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8章 第七十八节
书名:抗战之系统手环作者名:流浪歌手的情人本章字数:2980更新时间:2025-03-06 13:24:29
几天后,夜色如墨,朴钟民一行人悄然离开虎穴,步伐坚定,军靴踏过碎石路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朴钟民心中默默盘算,那四万多自系统奖励的大洋,如同他心中的灯塔,指引着他前行。
入关路上,天津港口的喧嚣与繁华扑面而来,方言交织,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然而,朴钟民的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时刻扫视四周,手指不自觉地轻触腰间的手枪,那是一种无声的戒备,也是对未知挑战的警觉。
塘沽港,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轮船的汽笛声悠长而有力,划破了海面的宁静。朴钟民站在甲板上,目光远眺,海岸线在视线中渐渐模糊,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知旅程的憧憬,也有对故土的眷恋。海浪拍打着船舷,轰鸣声如同战歌,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香港换乘,夜色深沉,港口灯火阑珊,远处的狗吠和更夫的打更声交织在一起,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不安。朴钟民坐在船舱内,手中把玩着一枚异世界的硬币,那是他对这段经历的独特记忆。
临行前,夏炎找到了朴钟民,两人在偏僻角落低语。夏炎的声音低沉有力,如同暗夜中的雷鸣,他提醒朴钟民可能遭遇的敌人,以及资金与粮食的准备。朴钟民认真倾听,不时点头,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夏炎拍了拍朴钟民的肩膀,那简单的动作中蕴含着无限的信任与鼓励。
与此同时,千明勋也踏上了征程,他带领着十八个小队,坐在前往美国的游轮上。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他们终于整理出了武器弹药的购买目录。几位师兄倾囊相助,资金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千明勋拿出自己准备献给夏炎的十五万大洋,以及自穿越后得到的系统奖励,全部资金近二十三万大洋,沉甸甸的,如同他们的决心。
夏炎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眺望着远方的天空,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的笑容。他深知,尽管计划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铸就了他们的荣耀与未来。
1932 年,风云变幻,整个华夏大地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夏炎在妥善安排好手头各项事务后,毅然决然地决定踏上回天津的归途。出发前,他怀着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特意来到那间略显破旧的电报房。电报房内,墙壁上的石灰已有多处脱落,露出斑驳的墙体,昏黄的灯光在陈旧的灯罩里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可能熄灭。夏炎静静地站在那台同样陈旧的电报机前,电报机表面的漆皮已剥落不少,露出里面斑驳的金属。他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在这一刻都只剩下他和眼前这台传递信息的机器。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却又无比熟练地敲击着电报键。每一次敲击,都发出一连串急促而有节奏的声响,那声音在这狭小的电报房内回荡,仿佛是他内心深处对家人思念的倾诉。他在电报中详细地告知家人自己即将归来的消息,字里行间饱含着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对家的眷恋。发完电报,他长舒一口气,那口气仿佛承载着他在外所有的疲惫与对家人深深的牵挂,随着这封电报一同传递到了远方的家中。
随后,他来到营地,与等候已久的队伍会合。只见一匹匹矫健的战马早已被士兵们牵出,这些战马高大威猛,鬃毛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时不时发出几声嘶鸣,仿佛在迫不及待地宣告着即将踏上的征程。夏炎一个利落的翻身,跨上自己那匹枣红色的战马。他身姿挺拔,宛如一棵苍松屹立于马背之上,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前方通往长城的道路。一声令下,队伍浩浩荡荡地朝着长城方向疾驰而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犹如一条蜿蜒的黄龙在大地上奔腾。一路上,夏炎犹如一位尽责的指挥官,不时地回头观察队伍的情况,眼神中满是关切与谨慎,确保每一位弟兄都能跟上步伐,不掉队。
