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9章 激动的李老根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136更新时间:2025-03-14 21:14:19
耐火砖?
这又是个新鲜的玩意!
研究员们纷纷摇头,表示没听过。
不过,汉语的强大就在此处,明明从未听过的东西,可是一结合自己的专业,这些研究员们都隐约猜到这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朱友健也没什么好失望的,耐心解释道:
“顾名思义,耐火砖是一种耐得住火烧的转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诸位,这耐火砖是一切的前提,十分重要!”
朱友健郑重其事的强调,让研究员们都感受到了压力,也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那些相熟的研究员都凑在一起,相互打听、印证各自知道的消息。
李老根自己是铁匠,平时打铁时只要能将铁料烧红就行,因此对温度要求不高,也没这方面的需求。
只是他隐约记得,老顽固刘国华,似乎以前在大冶场待过。
李老根不敢怠慢,赶紧出言道:
“陛下,小人知道一人,或许知道些什么。”
得到朱友健的允许后,李老根就把他知道的,关于刘国华的信息倾囊相告。
朱友健心中得意,果然专业的事情,就得找专业的人来做。
就是相应的消息,也是专业人员了解的更多。
“李掌所有心了,朕说过有功必赏,就赐你一个从九品吧。”
别看从九品品阶低,那也要看和什么人比的。
那些进士及第的士人们当然会不屑一顾,可对于平民百姓们而言,从九品还是很香的。
尤其是匠户、军户甚至是盐户,这些长期在底层被践踏的阶层,一个从九品对他们来说,不啻于登天之梯。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阶层的跃迁。
李老根浑身一震,紧着眼睛就红了。
明明四十几岁的人,却哭的像个三岁孩子一样,颤抖着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几个头,声音颤抖地赌咒发誓:
“陛下对小人恩重如山,小人粉身碎骨也要报答陛下。”
朱友健哈哈一笑,再次将人搀扶起来:
“你以后也是从九品的朝廷命官了,不要再自称小人,要称臣!还有你们也是,朕不会亏待有功之人。”
他为什么喜欢和匠户、军人打交道?
就是因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
你对底层百姓好一分,他们恨不得对你掏心掏肺。
可你对读书人好十分,他们也都觉得这是应该的,是他们饱读圣贤书的回馈。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像不像后世的鱿鱼?
其他的研究员见状,一个个也都两眼放光。
皇帝能如此厚待李老根,他们也可以啊!
至于忠君报国,为朝廷办事,那不是应该的么?
研究员们受到鼓励,也纷纷建言建策:
“陛下,小人知道一个老匠户,以前在唐山官窑里干过很多年。”
“陛下,小人以前烧过陶瓷,对窑砖也有过研究。”
“陛下,小人知道有一户人家,以前是贩私铁的,据说他家有祖传秘方。”
“陛下……”
这些消息,其实都是有用的,朱友健很是高兴,让他们在李老根处登记,再由李老根另行派人去联络。
同时,为了让研究所快点出成绩,朱友健还调了一百个人给李老根,充为后勤人员。
新官上任的李老根意气风发,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将那些没来开会的人,从朝廷分发的水泥房里赶出去。
然后,李老根带着两个新挑选的随从,亲自上门去拜访老匠户刘国华。
……
朱友健只是提出要求,具体的事情并没有插手。
他带着朱慈炯,留在会议室里旁观,等人都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朱友健才问道:
“炯儿,你看了一天,有什么想法么?”
朱慈炯虽然对耐火砖满是好奇,但却是什么都不清楚,故而没有问这些,而是说起了人员的处置:
“父皇,那些匠户刚得了父皇的恩赏,转眼就借以抬高身价,另投别处,只是将楼房收回,不做其他处罚的话,会不会让其他人跟着效仿?”
经历了这么多事,朱慈炯再不是什么圣母心泛滥的老好人。
他已经见识过人性的丑恶,知道有些人尽管很可怜,可品行地卑劣和其他富贵人没什么两样。
朱友健意味深长的笑了笑,淡淡地问道:
“你读过《左传》的,可还记得第一篇文章?”
《左传》不在四书五经之列,严格来说不算是科举书目,应此大多数明朝的读书人是不读这本书的。
甚至有些只求功名的极端读书人,排斥一切非科举的文章典籍。
但是,朱慈炯不一样,他是皇子,现在更被朱友健当太子在培养,阅读的宽度一下就打开了。
朱慈炯马上就想起,《左传》第一篇叫《郑伯克段于鄢》,顿时心里一动:
“父皇,您是打算……”
朱友健微微颔首,眼神却冷了下来:
“炯儿,你要记得,有些人是记仇不记恩的!咱们皇家给的再多,那些人也都觉得理所当然,是他们该得的。”
“不仅如此,但凡咱们手里有些什么好东西,就成了与民争利。有个问题,你想过没有,为何神庙宁愿困在深宫数十年,不愿理政?”
朱慈炯愕然,下意识的喃喃道:
“难道不是神庙昏……”
朱慈炯猛然想到什么,立即闭上了嘴巴,浑身冷汗都出来了。
朱友健却没那么顾忌,冷笑中带着讥讽:
“大头巾们都说,是神庙昏聩,对吧?那你知不知道,世庙时‘壬寅宫变’的真相?”
朱慈炯神色凝重,紧张的摇摇头。
朱友健嘿嘿两声,两手一摊道:
“朕都不清楚呢!不过,朕听说,当时世庙病重,太医们却都不肯用心救治,最后还是一个世庙从民间选进来的太医用了药,才治好的世庙。”
“但是……炯儿,你知道么,那个治好世庙皇帝的太医,不久之后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朱慈炯听得毛骨悚然,背后更是惊出一片冷汗。
他怎么也没想到,传言荒唐昏聩的神庙皇帝,传言昏庸无道世庙皇帝,背后竟然都有各种见不得人的隐情。
这些事情,明显与他平时的认知大相径庭。
但是,朱慈炯却是天然地相信了,因为只有这样,所有听起来就荒诞的旧事,都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朱友健不余遗力的影响着自己的好大儿,看他明显听进去了,顿时嘿嘿一笑:
“炯儿,你且看着吧!那些混账东西,很快就要露出尾巴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