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79章 黜退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81更新时间:2025-04-03 16:41:13

看着眼前的十位班主任,朱友健一阵无语。

包括梁光复负责的丁班在内,全部十个班都出现了冒名顶替的现象,已经查到的就有三十多人,尚未暴露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朱友健不由自嘲:

“义务教育早就昭告天下,不是培育科举士子的地方,朕本来还担心百姓们难以接受。未曾想,竟然还有如此多人冒名顶替。”

两位阁老都对此无所谓,他们一开始就反对义务教育的。

冯铨乘机劝谏:

“陛下,大明历代都以儒学为立国之本,百工之艺固然精巧,然治国之道,终究要以德为本。百姓既有向学之心,何不因势利导,教以圣人之学?”

冯元飏也附和道:

“臣附议!”

朱友健心中腻歪,这些孔夫子的徒子徒孙,还真是贪心不足,恨不得把什么都吃干抹净。

朱友健扫了两人一眼,淡淡的问道:

“一年时间,字都人不齐,能教什么圣人之学?”

两个大学士顿时愣住,也知道这次草率了。

好在朱友健还需要他们处理政事,只轻轻敲打了一句,就转头问梁光复等人:

“你们觉得,应当如何处置?”

若是刚进门时,梁光复还会犹豫。

可从刚才的敲打中,梁光复分明嗅出了皇帝对儒学的厌恶。

这让他心中大喜的同时,立即毫不犹豫的出列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绝不容姑息,应当全数开革!”

朱友健点点头,又问其他人:

“你们觉得呢?”

其余九人相互看看,也纷纷表示赞同。

朱友健看出冯铨二人还有话说,却没再给他们机会,反而一脸煞气,恶狠狠地说道:

“朕待百姓一向宽仁,然总有宵小之辈,怀侥幸之心,行卑鄙之事,莫非真觉得朕可欺耶?”

其他人还在惊讶,觉得皇帝今天似乎有些反常。

梁光复再一次抢先道:

“陛下所言甚是。此等冒名之辈,藐视诏令,胆大妄为,实有欺君之意,臣以为当从重处置,以儆效尤!”

原本不当回事的冯元飏,这时也闭嘴了。

他是老好人性子,本来觉得没啥大事,还打算求情来着。

但梁光复这么一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朱友健大笔一挥,处置下发,并交由大明时报公告天下。

翌日,新鲜出炉的大明时报上,义务教育冒名顶替一案刊登在头版。

刚拿到报纸的百姓们,对朝廷的处置却是态度各异:

“冒名顶替的,尽数开革是应该的,但处于三年劳役,是不是太重了些?”

“重什么?没看报纸上说嘛,这不仅仅是欺世盗名,更是欺君罔上!”

“就是嘛!要我说,陛下对这些乱臣贼子还是宽仁了,就该满门抄斩才对。”

“也就这戳鸟的义务教育,换了科举作弊,闹不好要杀头的。”

……

得益于朱友健对百姓们的善待,总体而言,大家还是对朱友健的处置比较认可。

偶尔有人觉得处罚太狠,也很快就会被众人批驳下去。

作为此事的半个当事人,事情得以解决的李小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刚刚去给张小虎送行,才愕然得知,事情并不是他所预料的那样。

原本李小二还以为,是钟府仗势欺人,逼迫张小虎让出名额。

可事实上,张小虎虽然确实有感受到了钟府的威胁,但他将名额“转让”给小胖子钟珪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钟家给与的那一百两银子。

若是在其他地方,说不得还会有人羡慕张小虎,觉得他赚了老大一笔钱。

可这里是徐州,钟家给钱,无非是不想惹麻烦而已。

换了其他的地方,张小虎一文钱也别想拿到,就是小命都有危险。

这让李小二极为难受,他本来还想救回张小虎,与他一起上学的。

现在,一切都不可能了。

徐州如今的户籍管理极为严格,在宣讲员和里正们的协助下,承担义务教育的希望学堂之用了半天时间,就将所有冒名顶替的人揪了出来。

像张小虎这样收钱转让名额的,有三十多人。

他们不仅丢了来之不易的名额,还要服三年的劳役。

像钟家小胖子这样,冒名顶替的家伙更惨,除了要服劳役之外,还要罚没白银三百两。

光是罚银就有上万,正好用来扩建希望学堂。

由于处置得力,此事很快就平息了下去。

在徐州,百姓们都将此事作为谈资,顺带着对希望学堂的兴趣更大。

今年的四百个名额是没了,但是明年肯定会有更多,所有人都对此抱有信心。

与之相反的是,此事通过大明时报,传到南京时,却是变了一个样。

市井当中,百姓也都对此议论纷纷。

“简直是岂有此理!不过些许小错,就要如此虐待士人!”

“区区小事,竟要罚银三百两,昏君真是贪财好货!”

“罚了银不说,竟然还要逼迫士人去窑场做贱役,此桀纣之为也!”

“我大明百姓何辜,竟有此昏君在位?”

……

物议沸腾,群情汹涌,不少年轻的士子都跑到南京故宫门外,静坐抗议。

有些性子刚烈的,还要在头上绑个白带,指着宫门破口大骂。

这些人无一不是读书种子,士林中声名鹊起的后起之秀。

每每他们痛斥昏君时,都有无数的百姓在周围助威,说得精彩处,喝彩声更是声动九霄。

最近这几日,这样的情形每天都在宫门外上演。

可怜躲在宫内的永王朱慈炤,每次都吓的提心吊胆,生怕门外的士子们会冲进宫来将他乱拳打死。

好不容易念了半天的阿弥陀佛,熬到士子们离开,朱慈炤还没消停多久,那个该死的死太监李国辅就会大摇大摆的跑来,奉各位师长之命,勒令朱慈炤闭门思过。

虽说朱慈炤只有十一岁,但是在有心人的“指点”下,他也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也清楚了皇帝让到南京来的用意。

每次担惊受怕和含羞忍辱时,朱慈炤都委屈的不行。

“明明可以都去徐州的,为什么要让我来南京受这份罪?”

“就算要轮,也该轮到定王兄吧?”

“为什么是我?难道就因为母妃不是皇后么?”

在阴暗的故宫暗影当中,怨愤与仇恨正在悄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