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82章 风乍起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83更新时间:2025-04-06 21:14:18
辞官归“隐”后,成为大名士的常诜常年在江南各地游历,不过家却安在了南京。
常府在城南秦淮河边,靠近聚宝门,过了武定桥就是府学。
这里环境清幽,闹中取静,占地广阔,在外名声不显,实则一点也不逊色与瞻园,是士人们所钟爱的深宅大院。
如今常家遭殃,偌大的常府极为安静,下人们连走路都踮着脚尖,生怕一不小心惹来大祸。
常诜板着脸,一路快步走到后院书房。
等在里面的书童一边快手快脚的斟茶,一边轻声说道:
“老爷,晌午的时候有人送信来,就放在案头上。”
常诜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来信,并未当回事。
可一看信笺左上角,落着一个细细的小墨点,顿时心中一凛。
他先是不动声色的斜瞄了书童一眼,又感知了一下手上的信封,没发现有拆动过的痕迹,这才漫不经心一般道:
“行了,我这里不用你伺候了,你先出去吧。”
书童服侍常诜多年,素知他表面和气,实则心狠手辣。
虽然心中疑惑,却没有半分迟疑,顺从的答应一声,恭恭敬敬的从书房退了出去。
看着书童离开之后,常诜才拆开密信,刚看清第一行字,瞳孔就是一缩:
“狗皇帝真是好算计!竟然能说动郑家那群海贼!”
常诜快速将密信看完,差点没忍住骂出声来。
尽管他十分愤怒,但又不得不无奈地承认,朱友健以夷州为诱饵,诱使郑芝龙出兵袭扰辽东沿海的计谋极为高妙。
“大清入关,辽东必然空虚,该死的!绝不能让狗皇帝的阴谋得逞!”
常诜咬牙切齿,再讲密信检查一遍,发现没什么遗漏,这才将密信放在烛火上烧掉。
等到纸页都化作了灰烬,常诜心里也盘算开来了:
避实击虚固然精妙,但也不是无法化解。
信中提及的要求,让常诜在南京散布谣言,污蔑郑家有意染指江南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但是,相对来说,这个说法只能骗一骗市井愚夫,真正掌握江南的士绅们,对此是不屑一顾的。
郑氏再强,也只是海上逞凶。
上得岸来,那便是待宰的鱼鳖。
前有汪直,后有“倭寇”,哪个不是煊赫一时,为祸极烈?
结果呢?
最后还不是被反手平定?
真正要破坏郑氏袭辽的计谋,还得从“利”上动手。
郑氏本就雄踞闽南,而今又有可能仿云南沐氏例,世镇夷州,难道其他人就愿意,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区区一介海贼,摇身一变成为一地王侯?
“听说,江南士绅们的海船出海时,都必须买一面‘郑’字旗!嘿嘿……”
常诜眼中精光一闪,已经有了主意。
他权衡再三,确保再无遗漏,这才放声对外喊道:
“常焕可在?进来伺候笔墨!”
话音未落,书房的门就被人从外面打开,刚才那个亲随小跑着上前,小心的铺开宣纸,磨好墨汁,然后乖觉地小退到一旁。
常诜左手执笔,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就数封信件,封好口子之后,才递给亲随常焕,郑重地叮嘱道:
“你亲自去办,将信丢到这几户人家院子里去送出去,记住,千万不要被人发现任何痕迹。”
这种事一看就知道是要散布谣言,常焕可谓是做惯了的,当下答应一声,拿着信件飞快的出门去了。
只有了一个多时辰,一则消息悄然间在南京的权贵圈子里传开:
“皇帝畏惧满清势大,连江南都没信心守住,已联络福建游击将军郑芝龙,命他筹备船只,攻取夷州,以为后路!”
得益于最近这几个月,南京城内的权贵们对大明朱家的污蔑和贬低。
有些谎话多说几遍,就连说谎的人自己都要半信半疑了。
更不用说,为了愚弄百姓,徐文爵、钱谦益等人将各种传言编的有鼻子有眼的。
到最后,不但百姓们深信不疑,就是他们这些始作俑者,也都坚信:
大明朱家就是群走了狗屎运的破落户,所以才把天下治理的一塌糊涂,最后还把京师都给诶丢了。
真正有资格执掌天下的,应该是他们这些南京城里的权贵。
毕竟,圣人不都说了么?
天命无常,惟眷有德!
除此之外,对朱友健的攻击也从未停止。
既有骂崇祯施政不当,昏庸无能,致使天下板荡,黎民遭难的;
更有攻击朱友健冒名顶替,大逆不道的。
至于这两种污蔑自相矛盾……
大头巾们表示,我们没看到!
如此一番下来,全江南的人,从士人到平民百姓,都形成了一个公有的认知:
皇帝是个昏庸无能、贪生怕死的废物!
有这个前提在,这条刚曝光的流言,可信度直接拉满了。
当天晚上,瞻园静妙堂内济济一堂。
就连常年卧病,早不视事的老国公徐弘基,都难得的抱病起身,赫然坐在主位上。
魏国公世子徐文爵不像往常那样威风八面,倒像个管事一样,将陆陆续续来访的贵客迎进堂中。
等到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与兵部尚书史可法联袂而来时,精妙堂中已是高朋满座,群贤毕至。
要说今日之事,还与钱谦益有几分关系。
他刚进门,就朝主位上的徐弘基抱拳问道:
“老公爷,坊间传闻郑氏即将开拓夷州,此事可是真的?”
“咳咳……”
徐弘基磕了两声,在徐文爵的帮助下喘匀了气,才不紧不慢道:
“或许是真的吧,这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郑芝龙,一介海贼尔,此辈惯于见利忘义,当年老夫就反对招降,奈何熊文灿以性命担保,说服了先帝。”
徐弘基一边不停摇头,好像当年他功亏一篑似的。
可真正了解内情的人,谁不知道,当年郑芝龙为求得招安,大撒金银。
彼时的徐弘基尚未病体沉疴,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可是他亲手收进魏国公府的。
钱谦益也懒得在这事上纠缠,立马转向众人:
“老夫本来不忍郑森误入歧途,原想着悉心教导,望他回头是岸。”
“却不料彼辈顽劣不堪,朽木难雕,本性难改。今日群贤毕至,老夫就借魏国公府的福地,再次重申一遍:已将这逆徒逐出师门,望诸位贤达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