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二千年前
书名:我家猫咪二千岁作者名:浮云子本章字数:2951更新时间:2025-01-18 16:32:25
大约一刻钟之后,那位老道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记得我们相识于汉灵帝三年的那个时期,你我还都年轻。你,当时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小方士;而我,也刚刚幻化成人形不久。一日,我游历至寿春城,察觉到城中有股微弱的花天鼠气息,便打算捕捉此鼠来提升修为。然而,花天鼠的行踪飘忽不定,我一时半会儿也无法找到它,于是决定在寿春城暂居一段时间,慢慢寻找。
由于我得道时间尚短,担心与人交往过密会暴露身份,所以我不敢去客栈投宿,只能四处寻找无人的破庙或废弃房屋。终于在夕阳西下时,于城西发现了一处荒废的宅院。我刚收拾出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你就闯了进来。你一见我便声称此地是你的领地,要我离开。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安静的落脚之处,自然不肯轻易放弃。你却又说,两个大男人同住一屋不合适,你没有那种龙阳之癖,还恐吓我说这宅子里闹鬼,晚上有鬼怪吃人。
我反驳道:‘第一,这地方是无主的,谁都可以住;第二,我是修道之人,鬼怪对我来说并不足惧。要走你走,反正我是不会走的。’就这样,我们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还是决定都留下来。
到了晚上,你生起篝火烤着麦饼,我也拿出中午未吃完的风干鸡一起烤制。你从一堆倒塌的砖瓦下找出一个酒葫芦,于是我们边吃边喝,聊起了天。没想到,我们竟越聊越投机,很快就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我们就在那个晚上结拜成了兄弟。
你告诉我,你是个大方士,而且是淮南王刘安的后代,因家道中落才投身方士之门。你跟随师父学习多年,一身术法已超越同门。然而,在师门继续修炼已无法提升修为,所以你决定入世历练心境以求突破。我也向你坦诚了自己的身份——一个刚得道的散仙,为了捕捉花天鼠而留在寿春。
从那晚开始,我们无话不谈,从过往的所见所闻聊到修道的心得体会。你还帮我一起在城中寻找花天鼠的踪迹。终于,在半个月后的一天,我们发现了花天鼠的藏身之处——府衙大牢。于是,我当晚便潜入大牢,在深夜子时成功捕捉到了那只老耗子。回到荒宅后,我炼化了它的内丹;而你也用它的皮制成了一件护生宝甲,后来多次救了你的命;还用它的爪子锻造成了一副飞天爪,成为了一件利器。
事情办完后,我觉得没有必要再留在寿春城了,便与你商量一起游历江湖、寻找修炼机缘。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我们一起去了西域各国游历。期间虽然也遇到过几次生死危机,但我们各自都得到了不少机缘和天材地宝,修为也有所增长。
光和七年,我们回到了江东地区。五月初的一天,我们来到了丹徒县最大的酒楼——君悦楼。然而,刚走到酒楼门前就遇到了一群泼皮无赖正在欺负一名女子。你见状义愤填膺地冲上前去将他们一一制服。随后你还救治了一名受伤的老翁,并赠予他们一锭银子让他们离去。周围百姓都纷纷称赞你是大英豪。
正当我们准备进酒楼吃喝时,一位华服中年人恭敬地请我们去后堂雅间。他说有一位仰慕你的人想请我们共饮一杯。我们自认为有些道行并不担心有埋伏便跟了进去。进入后堂只见一位童颜鹤发、目光如炬的老道坐在厅中。他自称是琅琊人于吉师从崂山宫清虚上人。他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并表达了对我们的敬仰之情。就这样我们三人一起大吃大喝直至酩酊大醉后来竟然还同睡在一张大床上。
事后我们才得知原来这间酒楼是于吉的弟子所开。而于吉在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老神仙但在此却是个宽厚待人的老大哥。我们一起探讨修行经验、相互比试神通过得十分惬意。
