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规划
书名:帝王棋局作者名:浮华本章字数:2340更新时间:2024-12-06 18:35:54
"是!"杨总管激动道,"老奴就知道殿下终有明悟的一日。"
周启明又详细询问了情报网络的运作方式。原来这些年,柳皇后借着经营书画产业的名义,在京城布下了一张大网。从青楼茶肆到驿站市井,都有她的眼线。
"这两日,"他思索片刻后说,"把重要的线人名单整理出来,我要逐一见面。"
"殿下,"周全担心道,"会不会太急了?"
"不急,"周启明眼中精光闪烁,"我要让他们知道,三皇子回来了。"
第五日傍晚,他在密室中写下了几个名字。这些都是需要尽快见面的重要人物。明日的设宴,就是一个好机会。
借着整理旧物的名义,他要在玉书阁中重新凝聚起母妃的班底。那些以为三皇子好欺负的人,很快就会知道他们错得有多离谱。
"这盘棋,"他望着窗外的夕阳,"才刚刚开局。"
第六日清晨,周启明在玉书阁中设宴。他特意挑选了几位清流名士作为首批接触对象:大理寺少卿范纯礼、国子监祭酒苏德周、以及著名词人杨怀玉。
这三人都是江南名门之后,与柳氏渊源颇深,却并未明确站队。范纯礼以刚直闻名,苏德周则是当朝儒宗,杨怀玉虽无实权,却在文人圈中颇有影响力。
"殿下,"范纯礼捧着茶盏,打量着满室书画,"这些年您深居简出,不想今日相邀,竟是在此雅地。"
周启明着一身素净长衫,神态从容:"范大人,您可还记得五年前那场围棋?"
范纯礼一怔。五年前,柳皇后曾在玉书阁设宴,让年幼的三皇子与他对弈。那一局他本以为稳操胜券,却被对方一着妙手,反败为胜。
"记得,"他目光闪动,"那一局至今让下官难忘。"
"今日请三位来,"周启明展开一副山水长卷,"正是想续那盘未完的棋。"
苏德周捋须道:"殿下此言,可是有所指?"
"母妃在时,常说清流名士,才是社稷砥柱。"周启明看向三人,"如今朝中各派争权夺利,却少有人真正关心国计民生。"
杨怀玉接话:"殿下的意思是......"
"江南水患未平,西北边患方起,朝中却为储位之争纷扰不断。"周启明叹道,"三位都是识时务的人,不知可有良策?"
范纯礼与苏德周对视一眼。这位给人印象懦弱的三皇子,今日言语间竟透着几分主见。更难得的是,他首先谈的不是党争,而是国事。
"殿下,"范纯礼正色道,"下官观朝中风气,确实日渐偏离正道。若能有明主励精图治,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这话已经很明显了。周启明却不急于表态,而是请杨怀玉品鉴字画,谈论风雅,直到宴席结束才道:"三位若有闲暇,可常来玉书阁叙话。"
送走三人后,周全赞叹:"殿下这一手借古论今,确实高明。既不露痕迹,又让他们心领神会。"
"范纯礼此人刚正,若能得他相助,在清流中必有号召力。"周启明分析道,"苏德周虽谨慎,但也动心了。至于杨怀玉,他会把今日之事传扬出去。"
果然,次日一早,就有几位官员托人递来拜帖,说是想来玉书阁观赏书画。
"都请来。"周启明吩咐道,"每人见面时间错开,互不遇见。"
这一日,他先后接见了六位朝臣。有官居要职的,也有暂居闲职的。但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朝中颇有声望,却不属于任何派系。
周启明对每个人都投其所好。与主管河道的谈水利,与管理仓储的论民生,与边关将领讨论军略。既展现才学,又不张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又不至于引起排斥。
"殿下是在组建班底?"傍晚时分,周全小心问道。
"不,"周启明摇头,"是在编织一张网。这些人暂时不会公开支持我,但他们会记住,朝中还有这样一个皇子。"
他取出一份名单:"这些是母妃生前就在培养的年轻官员。他们都是寒门出身,靠科举入仕,对柳氏感恩。明日请他们来。"
"殿下准备启用他们?"
"时机未到,"周启明眼中精光闪烁,"但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靠山回来了。"
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在密室中梳理这两日的收获。范纯礼等清流名士的支持,能为他增添正统性。那些年轻官员,则是未来的中坚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要让所有人知道,三皇子不是无主见的纨绔,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储君人选。
"来日方长,"他轻声自语,"等着看吧。"
就在此时,周全急匆匆进来:"殿下,江南来信。柳二爷说,他已启程进京。"
周启明露出笑容。有了柳远海的支持,他就能调动江南的财力和人脉。这些清流名士加上江南势力,足以让他在夺嫡之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周伯,"他合上密册,"准备一下,明日造访礼部
清晨,晨露未退,礼部尚书孔明德已在书房中翻阅典籍。书房内烟雾缭绕,一炉香正在燃烧,书案上摊开着《礼记》。
"殿下驾到!"门外传来通传声。
"有失远迎。"孔明德连忙整理衣冠,快步迎出。
"孔大人不必多礼。"周启明举手虚扶,"今日来访,是想请教关于祭祀礼制的一些疑问。"
待两人分宾主落座,茶童奉上清茶,屏退左右。
"殿下突访,必有要事。"孔明德轻抚胡须,目光如炬。
"孔大人明鉴。"周启明抿了口茶,"前日读《周礼》,颇有感触。古人云'礼不期修,不敬',今科举八股,是否已失礼之本意?"
孔明德眼中精光一闪:"殿下此言,与老朽不谋而合。"
"孔大人以为,何为实学,何为虚学?"
"实学重实践,虚学重形式。今科举取士,重背诵轻实务,重八股轻经世,实为积弊。"
"正是如此。"周启明起身踱步,"昨日我去城南,见百姓生计艰难,官吏却只知死记硬背。若能选用真才实学之士..."
"殿下有何高见?"
"孔大人,我欲创办一所新式学堂,取法古制,但求实用。不知大人可愿出谋划策?"
孔明德沉思良久:"殿下此举,正合吾意。然朝中守旧之人众多,恐有阻力。"
"有孔大人相助,何惧之有?"周启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更何况,此事关乎国运。"
"请殿下明示。"
"科举八股,束缚人才。朝廷用人若只重词藻,轻实务,如何与日益强大的外敌相抗?"
这番话正中孔明德心事。他起身郑重道:"老朽愿助殿下一臂之力。"
"多谢孔大人。"周启明面露喜色,"此事暂请保密,待时机成熟,再做计议。"
临别时,孔明德送至大门:"殿下此来,令老朽如醍醐灌顶。"
"孔大人过誉了。"周启明拱手,"他日再来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