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etail.png)
![](/read/listen.png)
第2章 父母失望的不肖子
书名:详说秦汉四百年作者名:吴楚恒伯本章字数:2241更新时间:2025-02-10 15:17:46
好在刘交有亲生母亲管教,而刘太公因为对刘季不抱指望了,就把光大家门的希望全寄托在了这最小的儿子身上,于是就对刘交下了大本钱,把他送到学者浮丘伯的学塾里去读书。
浮丘伯是著名学者荀子的学生,学识广博,是《诗经》研究方面的权威。
刘交在浮丘伯那里学习了好些年,一直学到秦始皇焚书,取缔私学,浮丘伯的民办学校被迫关门,他才回了家。
因此,刘交是四兄弟中文化素养最高的。他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多才多艺,文化艺术方面的兴趣很广泛。
但是,他却没能光耀刘家的门第,而是在三哥刘邦起兵后就一直追随在刘邦身边,当了他的机要秘书。
四兄弟中,他对刘邦最崇敬,刘邦也最喜爱他,后来封他为楚王。他在自己的封国也是礼贤下士,奖励学术,名声颇佳。
刘太公经常拿刘仲跟刘季作比较,寒碜刘季,喋喋不休地教训刘季,要他像二哥那样勤俭持家,痛财惜财,善于过小日子。
唠叨的次数多了,刘季的心里也就有了结,所以后来当了皇帝之后,才会得意洋洋地问父亲:“现在,我跟老二比,到底谁的家产多?”
至少自西周以来,周天子和各诸侯国都实行授田制。无田的男子,年满二十岁国家就分给一百亩田(合今31.2亩),然后每年向他收取租税(西周井田制时代则是劳力地租)。按理说,刘季把家产败光之后可以请求政府授田。
但是,在地少人多的三晋等地,授田制在战国末年就废止了,因为国家根本拿不出无主的田来授人。刘季的家乡本来属于宋国,虽然在刘季出生时宋国已被灭掉30年了,宋之国土早已被齐、魏、楚等国瓜分干净,刘邦的家乡被楚国兼并,并被设置成了沛县丰邑中阳里。刘季算是楚国人,楚国总体上说是有足够的土地搞授田制的,但也要看在什么地区。在原宋国那种人多地少的地区,估计搞不起来。因此,刘季把家产坐吃山空之后就成了无业游民,流氓无产者!
刘季出生于楚考烈王七年。
刘太公是个负责任、会过日子的称职父亲,他把自己的家经营得丰衣足食,虽然算不上豪富,但一家老小吃饱穿暖却没有问题。正因为如此,刘季四兄弟小时候没有受过冻馁之苦,到了十来岁,刘季还能跟他最要好的同年伴卢绾一起去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马维开办的学塾里读书。
刘季一点也不笨,甚至是四兄弟中最有机灵劲儿的。不用说,刘太公肯定曾对刘季寄予过厚望。
没有身份的下等人通过苦学有成,一跃而成为人上之人的事例在战国时代层出不穷,苏秦、苏代、苏厉兄弟就是吊丝们知识改变命运逆袭成功的典型。刘太公自然希望聪明的刘季也能学有所成,光耀门庭。
可是,刘季显然不是念书的料。从他成年后的粗鲁无礼可以看出,他在学塾里几乎没有学到什么知识。
他的启蒙老师马维应该是位儒家学者,对刘季这个学习不肯上进的问题学生估计也没有好态度。所以,读书这段岁月似乎给刘季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
再加上,他离开学校后在社会上混,这在讲究规矩和秩序、要求顺服管教的儒家眼里就是个不率教的不肖子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以教化民众为己任的儒家长者们对他的指责斥骂估计也少不了。因此,当他成了一方豪杰,被人尊称为沛公之后,他对儒者极尽侮辱之能事,居然会当众扯下儒生的高冠,扔在地上之后还要掏出家伙来往上面撒一泡尿!可见其对儒者恨意之深。
某种意义上说,刘季生错了地方,他应该出生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中。他的性格,极不适合从事刻苦的、枯燥单调的工作,比如读书,比如种田,比如像二哥刘仲那样老老实实、克勤克俭、铢积寸累地做个痛财的小地主。
他适合自由自在,奔放恣肆;他喜欢冒险,喜欢逍遥自在从心所欲;喜欢痛快淋漓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喜欢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句话,他既不是读书的料,也不是做农民的料!
但是,某种意义上,他又生对了地方。
他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了自由度相当大的楚国,要是他生在刑法苛严秦国,不去老老实实种地,有大把大把的刑法来收拾他的懒皮懒肉,直到把他修理得生无可恋!
楚国待刘季不薄,没有逼他去种田,也没有逼他去服兵役,就算是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没有逼他上战场,他依然自由自在地在丰邑一带没心没肺地四处浪荡。
刘季的家乡,属于齐、楚、魏三国交界地区,这三个国家的民风民俗,这个地方都有沾染。
在战国后期,除了秦国像蚂蚁王国一样有条不紊,循规蹈矩,其他六国,在城市居民中兴起了一股尚侠、任侠之风,尤其以齐国为最。
这主要是因为孟尝君大肆“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导致“其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又因为齐国长期没有战争,经济发达,因此,首都临淄吸引着大量来自诸侯各国的无业游民,他们中有来寻出路的没落贵族、游说之士,也有平民出身的武士、布衣甚至逃奴,三教九流,良莠不齐。这些人如果不能被国君任用,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某权贵的门客。
权贵养门客之风,发端于春秋末期,到战国中后期,已经如火如荼。
门客讲究的是对主子要讲义气,要敢于为主子去死,还要有本事,为了主子的事能够亮剑,这样才能被主子看中,收为门客。因此,这些妄图成为权贵门客的无业游民都喜欢标榜义气,标榜武勇,轻生死,轻财货,重然诺,崇尚知恩图报。
这类人,就是当时社会上所称的“任侠者”、“侠客”!
这种侠客的生活,非常对刘季的脾胃,所以,他离开校门踏上社会之后,就一头扎进了侠客堆里,也腰间佩剑,当起了侠客——刘大侠!
然而,大多数任侠者都不可能成为权贵人物的门客。但是他们又懒得工作,好逸恶劳,还要吃好的穿好的,靠什么来的支撑生活?于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不可避免地要干一些敲诈勒索、偷鸡摸狗、欺男霸女的勾当,这就不可避免地把任侠者们的名声带臭了。
因而,刘季去做大侠,在人们的眼里,他就是不学好,走上了邪路。刘太公自然是极度失望,深恶痛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