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4章 固执己见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71更新时间:2025-03-07 21:39:15
除了郭升以外,想离开的顺军将领也不在少数。
虽说被挖墙脚最狠的是贼和尚,他们这些人也不好过,手底下那些有本事的人,几乎都被勾搭了一个遍。
谁都不是傻子,都看出来大顺的前途不妙。
相比而言,投靠朝廷不仅可以洗脱贼名,前程也要远大的多。
虽说加入官兵之后,军纪严格,训练艰苦,但是,在充足的伙食和足额发放的饷银面前,这一切并不是很难接受。
顺军头领们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也不是没闹过,私底下更是故意纵容手下的兵油子出门去惹事。
然而,严打过后的德州,早就被李岩仿照徐州,建立了一套军民协作的巡逻制度。
往往顺军的兵痞子刚开始挑事,周围的巡兵就已经飞快的赶来制止了。
就算巡兵打不过,竹哨子一吹,附近的巡兵乃至御林新军的支援就飞速而至。
起初顺军兵痞们还看不起这些巡兵,也没把御林新军放在眼里。
可几次群斗下来,这些只会争勇斗狠的兵痞们一次都没占到便宜,尤其是御林新军的小型军阵,更是让他们吃足了苦头。
不仅偷鸡摸狗的打算落空,还吃了一顿军法之后被丢回顺军大营,脸面都丢了个精光。
次数一多,底层的兵痞们都知道,出营闹事占不到便宜,只好憋屈的缩在营里骂娘。
而那些中上层的头领,却是如坐针毡。
手下那些有本事的人才都在流矢,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这些废物兵痞。
乱世之中,手中的兵马就是这些头领的立身之本。
若是没了立身之本,岂不是朝廷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把他们尽数消灭?
在头领们的叫苦声中,郭升简直是如芒在背。
若不是手里头没有足够的船只,郭升都恨不得立即拔营而走。
毕竟是有求于人,郭升只得硬着头皮,去李岩营中求见。
李岩到没为难他,很快就将人请了进来。
郭升刚进大帐,就看见李岩与曹友义领着数个年轻的校尉,围着正中的沙盘在议事。
尽管早知道李岩有心投靠朝廷,可看到双方如此紧密,郭升心里还是提高了警惕,也越发坚定了离去的决心。
他也不客气,直接开口说道:
“李将军,郭某是来辞行的。”
李岩与曹友义相视一眼,两人对此并不奇怪,只是没想到郭升这么早就想离开。
在庆功宴上的闹剧,以及顺军兵痞后来闹出来的诸多烂事,让双方都意识到,联合起来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
所以,不管是曹友义还是李岩,都没有出言挽留。
李岩丝毫不意外地点了点头,指着沙盘给郭升演示:
“郭将军,我们已经商议过。以如今的形势,贵部还是沿运河南下,到临清休整一番后再渡河西进,与河南各部汇合最好。”
郭升看着精细的沙盘地图,不由得心中暗惊。
三尺方圆的长桌上,以德州为中心,运河两岸的地理形势、势力分布一目了然。
郭升都没特别去找,一眼就看到代表着顺军的“闯”字旗。
再联系到此前朝廷的挖墙脚动作,郭升心里不由得暗骂:
“真是狼子野心!这是把郭某人当成砧板上的肥肉么?呸,老子偏不如你们的意,不让你们随意宰割。”
明明李岩的安排十分稳妥,郭升却是疑心生暗鬼,总觉得有蹊跷。
他现在是一刻都不愿待下去,随口就找了个借口:
“怕是不行!闯王严令,要我快速过河。”
此时的大顺,由于朱友健的介入,形势比历史上已经好了很多。
再加上在张家口抢了一波肥的,又在山西以“勾结建虏”为由,一到山西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剿了晋商八大家。
尽管李自成曾经在京师,拷饷得银七千万两,但依旧被晋商之富震惊的咋舌不已。
光是粮食就抄出三百多万石,其他金银细软价值部下三千万两。
其余的铜、铁、布、煤、牛羊牲畜等,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还有战马五千多匹。
真可谓是“晋商跌倒,李闯吃饱”。
有了这巨量的物资,李自成也多了几分守住山西的底气。
他也知道现在不是小气的时候,大把的金银赏赐下去,让退至山西的顺军士气为之一振。
除了固守山西的主力之外,大顺在西安还有田见秀所部十多万;在河南有刘芳亮的南线兵马八万多。
其他如退至山西的郭升,留守襄阳的白旺等,加起来总兵力依旧有数十万。
而且,因为朱友健的存在,原本历史上那些打着“擒贼复明”的旗帜,以为崇祯皇帝发丧为名号作乱的士绅们,也都失去了法理依据,不敢轻举妄动。
这就使得河南、山西以及陕西大部分地方,依旧掌握在大顺手中。
只是,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危机依旧存在。
在北线,阿济格在张家口碰壁之后,卷土重来,从张家口出塞,联合蒙古各部直驱大同;
南线多铎在天津屠城之后,整军待发,剑指真定;
中路统兵大将是镶红旗都统叶臣,自直隶饶阳出发,与阿济格遥相呼应,沿长城北线进逼山西。
还有吴三桂、孔友德等从征的汉军,更是凶狠堪比豺狗。
大顺军在数路围攻下,危机四伏,形势堪忧。
李岩与曹友义商议时,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稳妥起见,让郭升先去河南休整。
毕竟说起来,河南算得上是顺军的基本盘了。
奈何郭升疑窦暗生,哪里听得进去?
他甚至怀疑,曹友义和李岩之所以这么做,应该是想先稳住他,暗地里却是加快对大顺军的渗透和挖墙脚。
一想到自己有可能变成光杆司令,郭升一刻也待不下去,拿着“军情紧急”的借口,非要尽快离开。
眼见郭升固执己见,无奈的李岩也只好安排手下的船队帮忙,就在距离德州不远的故城渡过运河。
由于大顺当中,有太多人不看好李自成的未来。
因此,这一趟的转移,又凭白让郭升“失踪”了数千人马,直把郭升气的暴跳如雷。
若不是手下的头领们有自知之明,非要点齐兵马,回德州与曹老匹夫做一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