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3章 出乎意料的人选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86更新时间:2025-03-31 16:02:27
谢赖子还在嚷嚷,孙德礼已经动怒了,他指着谢赖子身边的几个青壮喝道:
“让这个蠢货住嘴!还有,谢赖子胡作非为,罚扫公共卫生一月!”
一句“胡作非为”孙里正说的含糊,街坊们却都明白他其实是好意维护。
但是谢赖子却不知道,反而闹腾的越发厉害:
“凭什么罚老子?老子哪里胡作非为了?”
孙里正脸一黑,话都懒得多说,直接一挥手道:
“谢家的,把你男人拖走,莫要给家里招灾惹祸!”
谢赖子能娶到婆娘,是他爹娘在世是给他买来的逃荒女子,若非如此,谢赖子到现在都还要打光棍。
他这婆娘以前活的卑微,一直被谢赖子虐待。
可等她生的两个儿子渐渐长大,谢赖子就收敛多了。
有孙里正的吩咐,谢家婆娘并两个儿子冲上来,直接将谢赖子拖走。
谢家大郎气的要死,一边拖人一边小声责备:
“我和弟弟就算有机会入学,也被你这胡搅蛮缠的搅和黄了!”
谢赖子这才消停了,半推半就的被拉到了人群后方。
没了捣乱的人,江夫子才继续解说诏书。
众人在得知,皇帝有意推行免费教育,并且在徐州试行时,都十分激动。
可一听只招12-15岁的少年,不少人就忍不住了,纷纷出言求情:
“江夫子,你要帮忙说说啊,我家两个儿子,一个11,一个16,全都差了一岁。”
“就是啊,江夫子。为什么要限定年龄,把孩子们都招去岂不是更好?”
“我家大郎刚13,正是我的好帮手。他去读书可耽误不少事情,可否让10岁的二郎代替?”
……
江夫子一人如何说的过这么多张嘴巴,气得他想拍桌子却找不到惊堂木,把巴掌都拍肿了,才止住嚷嚷不休的众人。
“你们嚷嚷什么?没见诏书里说的么?试行!试行!当然是先收一部分,看看教育成果。学堂都没建好,你们就想把孩子都送去,陛下哪来那么多地方安置?”
众人虽然知道是这个道理,但仍然不甘心。
他们知道皇帝仁慈,全都围绕着江夫子苦苦哀求。
到了最后,江夫子都被他们说得心软了,只好勉强应承着,会向上反应。
不止关帝庙,同样的情形,几乎在整个徐州的各个街坊都有发生。
有些地方像江夫子这样,百姓们只是请求上报,有些地方却已经争执激烈,甚至有大打出手的。
朱友健得报时,都有些无语了。
他原本还担心,义务教育不教四书五经,百姓们的积极性不高,计划招收的120个学生会招不满人。
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别说是120人,就是1200人,都满足不了百姓们的请求。
倒不是朱友健不舍得花钱,而是他找不到足够的老师。
工业化需要的人才,是受到过科技启蒙的新型专业技术工人,而不是抱着腐朽的儒学咬文嚼字的两脚书虫。
但是,整个徐州附和条件,够资格担任老师的人,只有御林新军当中,那些接受过朱友健熏陶的“亲传弟子”。
对科学感兴趣,而且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熟练掌握阿拉伯数字,进行四则运算的人,不足十个人。
这几个脱颖而出的天才,每一个都是朱友健的宝贝,全都在御林新军担任重要职位。
为了推行义务教育,朱友健可以勉强抽调一两个人出来。
抽调太多,必然会影响到御林新军的运转了。
可民意汹涌,又是朱友健乐意看到的,该如何处置当真是让人左右为难。
朱友健正头疼,锦衣卫千户陈默急匆匆而来。
本就烦恼的朱友健顿时一惊,还以为又有什么意外发生。
不想陈默进门之后,就开始报喜:
“陛下,济南的好消息。那群红毛夷已经被孔家放弃,若有需要,随时可以劫来徐州。”
朱友健想了一会,才记起是那群潜入山东,四处蛊惑士绅、搜刮华夏文明瑰宝的西洋强盗。
他们的同伙蒙华民早就丢到煤矿挖煤去了,也不知道现在还活着没有。
济南的这批传教士,是孔家故意与朝廷为难,抢先一步藏匿在伯鱼山庄内的。
若是记得不错,这个时代的西洋人已经全面推行了阿拉伯数字。
朱友健心中一动,急忙追问:
“他们现在何处,若是需要,要多久才能送到徐州来?”
陈默将手中的鸽信送上,事无巨细的解释了一遍。
当初孔家是以为这些红毛夷身上有什么大利,值得朝廷慎重对待。
打探清楚是防止盗取技术与典籍之后,孔家就没了兴趣,还讥讽朱友健专好奇技淫巧。
但是缺德就缺德在这里,孔家人根本看不上这些红毛夷,但为了给朱友健添堵,故意拘押着他们不放。
以至于陈默派到济南的锦衣卫,数次计划抢人,都顾忌重重,不敢放手施行。
但是这一次,孔家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派出大量的人手,在山东、河南,甚至绕过徐州深入到江淮等地。
如此一来,伯鱼山庄的人手不足,本就不受重视的红毛夷们,看守自然就松懈了下来。
更妙的是,他们意外得到别人的帮助,还弄到了一块进出伯鱼山庄的管事腰牌!
朱友健琢磨了一番,才慎重说道:
“拙言,若是有把握就把人抢出来吧。这些红毛夷正好废物利用,到徐州来教教数学。如此一来,义务教育的数学老师倒是勉强够用了。”
陈默是锦衣卫千户,最大的密探头子,徐州城内的民意他也是知道。
听到皇帝的叹息之后,陈默突然心中一动,试探着说道:
“陛下,若是只教些启蒙的文字,臣倒是有一批人可堪此任,就是她们的身份,有些许麻烦。”
朱友健正发愁这事,闻言顿时来了兴趣:
“快说说看,到底是什么人?”
陈默不知为何,脑海中就想起了在大明湖畔,同居一舱时的月色,不禁心中一热:
“臣在济南时,曾得一风尘女子相助,这才得以混入伯鱼山庄,还由此结识了孔家九公子孔兴族。”
风尘女子?
朱友健一拍大腿,对啊!
我怎么把这些人给忘记了?
在大明,论起谁的学识浪费最严重,就属这些命运坎坷的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