然而好景不长半个月后的一天于吉的一位弟子上门请他去城外做法事。我们随他一同前往却在途中被小霸王孙策等人拦住。他们担心于吉深得民心会影响孙家的地位也怕他仿效张角蛊惑民心聚众造反。于是将他收押入狱。当时我们也看出于吉印堂发黑并告诉了他。他却说自己早已知晓这是他的一个大劫并说是他的机缘万死也不会躲避。
在于吉行刑前一晚我们带着佳肴美酒去牢中探望他。他担心自己明日行刑后若未得机缘便要去阴间轮回所以向我们交代了一些后事。而那一夜他也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机缘同时也埋下了一个天大的祸根……”
弟子
于吉拥有一位声名显赫的亲传弟子——张角,正是那位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口号的黄巾军领袖,天公将军。于吉认为张角是难得一见、极具道根的人才。
昔日,于吉离开崂山宫,云游四海。一日,他行至冀州炬鹿县的张家堡,时值盛夏,夕阳西下,蝉鸣蛙叫此起彼伏,更添人们心中的烦躁。刚踏入堡中,他便遇见一对正在争吵的中年夫妇。男子是个坡脚大汉,浓眉大眼,酒糟鼻,宽嘴浓须,身材魁梧;女子约莫三十多岁,俊秀的脸庞依稀可见年轻时的美貌,只是岁月已在她额头上刻下了细细的皱纹。男子似乎不善言辞,被女子骂得面红耳赤,手脚微微颤抖。女子仍不解气,继续数落男子的种种不是,却未曾留意男子已紧握起一把平时干活的柴刀。
正当男子要挥刀砍向女子时,一个十来岁的少年冲了过来,站在两人中间,对男子说:“三叔,您先消消气。我家牛吃了您家的麦子,您碍于我父亲的面子没有找我们赔偿,这才导致您夫妻争吵。这都是因我家牛而起,所以我家应该赔偿您受损的麦子。”接着,他又转头对女子说:“三大娘,您别生三叔的气,我现在就回家给您取两斗麦子来赔偿。”
女子和男子听了少年的话,停止了争吵。女子对少年说:“张角,你真是个懂事明理的好孩子。你二叔年前干活摔断了腿,家里日子确实紧巴。”张角笑着回答:“三大娘,您家的困难我都看在眼里,只是我年纪小,不知该如何帮忙。”说完,他便转身离去。
一顿饭的功夫后,只见两个小孩各端着一斗麦子走了过来,放下麦子后便离开了。于吉见张角心地善良、明辨是非,便决定跟随他一路向堡中心走去。一路上,多位老人、小孩、妇人和乞丐都与张角打招呼、攀谈,言语中充满了感谢和赞许。张角也非常礼貌地回应他们。
于吉走到一位乞丐面前,给他一个麦饼,并询问他是否熟悉张角。乞丐面带微笑地回答:“这个孩子叫张角,这一带的人都认识他。他对人非常好,经常帮助乞丐、孤寡老人和孩子等。昨天还帮前街的张大娘劈柴担水,张大娘的儿子被官府征用去修路,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还有街对面的王小是个孤儿,和他二叔一起生活,但他二娘吝啬经常不给孩子吃饭,张角经常把自己的饭分给王小吃……”乞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张角的善行,脸上一直带着微笑,脸色也微微泛红。于吉能看出他是真心为张角的行为所感动和骄傲。
从所见所闻中,于吉断定张角是个有道心的孩子。于是,他直接找到张角的父母和张角本人,表明自己是来自崂山宫的道士,看中了张角的道心,想收他为徒。就这样,张角随于吉开始了修行之路。张角悟性极高,一般道法一遍就能记住并领会。于吉在张家堡住了五年,将自己的本事倾囊相授给张角,而张角也虚心接受。
在一个初秋的傍晚,已经十八岁的张角已长成一个落落大方的青年。他在自家后院向于吉请教关于成仙的道法。于吉告诉他修仙是条逆天而行的路,世间修行的人成仙是万中无一的,只有大机缘的人才能达到最终目标。这时,张角的眼神突然变得暗淡无光。于吉见状心中懊悔不已,给孩子带来了太大的失望。于是他说出了一个从未告诉过其他人的秘密:他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张角的头轻声告诉他,虽然别人可能没有办法,但他作为师父有修行大道的方法。这时张角的眼神又变得神采奕奕起来。
于是于吉领着张角来到了平时修行打坐的密室,从贴身处取出了《太平清领书》,告诉他只要按照这部经书一步步修炼就可以得道成仙。同时他也坦诚地告诉了张角这部经书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