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67章 父子重逢,祖孙相聚

第267章 父子重逢,祖孙相聚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116更新时间:2025-03-27 09:12:07

徐州城南,云龙山北。

丁辰号水泥窑场刚刚开设不久,选址就在曾经的陈氏别院。

确切来说,就是在抄没整个陈氏之后,将这处陈氏的族产改造一番,收归皇产。

此时的徐州,水泥窑已经不少见。

除了大部分是朝廷的产业之外,终究还是有人将水泥的烧制工艺偷了出去。

就比如丁辰号窑场,就是陈家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从官窑内挖了几个工匠,照葫芦画瓢的建造的。

虽然工艺和产能都不如官窑,但烧制出来的水泥,也已经足以浇筑出强度足够的混凝土。

比之用砖更省,用夯土更结实也更省时间。

一经推出,水泥优良表现就迅速赢得了市场。

和陈家这也操作的士绅,还有好多,不仅在徐州,根据锦衣卫的查探,南京、扬州等地都有人开始烧制水泥,显然工艺也已经泄露了出去。

好在当初拿出水泥时,朱友健就有所提防。

所以,尽管水泥烧制工艺泄露了,但以现在的形势,匠户长期得不到重要,想要破解甚至改进更好的工艺基本上不可能。

唯一有可能的,反倒是北方的满清。

别以为满清闭关锁国,就代表着愚昧无知。

事实上,满清防范的重点,从头到尾都在汉人头上,只要和犬儒合作,用阉割后的奴学来奴役汉人百姓,满清的江山就稳如泰山。

像是火器、印刷甚至钟表等工艺,满清的皇帝都一清二楚,甚至还有一定的内部传承,只不过对外是彻底的保密罢了。

不过,朱友健有信心,只要工业化的巨兽诞生,成长起来之后就会发挥其扩张的本性。

到时候南方那群酒囊饭袋,北方的满洲鞑子,甚至还有南洋的西方殖民者,统统都会被狂暴的工业化巨兽碾成齑粉。

有陈家打下的基础在,丁辰号水泥窑略加改造,很快就投入了生产。

就近关押的宋祖仁和陈由两条老狗,歇息了三日之后,好日子也到头了。

后世某些事务,让朱友健极为不爽。

凭什么年纪大了作恶,就可以免于处罚?

年龄就是恶棍的护身符吗?

不管小的还是老的,不是从轻处置就是免于执行,如此一来,公平何焉在?法理焉存?

穿越前他就是个穷屌丝,借着短剧的风口赚了点小钱,对于看不惯的事务也只能干瞪眼。

如今他是大明皇帝,自然不会再让这些恶心人的事情发生。

不管什么身份,多大的年纪,只要干犯律令,就要接受处置。

朱友健没有入乡随俗,用封建时代的残忍肉刑,就已经算是心怀仁慈了。

由此一来,陈由这个陈氏族长,宋祖仁这个“孔氏贵亲”,全都被赶到丁辰号水泥窑劳作。

看着自家的产业被没收,自己还要从事繁重、肮脏、粗鄙、下贱的劳作,本就有伤在身的陈由差点没气死。

好在他的乖孙儿,四月份闹事被抓的陈涛,在改造数月之后,已经逐渐适应了窑场的工作。

不仅能娴熟的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能将祖父陈由照顾好。

不过,这也与陈由年老、伤病等因素有关,所以分配的任务暂时不多,这也是给予犯人们,在服劳役时能有个逐步习惯的过程。

毕竟,朱友健的目的很多,唯独没有折磨死犯人这样的恶毒打算。

相对而言,宋祖仁就差劲的多。

尽管任务和陈由差不多,可他依旧每天都难以完成。

除了他年老体虚之外,他那好大儿宋美成也是原因之一。

这小子被羁押在窑场劳役,也从未放弃过被营救走的美梦。

在他看来,他伯母可是孔家嫡女,圣人血脉,想要救他出去,还不少易如反掌?

陈涛都认清楚了形势,劝他安心劳作,争取减刑。

宋美成却每次都大骂陈涛,既恨他“拖累”自己,又恨他打破自己的幻想。

好不容易见到老父,宋美成又惊又喜,还以为宋祖仁是来营救他的。

结果倒好,两边都很激动,你来我往的一通交流之后,宋美成简直要裂开了:

什么玩意?

你说你来救我,反倒把自己搭进来了?

我他妈怎么就有你这么一个愚蠢的废物老子?

气急败坏的宋美成,也不管什么父慈子孝了,对着宋祖仁就是一阵辱骂,险些将不堪打击的宋祖仁当场气死。

好不容易挺过了逆子不孝的打击,宋祖仁又被水泥窑场的劳动累惨了。

他不但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时不时被迫给宋美成这个逆子分担一二。

就连吃食,那个逆子都经常从他老子口中夺食,还美其名曰,是老头子坑害他之后他应得的补偿。

又累又饿的宋祖仁欲哭无泪,后悔当初没把这小畜生丢河里淹死。

这对奇葩父子每天的争执,已经成了丁辰水泥窑每日上演的闹剧,逐渐被众人所熟知。

不仅陈家祖孙鄙夷嘲笑,其他的劳役和管事都把这个当乐子看。

不少人看完之后,纷纷摇头。

更有些肃正受礼的,免不了将自家子孙叫来,以此为例严加教训,免得自家也出了这样的不肖子孙。

“还什么孔氏贵亲?简直羞煞先人!”

随着众人的传播,宋美成的臭名在徐州满城皆知。

众人鄙夷这个不孝的畜生时,对所谓的孔氏贵亲,也没了以前的敬畏和尊崇。

提及孔氏时,心里也难免要犯上几分嘀咕。

等朱友健得报之后,顿时如获至宝,马上将大明时报的两个总编罗邦和金堡叫来,让他们召集人手,在报纸上连篇累牍的进行批判。

罗邦和金堡都是传统的读书人,最恨这种不孝的畜生。

两人像是打了鸡血一样,连续熬夜加班,字斟句酌地,终于写出了数篇文章,在报纸上对宋美成破口大骂。

徐州城内,不知不觉中,已经有许多人靠着报纸为生。

除了朱友健特意养着的读报人之外,不少穷苦潦倒的书生,也惊喜的发现,他们可以向报纸投靠,来赚取丰厚的稿费。

此时,罗、金两位总编,已经炒热了批判不孝逆子宋美成的话题,众多撰稿人嗅到了风声,立即一拥而上,用自己的笔墨对着不孝逆子宋美成口诛笔伐。

宋美成的名声,再次一落千丈,在徐州堪比茅厕还臭不可闻。

随着报纸的发行,这股恶臭迅速向大江南北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