有的时候更加注重礼仪。

孔子为什么让人在贫穷的时候要保持快乐?因为快乐可以养生。

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每个人都应该把养生放在第一位。快乐和贫富无关,贫穷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就像小孩子更容易快乐一样。人在富有的时候不容易快乐,因为顾虑的东西太多了,人富有以后要注重礼仪,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养生的目的。

西方的智者都已经看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只有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难题。《论语》作为记录孔子思想的经典,更需要深入的研究。

孔子思想的先进性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不能因为不理解就认为经典是错的。从普通人的观点来看圣人的某些东西可能是错误的,这恰恰是普通人和圣人的差距,圣人比普通人看的更远,圣人的思想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不理解的需要慢慢理解,但是不能武断的说圣人的话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