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75章 追缴税粮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102更新时间:2025-03-31 16:02:27

陈家几次公然闹事,朱友健终于忍无可忍,反手将整个陈家几乎连根拔起。

那些明面上的田产、家宅、商铺,还有金银等浮财,朱友健毫不客气的抄入府库当中。

光是粮食,就抄没了三十多万石,足够整个徐州的百姓吃上一个多月。

其他的财物都被朱友健笑纳,本就充盈的府库越发丰厚,可群芳阁这样的青楼、赌坊,却一直丢着不曾过问。

也正是朱友健的“遗忘”,才让某些人贪念横生。

精明一点的还在观望,愚蠢的家伙却很鲁莽的伸出了黑手。

只是一个小小的“姜太公钓鱼”,直接就把同为徐州大族的萧氏给钓了出来。

尽管出面的人只是萧氏的一个管事,而且萧氏族长在出事之后的第一时间,就亲自去行宫向朱友健请罪。

但是,对朱友健而言,根本就没什么屁用。

他又不是糊涂又软弱的崇祯,总想着以妥协换取士大夫们的让步。

殊不知,到了明末时期,士大夫阶层早已经进化成一头贪婪无耻的怪兽,恨不得将天下间所有的好处都吞吃殆尽。

事实上,他们已经接近成功了,然后不出意外的把自己坑死了。

最终,与士大夫相生相伴的大明,被士大夫掏空之后抛弃;

当他们满心欢喜的投奔新主子,以为满清也会像大明一样纵容他们时,来自白山黑水间的通古斯野人毫不客气的举起了屠刀。

朱友健不会像崇祯那样,自始至终都对士大夫们抱有幻想。

如今的他,在徐州已经根深蒂固,自然不用再与这些腐朽的士人家族虚与委蛇。

萧氏敢伸爪子,就要做好被剁掉的准备。

萧氏族长回家之后,就以老病为由闭门休养,新任族长由朱友健授意,指定一名亲近朝廷的族老出任。

不仅如此,萧氏还将隐匿的土地,吐出来五万亩。

加上抄没的陈家土地,如今的朱友健已经掌握着徐州的二十多万亩良田。

正好,这段时间北方各地被满清入关的八旗大爷们祸害的不轻,许多本以为换个皇帝照样纳粮完税、甚至幻想着负担会减轻的百姓,都活不下去,被迫向南逃亡。

徐州的流民数量再次暴增,工坊一时间也有些消化不良。

朱友健准备按照后世大集体的模式,来安置这些流民。

与大明特色相结合,那就是新式皇庄。

其实大集体的优点很多,资源整合必然带来劳动效率的提升,以及抗风险能力的增强。

除此之外,在技术升级、产业延伸、市场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大集体都要强于小农经济的单打独斗。

只是缺乏经验,在实行的过程中,都因为积弊太多,最终积重难返,最终趋于崩溃。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平性没有得到保证,管理阶层缺乏有效监督。

朱友健出生的时代,正是大集体农业崩溃后的年代,对大集体农业的反思与争议,贯穿着他的整个学生时代。

因此,朱友健对大集体的优缺点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

像陈氏和萧氏这样的大家族,兼并而来的土地,都是整个徐州最肥沃的良田。

朱友健实地考察之后,就来随行的年轻参谋团队做了一个总结报告上来。

看完汇总之后,朱友健就将徐州四大家中,剩余的萧、彭、曹三家的族长招来,把报告丢在他们面前。

三个老态龙钟的族长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装傻,一开始还面面相觑,不明白朱友健什么意思。

可当朱友健质问,为什么三家都有十几万亩良田,最终连一粒粮税都没有上交后,三人都傻了。

萧氏族长心里发苦,满脸哀求。

他已经上交了五万亩良田,再补交税粮的话,回去如何面对暴怒的族人?

曹家族长叫起了撞天屈,说什么曹家每年都有完税。

彭家族长更有意思,狡辩称彭家田亩不多,且都在家中有功名之人的优免之下。

朱友健却懒得搭理他们,勒令他们十日之内,补齐过去三年应缴税粮,之前的部分既往不咎。

若是不识好歹,那便休怪他究根问底。

大明的税粮缴纳,一直都是一笔糊涂账,总共有多少田亩都没个准数,怎么算得清楚?

富贵人家田连阡陌,明明有朝廷的优免还不满足,还要和官府勾结,用种种肮脏的手段将本该由他们缴纳的田赋,转嫁到贫苦百姓身上。

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们种地的收获,居然不够缴纳的田赋,活都活不下去。

这种情况下,要么投献到富贵人家名下,加入逃税的群体,要么就只能饿死。

不想饿死?

那就起来造反!

田赋的问题不解决,大明的根本矛盾就无法缓解,即便没有李自成和满清入关,大明的气数也走到了尽头。

曹、彭两家还想用以前的手段来糊弄朱友健,萧家却在族长带头之下,在五日内就缴足了三年的税粮。

朱友健见萧家识趣,便给了他们一点甜头,允许萧家购买官窑的水泥。

并且,朱友健还提点萧家族长,最多还有半年,满清必然南下。

买了水泥,就赶紧在城外的农庄建造营寨。

当萧家开始,在研究院派出的大匠指点下,打造竹筋混凝土农庄时,曹家与彭家终于扛不住压力,不得不捏着鼻子,也交了三年的税粮。

有了三大家的榜样在,朱友健一纸诏令,徐州府范围内,那些逃税的大户们,都陆陆续续的交齐了三年税粮。

朱友健的府库当中,钱粮堆积如山,军队的扩编再次提上议程。

如今朱友健能指挥的动的兵力,只有曹友义带走的一万人,留守徐州的两万御林新军。

再就是金声桓的八千人马,以及高杰的五万“大军”。

这两人倒还算听话,金声桓被朱友健放在邳州,提防徐州南部的山匪;

高杰兵马虽多,但战力成谜,朱友健也不敢太放心他,便让他防守东北方向的台儿庄。

至于最紧要的丰县,一直是御林新军与水师相互协助,水路协防。

但是,两万人马,还有一万多是新兵,显然难以兼顾整个山东和河南方向的压力。

再加上现在曹友义已经顶不住满清的压力,德州弃守已成定局。

如此一来,增兵就成了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