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7章 朕信得过你!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93更新时间:2025-03-13 21:29:16
董学礼敢不识相么?
在此之前,董学礼还想着待价而沽,为此还把上门劝降的“老朋友”谢航都给气走了。
表面上是不忿于谢航的施舍嘴脸,实际上不过是想自抬身价罢了。
然而,让董学礼没想到的是。
他预想中,满清再派人来讨价还价的情形并未发生,接踵而至的噩耗倒是接二连三。
先是郭升的“五万大军”,在南宫县遭遇伏击,被镶红旗都统亲亲自领军打的大败亏输,就连顺军主将郭升都下落不明。
紧接着,就是距离战场不远的南宫县,因为被鞑子怀疑,收容了顺军溃兵,故意与大清为敌。
即便南宫县的县令都主动登门解释了,都没能逃过被鞑子屠城的厄运。
而且,南宫县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是结束。
附近的巨鹿、平乡和广宗三县,也因为各种原因,惨遭鞑子的血腥屠戮。
噩耗传来,顺德府一片哗然,城中人心惶惶。
除了少数人觉得,与其被鞑子当猪狗一样屠戮,不如奋起一搏之外,大多数人都不敢和凶威赫赫的八旗骑兵为敌。
吓破苦胆的董学礼同样不敢,心里后悔的肠子都青了。
好在没多久,鞑子就送来了通牒。
这一下,董学礼都不待犹豫的,立马表示的乖顺,还千恩万谢的送走了“天使”。
至于献降时,受的这点羞辱,对董学礼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反正都已经投降过一次李自成了,再降一次满清似乎也就什么了不起的了。
尤其是得知,孤身前来受降的是镶红旗都统叶臣的长子后,董学礼越发心悦诚服,腆着脸一直追着车尔布拍马屁:
“车统领真是英雄少年,比之三国时七进七出的赵子龙都不遑多让,末将自叹不如。”
车尔布这一代的满清新人,几乎都是听着三国的故事长大的,虽然十分鄙视明军,但对三国时期的猛将们还是十分崇拜的。
尤其是白马银枪、孤身陷阵的赵子龙,更得小年轻们的喜欢。
被这么一阵夸耀,车尔布心里十分高兴,但表面还是冷冰冰的:
“少拍马屁!还有,本将军家里姓完颜的,可不是什么鬼车统领。”
董学礼一惊,赶紧轻轻地打了自己一记嘴巴:
“是是是,都是末将糊涂,多谢完颜统领指点。”
车尔布冷冰冰的哼了一声,对董学礼依旧是爱答不理的样子。
这让董学礼十分不安,毕竟南宫、巨鹿等几个县的遭遇就在眼前,若是没有一个准信,他就是连觉都睡不着。
董学礼一咬牙,忍着心痛将自己搜刮来的金银珠宝都献了上来。
其中光是白银就有三万两,还有金珠宝贝等等,加在一起都能值个五万两了。
这份厚礼不可谓不厚,可车尔布这也只是点点头,并没有更多的表示。
若是在以前,董学礼送上的厚礼足以打动车尔布。
可谁让这两天,他们连屠数县,劫掠无数呢?
抢掠的财货多了,自然对区区五万两的金银没什么感觉了。
董学礼彻底没招了,只能硬着头皮上前:
“完颜统领,末将有一件重要军情禀报。”
……
顺军在南宫惨败,郭升下落不明的消息,在几天后传到了德州。
曹友义只是摇了摇头,对此并不意外。
在他看来,顺军军纪涣散,郭升治军不严不说,还固执己见,明显犯了“将不以怒兴兵”的大忌,吃败仗是迟早的是。
全军覆没,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只是这样一来,运河西岸就没什么可以牵制鞑子的力量了,在天津、沧州陆续沦陷之后,德州所面临的压力陡然加大。
曹友义权衡数日,又与李岩商议了一番之后,终于决定向皇帝上一份奏章。
如今的运河运输还算顺畅,这份奏章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由一条快船送到了徐州朱友健的手中。
朱友健对郭升并不熟,在得知顺军惨败,五万人马全军覆没的消息之后,也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不过,当他看到曹友义在奏章当中,长篇累牍的写了十几条理由,然后才小心翼翼的提到“放弃德州”的想法时,朱友健还是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大明的将军是真难啊!
自从土木堡之后,文官就彻底的压过了武勋,并且用了一两百年的时间,持续不断的打压,将武将们训练成了一只守户之犬。
问题是文官们满意了,整个大明倒霉了。
因为这条守户之犬被阉割的太厉害,别说御敌了,连守家都无能为力。
朱友健摇摇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拿起朱笔,直接在曹友义的奏章上批复:
“曹卿想做什么且去做,朕信得过你!”
将信使打发走之后,朱友健又开始批复其他的奏疏。
有了新任的两位阁老协助,朱友健的工作量大大降低。
这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忙一些他真正看重的事情。
眼看着时间快到午时了,朱友健直接起身,刚出门就看到定王朱慈炯正耷拉个脑袋,似乎脚步都有些有气无力的样子。
朱友健不由得一笑,忍不住打趣道:
“炯儿这是怎么了,让人给煮了?”
朱慈炯一振,尴尬的摸了摸头。
朱友健知道他刚从两位大学士那里接受完“摧残”,不由暗乐。
按照徐州如今的形势,朱友健完全可以用其他的借口,将朱慈炯的“功课”免掉。
但他知道一个道理,有些东西就像是白月光,你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只有让你亲身体验过,然后再揭开其中丑陋的一面,才让打破这种“初恋滤镜”,免得这傻小子以后还要被人忽悠。
历史上的崇祯,不就是这样被文官们愚弄,这才犯下大错,刚登基就迫不及待的自断臂膀,除掉了魏忠贤么?
现在朱慈炯就对大学士们的老生常谈很抗拒,已经达到了朱友健的第一个目的了。
现在正好,朱友健准备开始实施计划的第二步:
“走吧,朕正好要去科研所开会。”
科研这个词,也是从朱友健口中推广出去的,包括朱慈炯在内,皇帝的身边人都已经习惯了这些是不是冒出来的新词。
而且,朱慈炯明显对这些新鲜的东西更有兴趣,一听到“科研所”三个字,眼睛都亮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