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19章 匠户的春天(上)

第219章 匠户的春天(上)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106更新时间:2025-02-26 22:09:16

第三天,信心满满的郑森登上大船,与码头上送行的朱慈炯依依惜别。

两人相差六七岁,郑森就像个见多识广的兄长。

而朱慈炯这段时间得到朱友健的耳提面命,又出入于徐州各个场矿和报社等单位,也历练的十分精干和英武。

两人的关系十分不错,朱慈炯人小心思浅,一激动就把朱友健私底下跟他说的话秃噜出来了:

若是郑芝龙同意出兵辽东,皇帝会第一时间下旨,敕封郑森为定王伴读,并为之赐名。

这两件事,一个得实惠,一个得美誉,哪个都是皇家的隆恩厚宠。

郑森本就隐隐感觉到,皇帝对他亲眼有加。

现在得了这个消息,更是激动的心潮澎湃,恨不得现在就提上刀,从辽东登陆之后一路砍到京师去。

朱慈炯这段时间过得极为充实,又从朱友健那里,学会了开眼看世界。

知道郑家水师的重要性后,也一直对郑森极为客气。

两人虽然只相处了两三天,但脾气却十分相投,隐隐还有一种懂事的大哥哥,带着崇拜的小迷弟的架势。

可惜关系虽好,很快就要分别。

朱慈炯在码头上,一直目送大船离开,直到再看不清船帆才依依不舍的回家。

他一只脚还没踏进家门,正看见朱友健要动身出门。

“正好你来了,也免得朕再去找你,跟我走吧!”

朱友健顺手就把朱慈炯提溜上了,带着一头雾水的好大儿,一路向东,从河清门出了城。

说来说去,还是徐州城太小了。

从河清门往东不到二里地,就是运河西岸。

朱慈炯知道这个地方,他从德州带来的那批人,大多安置在这里。

即便是朱友健,也觉得这件事情李岩做的漂亮。

他现在几乎可以说是无处可去,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之地,留着这些从京师带出来的匠户,也是无法安置,更没办法发挥出这些匠户的作用。

反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朱慈炯将这三千多户匠户带走。

这批匠户能被工部和宫里点检,各个都是有真本事在手上的。

而且更妙的是,种类齐全。

不仅有常见的木匠和铁匠,还有漆匠、篾匠以及一大批老窑工,甚至就连煮海为盐的灶户都有。

这批匠户的到来,大大的缓解了徐州的用工缺口。

尤其是水泥窑那边,田广这家伙一直嗷嗷叫的缺人,千方百计想从朱友健手头扣点免费的“劳役”。

结果这批匠户当中,居然有两千多窑工。

不要以为少,大明的匠户制度,那可是“世袭”的。

一个匠户家庭,若是条件好一点,生的多的话,起码五六个工匠。

跟着李岩逃出京师的三千多匠户里,还混杂着不少逃难的单身工匠,从中筛选出来两千窑工,属实不算多。

最多也就是技艺水平参差不齐,手艺有好有坏而已。

但再差的手艺,也比那些免费的劳役强啊。

被判劳役的都是些什么人?

几乎有一半,都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

另一半当中,以前当“老爷”的废物又占了一半的份额。

真正能顶用的,其实不足三成。

就这三成人手,还都是没怎么进过窑场的。

现在突然多出来两千多熟练的窑工,田广高兴的,差点没飞起来。

大量的熟练工匠加入,瞬间满足了所有窑场的用工需求,生产效率直接拉满,产量也在短短数天的熟悉时间过后开始飙升。

以前一口窑只能产两百石水泥,现在直接翻倍。

而且,田广还雄心勃勃的,准备新开一批窑口,直接将水泥窑的数量翻倍。

除了水泥窑场之外,很多其他的工坊也得到了充足的人手。

之前一直处于停工状态的铁场,也开始慢慢恢复产能。

其实大明朝廷在徐州的铁场,以前的产能也是相当出色的。

可是,后来陆续被地方势家侵夺,朝廷的官场一落千丈,就开在对门的私场却是风生水起。

不管是产铁数量,还是生铁的质量,都将官场打的落花流水。

以至于曾经在大宋朝,年产生铁一度超过三十万斤的徐州铁场,到了大明末期,居然连一万斤铁都交不出来。

即便其中有铁矿开采枯竭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地方势家将矿藏和匠户都私下瓜分了。

现在好了,京师匠户的到来,解决了人手的问题。

朱友健也派出亲卫百户的人四处走访,很快就掌握了徐州私铁的情况。

徐州的官铁长期缺乏监督,朝廷也从未过问,似乎已经被遗忘了。

时间一久,那些人的胆子越来越大,到现在已经完全是毫无遮掩,光明正大的侵吞官产。

正好朱友健从其他的渠道,收集到了一点有趣的消息,就等着一个合适的机会,给这些贪得无厌的士绅一个深刻的教训。

不管,今日朱友健到来,不是为了稽查私铁,而是为了更重要的东西。

“人都到齐了么?”

朱友健刚一抵达,就免了客套环节,直接询问先一步赶到的田广。

田广也知道,皇帝最近最重视的就是这件事,因此也将其他的事情交代下去,他自己亲力亲为。

由于早有准备,田广的回答很从容淡定:

“回禀陛下,技艺好的匠户都在这里了。”

朱友健点点头,看着眼前有些忐忑不安的匠户,心里就不由得摇头。

按理来说,这些匠户帮朝廷干活是有工钱的,自己不轮班了还能外出干活。

都说一技在手吃喝不愁,可大明的匠户就被盘剥得,能活生生的饿死。

这些跟着逃到徐州的匠户,已经在朱友健的关照下吃了几天的饱饭,可一个个依旧是面黄肌瘦,好些个都看着有气无力,似乎随时都有可能一头栽倒在地上。

朱友健知道,以前遭受的磋磨太多,说什么好听的话都没用,他直接就上干货了:

“朕打算召集一批手艺最好的工匠,成立大明皇家科研所。凡是入选的匠人,每月最少都有五两月俸,而且还包吃包住!”

这待遇在大明,可谓是极为丰厚,特别是对这些长期被盘剥的匠户而言,更是一辈子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

若是以前的上官这么说,匠户们绝对不肯再上当。

但是皇帝金口玉言,亲自宣布的时候,却是让众人惊喜莫名。