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0章 问询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139更新时间:2025-04-11 21:24:19
翌日一早,沈廷扬就在北门外码头登船,顺着运河一路南下,于淮安清口进入黄河河段,再经安东县至云梯关。
因黄河水混,携带大量泥沙,数百年来沿途河道淤积严重,非老船工不可行船。
也幸亏天公作美,这段时间并没有什么暴雨,整个行程十分顺利,沈廷扬只用了八天就赶到了云梯关。
这个时候,海运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了。
由于要等沈家组织船队,调遣人手和物资,郑森从松江出发的时间,其实与沈廷扬差不多。
但是,同样是八九天的时间,距离更远的海船却先一步抵达了云梯关。
沈廷扬赶到时,郑森和沈家船队的头领沈廷钰已经等了半天了。
“六哥!”
刚见面,沈廷钰便急忙打招呼。
他是族长沈叙的嫡长子,与沈廷扬是堂兄弟,在此见面时突然有些心虚。
沈廷扬颇为诧异,不由打趣道:
“叔父愿意放你出来了?”
沈廷钰嘿嘿直乐,其实两人心里都有数,这是族长沈叙在为自家长子铺路了。
只要这一次,袭扰辽东沿海的任务完成的漂亮,皇帝的封赏,沈廷钰怎么也有一份。
若是日后再立下大功,被皇帝封了爵,那世镇外岛的好处不就是他们家的囊中之物了么?
沈廷扬没有点破此事,若无其事般与堂弟寒暄了两句,而后才与郑森笑道:
“郑公子,接旨吧。”
由于早就有快船传信,香案什么的都准备妥当了的,沈廷扬一来,就将旨意颁下。
“……朕惟海疆之重,实系社稷安危。今特晋海防游击郑芝龙为镇守南洋总兵官……”
“……郑芝龙长子郑森,授锦衣卫管军千户、领大明水师都督佥事衔,率水师奇兵,径捣辽东。务要焚其粮台,断其漕道,使虏首尾难顾。”
除了给郑森的圣旨,沈家船队也有一份。
只不过当时不知道领军之人是谁,所以旨意有些含糊,不过也给了沈家一个海防游击的官职,现在自是由沈廷钰领受。
郑森又惊又喜,没想到皇帝对郑家如此大方。
光是一个镇守南洋总兵官,就让郑家在南洋的一切行动,都具有了大明朝认证的法理性。
若说以前郑家收钱,是打劫过路费的海贼行径;
现在却可以光明正大,举着大明朝的旗号,名正言顺的收钱。
更有郑森自己,得授锦衣卫管军千户,领着大明水师都督佥事,这可是正三品的高官。
也就是说,郑森从一介白衣,一跃而成为三品大员。
沈廷钰也十分高兴,海防游击是正五品的武官,对他一个考不上秀才的白身而言,也不亚于青云直上。
沈廷扬带来的可不止旨意,还有随船而来的白银十万两,作为两家船队的开拔费。
要知道,两家的船队加起来,不过是八十多条船,人数两千出头,平均下来每人能领近五十两银子。
这在大明朝,可是不折不扣的厚赏。
一时之间,整个云梯关外的洋面上,尽是水师官兵们的欢呼声。
郑森本就忠义,如今陡升高位,又当大任,激动的无以复加,当即向徐州方向谢恩:
“臣肝脑涂地难报天恩万一,此去辽东,不破虏丑,誓不南归!”
等军中文书开始为将士们分发银两时,沈廷扬却将郑森悄悄请到一边,轻声问道:
“郑千户想来也知道,陛下原本是打算让水师秘密北上,奇袭辽东的,竟不知何人将此事泄露。”
郑森心思机敏,哪还不知道沈廷扬是什么意思?
他马上起身,郑重说道:
“请沈尚书回禀陛下,此事绝不是从末将口中泄露。末将愿对海神娘娘盟誓。”
与其他地方不同,闽南地方的人尤其遵崇海神娘娘,以此盟誓绝对是发自内心。
后世的网络上,经常有人戏言:
要想让一个闽南人破防,就说海神娘娘不爱他了!
沈廷扬也是海商,对此十分清楚,赶忙笑着安抚道:
“当然当然,郑千户忠义无双,陛下对你一直深信不疑,就是有一事,想问清楚。”
郑森郑重点头:
“沈尚书但讲无妨!”
沈廷扬走进一步,悄声问道:
“陛下想知道,郑千户是什么时候,将渡海奇袭的事情告知令尊的。”
郑森一愣,心中有几分不是滋味。
这个问题看似好回答,其实暗含着皇帝对郑芝龙的不信任。
身为人子,哪怕郑森对自家老子的性子心知肚明,也会感觉到愤怒的。
同时,郑森也明白此事关系重大,马虎不得,他仔细回想了一番才道:
“末将是五月底在徐州见驾,直到六月十七日回到厦门才对家父说起此事。”
沈廷扬一惊,追问道:
“中间可曾飞鸽传书,或者另派快船传信?”
郑森断然摇头:
“不曾!末将再年轻,也知道此事重大,怎敢轻忽?”
沈廷扬心中默算,而后怅怅吐了一口气:
“但是,六月廿一日,南京就有传言,说是令尊待价而沽,想要以海路袭辽为筹码,在大明和满清之间左右逢源!”
郑森顿时面红耳赤,有种发自内心的羞愧和难堪。
这虽然是流言,但实际上,当日郑芝龙真的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他据理力争,才争取到了这支偏师。
沈廷扬却没心思顾及这些,再次与郑森确认之后,他便匆匆登船返回徐州。
在他的船还在黄河水道上逆流而上时,一份飞鸽传书已经送到了徐州的朱友健手中。
朱友健反复看完之后,心中又惊又怒。
当时在场的,除了郑家叔侄,就只有两位冯学士和几个锦衣校尉。
既然从时间上,排除了郑芝龙故意为之的可能,那泄露消息的人,就只有两位冯学士和那几名几个锦衣校尉中的某人。
可不管是两位冯学士,还是哪几个锦衣校尉,都是朱友健信重之人,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背叛他。
侯在驾前的陈默低着头,心中飞快的盘算。
他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恢复大明历代都有的坐探制度,但又不敢宣之于口。
要知道,大明的锦衣卫废弛,就是崇祯皇帝登记之后,先逐魏忠贤,后削锦衣卫。
万一激怒的皇帝,他这个锦衣卫头子就活到头了。
可若是放过今天的机会,以后再想扩大锦衣卫的权柄就难了。
与历代威名显赫的锦衣卫指挥使相比,陈默这个千户实在太寒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