当他们逐渐靠近长城脚下,远处那雄伟而沧桑的长城映入眼帘。长城犹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在崇山峻岭之间,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威严的气息。此时正值深秋,周边的山峦一片萧瑟,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不时飘落几片,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所遭受的苦难。长城附近,驻守着不少军队,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土的重任,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营地内,士兵们忙碌地穿梭着,有的在擦拭武器,有的在整理营帐,还有的在搬运物资,一切都显得紧张而有序。
然而,在这紧张的军事氛围之外,是一幅令人心酸的景象。大批的东北流民和无家可归的难民,如同潮水般涌来。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男人们扛着简陋的行李,女人们抱着年幼的孩子,孩子们的脸上满是污垢,眼中闪烁着恐惧的光芒。他们一路奔波,只为寻找一个能暂时安身的地方。有些难民实在走不动了,便瘫倒在路边,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仿佛在质问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夏炎看到这一幕,心中一阵刺痛,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这些受苦受难的同胞做些什么。
继续前行,他们进入了迁安。迁安的街道上冷冷清清,行人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个行人匆匆走过,他们的脸上带着些许惶恐与疲惫,脚步急促,仿佛在逃避着什么。街边的店铺大多紧闭着门,门板上贴着各种告示,有的是关于征兵的,有的是关于税收的。街道两旁的房屋,有的已经破败不堪,墙壁倒塌,屋顶塌陷,显示出这里曾经遭受过战火的洗礼。夏炎看着这一切,眉头紧紧皱起,眼中满是忧虑。他勒住缰绳,对身边的弟兄们低声说道:“记住,咱们是为了保护这些百姓而战,一定要严守纪律。” 弟兄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坚定,仿佛在向夏炎表明他们守护百姓的决心。
队伍继续前行,来到了蓟县。蓟县的街巷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夏炎的目光在街巷中穿梭,试图寻找一丝熟悉的气息。在这里,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涩而充满热血的少年。街道上,时不时能看到一些军队设立的关卡。关卡处,士兵们荷枪实弹,神情严肃地检查着过往的行人与车辆。每一辆车都要停下来,接受士兵们仔细的检查,从货物到人员的身份,无一遗漏。行人也必须出示相关证件,回答士兵们的各种问题。有些没有证件或者回答含糊不清的人,会被带到一旁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夏炎带领着队伍来到一个关卡前,他镇定自若地从怀中掏出证件,递给检查的士兵。士兵仔细地查看了证件,又打量了一下夏炎和他的队伍,然后挥手示意他们通过。夏炎微微点头表示感谢,带领着队伍缓缓通过关卡,继续朝着天津的方向前进。
终于,他们抵达了天津。天津城表面上看起来依旧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霓虹灯闪烁。然而,夏炎敏锐地感觉到那股压抑的氛围。街边的行人虽然穿着体面,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着不安与焦虑。店铺里的老板们,虽然在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但脸上却难掩疲惫之色。夏炎知道,这繁华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日军的铁蹄随时可能踏入这片土地,天津城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932 年,阴霾密布的天津城,正处于风雨飘摇的艰难时刻。远处的天际线被灰暗的云层所笼罩,压抑的氛围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地包裹着这座城市。夏炎率领着队伍,在漫长的归途中缓缓前行,心中满是对家的思念以及对这片土地复杂局势的忧虑。
远远地,夏炎就看到租界口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那略显嘈杂的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没错,正是姐姐夏雪。夏雪身着一袭素雅的旗袍,那旗袍的颜色如同冬日里的初雪,纯净而淡雅,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婀娜的身姿。她站在那里,眼神中透着焦急与期待,不停地张望着,双脚不自觉地在原地轻轻挪动,仿佛每一秒的等待都无比漫长。
此时的天津城,街道上满是东北流民和无家可归的难民。他们拖家带口,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男人们大多蓬头垢面,肩上扛着破旧的行囊,里面装着他们仅有的家当;女人们则紧紧地抱着孩子,眼神中充满了无助与恐惧。孩子们有的在哭泣,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凄凉,有的则因饥饿和疲惫而眼神空洞,麻木地看着周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